药有三分毒,补剂混搭不靠谱?最新406种药物寿命影响揭秘:谁能抗老,谁在减寿?

健康   2024-11-15 19:31   上海  


在抗衰领域,药物使用一直是一个微妙的话题,大家热衷于找到“长生不老药”,而今,这个古老的愿望似乎有了成真的迹象。

原先用于抑制免疫排斥反应的雷帕霉素能抗衰、原先用于改善血糖的二甲双胍也能抗衰……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药物在“抗衰界”意外走红。但这些跨界抗衰的药物,对我们真的“安全”吗?

近期,一项发表在《Aging Cell》期刊上的研究结果令人不寒而栗:“是药三分毒”并不是嘴上说说,很多我们常见、常用的药物,甚至是曾被寄予“抗衰”厚望的,都可能暗藏促衰死亡风险!




在这项针对50万人的大规模人群研究中,作者追踪了406种常见处方药的使用情况和寿命之间的关系。而在控制了已知影响寿命的重要因素,如吸烟、癌症、糖尿病、性别、以及参加研究时的年龄之后,再根据风险程度,把这群药物分成了两大阵营:


风险药物

与其他处方药相比,作者发现了9种特别“抢镜”的:阿片类药物(吗啡、奥拉莫芬)、利尿剂(呋塞米)、泻药(乳果糖、塞纳)、止痛药(扑热息痛)、还有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噻托溴铵抗炎药(泼尼松龙)、硫胺素(维生素B1)等,它们的对死亡率的促进作用可谓“发指”⚠。

图注:摄入高风险比(HR)的药物会导致生存概率直线下降


深挖这些药物,它们大多在镇静、止痛方面发挥作用,但长期摄入就会造成不小的风险。比如常见的止痛药扑热息痛,过量摄入会有严重肝脏损伤,甚至肝衰竭[2];还有减少体内液体积聚的呋塞米,摄入过多则会引发电解质紊乱,现低钾血症,增加心脏骤停风险[3]……

当然,也有“慢慢促衰”的温和派,以阿片类药物为例,它主要用于治疗严重疼痛。但长期使用会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影响内分泌系统,同时还会导致大脑奖励系统的调节失衡,引发认知障碍等衰老表现[4]。

图注:阿片类药物及其来源


延寿潜力药物

当然,该研究也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一些药物因其潜在的延长寿命效果而脱颖而出,包括阿托伐他汀、西地那非、萘普生、以及雌二醇等雌激素类药物,都被发现与降低死亡率相关。

图注:低风险比(HR)的药物对生存概率的影响不大


定睛一看,好家伙,几乎都是派派科普过的抗衰新星!其中,用于降低胆固醇水平的阿托伐他汀,其背后的他汀家族,可以激活长寿基因DAF-16与AMPK途径(增强细胞代谢效率、抑制炎症),修复DNA损伤、维持端粒长度以及控制线粒体质量,发挥抗衰作用[5];

还有西地那非,俗称“伟哥”。抛开它的专属疗效不谈,补充它还能有益心血管健康[6],还能减少神经炎症,从而对多种神经系统疾病(中风、蛛网膜下腔出血、痴呆、学习障碍等)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具有潜在的治疗效果[7];

还有改善更年期症状的雌二醇,作为被ITP(一项大型抗衰老药物筛选研究)发现的有延寿效果的物质,雌二醇在延缓皮肤老化[8]、缓解骨质疏松[9]、改善代谢和炎症功能[10]、保护神经[11]等方面都能发挥关键作用。





趁热打铁,既然从广泛的常用处方药中筛出了这些有延寿潜力的物质,那不得顺便为读者们献上它们的“正确使用方法”?作者进一步分析了这些药物对寿命的影响,探讨了它们在不同性别、剂量和种类上的效果差异:


性别差异

在这些有潜在延寿效果的药物中,阿托伐他汀表现出了对男女通吃的积极效果。与之相比,消炎作用的萘普生在男性中的保护作用更为明显,而治疗胃溃疡的奥美拉唑更能保护女性,说明这些药物的药理作用和性别特定的生理反应有关。

图注:不同延寿药物对男女的作用效果不同


剂量-反应关系

而早大家关心的剂量问题方面,阿托伐他汀在20mg/次剂量时,会降低死亡率,但一旦加大剂量(80mg/次)后,死亡率则会开始上升。至于萘普生和西地那非,这两位就比较稳定了,不管哪个剂量,相比其他药物,对死亡率的影响不大,非常靠谱!

图注:不同剂量的延寿药物的作用效果不同


药物种类

在把之前对单一的药物的研究进行标准化后可以看到,大部分具有延寿潜力的药物(他汀类、雌激素、PDE5抑制剂(西地那非)等),依然具有抗衰效果,不过这里还多了两个新面孔:SGLT2抑制剂(恩格列净、卡格列净等等)和二甲双胍(心心念念的胍胍终于出现了!)。

虽说这两种药物都在抗糖尿病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但如果把角度放到抗衰上的话,这俩的效果却大相径庭。SGLT2抑制剂能显著降低死亡率,而二甲双胍似乎……与死亡率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关联(但没关系,能抗衰也好)

图注:不同种类的延寿药物的作用效果不同


面对以上五花八门的结果,作者表示正如他预期:大部分药物都与提高死亡风险挂钩,这可能是由于治疗的基础疾病本身就凶险,或者是药物副作用的结果




虽然主要关注单一药物对寿命的影响,但作者在文中也对多药联用的现状表示担忧。

但翻开自己科普过的“抗衰物质大全”派派发现,在抗衰领域,经典联用复方有姜黄素+胡椒碱、槲皮素+达沙替尼等,多药联用的相关研究也不在少数。在这些的引导下,不少极客、读者也纷纷入局,为自己调配每日多达数十种补剂混搭抗衰的比比皆是,这……?

图注:某读者的补剂组合套餐


本文数据表示,对于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多药联用会增加老年人住院和全因死亡风险[12];之前来自纽卡斯尔的一项研究也表明,85岁以上的老人每多使用一种处方药物,其全因死亡风险就会增加3%[13]。

图注:多药联用加剧负担


所以说,虽然每种抗衰物质的作用效果各不相同且都很“诱人”,用药也得谨慎,混搭还需三思对于混搭补剂这个问题,著名抗衰极客Stanislav Skakun,在派派刚刚圆满收官的第五届衰老干预论坛上,给出了自己的四项规则:

选择已知和可测量效果的补剂

挑选补剂的时候,最好选择效果已知且能测量的补剂,如果一个补剂号称能提高NAD+水平,但你对这个指标一脸懵,也不知道咋测,那还是别随便吃为好。对于那些不好直接量化效果的补剂,可以通过观察运动员的耐力和运动表现的变化来间接判断效果如何。


尽量简单的补剂配方

对于补剂混搭,好只使用含有一两种活性成分,且它们的相互作用是明确的补剂,一次性不要添加或更改超过1-2种补剂。组合使用时,应以科学研究或临床试验为基础,别只看产品说明书上的剂量建议。

图注:Skakun对各项指标进行的分类


监测短期副作用

在开始服用新补剂后的一个月内剂量应该低一些,同时需留心检查一下关键的生物标志物有没有变化,尤其是和肝脏酶、肾脏功能相关的那些指标。必要时还应检查尿液中是否有异常元素如铅的出现。如果发现异常,就赶紧停掉补剂,重新做一遍检查。


检查补剂的GRAS状态

虽然标榜GRAS(“普遍认为安全”)的补剂相对来说比较安全,但Skakun也提醒大家,GRAS这个标签是根据现有的科学共识来的,不一定就能罩得住长期使用的安全性。看标签只是第一步,想要确保安全还得多上点心。



综上,药物与补剂其实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许多被誉为延寿补剂的神奇小药片,它们最初是扮演者治疗疾病的角色,但却在不经意间被推上了抗衰老的神坛。

当我们在追捧这些补剂好好好的时候,也千万别忘了它们的本职工作,以及那句老话:“药,是给病人治病的,不是给健康人吃的。”合理补充,以免延寿不成,反而给身体添了不必要的麻烦。毕竟,健康长寿的秘诀,几粒补剂可不能轻易解锁,还需要加上科学的生活方式呀!



时光派“返老还童”大赛现已启动,寻找最会抗衰的你瓜分20w!时光派将用参赛者的甲基化年龄除以实际年龄计算出衰老速率,并据此对参赛者进行排名。大赛持续至2025年6月1日,期间参赛者可通过有效的抗衰干预来逆转甲基化年龄,从而降低衰老速率、提升排名。揭榜日的前三名将分别获得10万、5万、3万元的奖金。检测即可参赛:扫描下方二维码购买甲基化检测,结果将自动计入排行榜。


扫码参与甲基化大赛

扫码查看当前榜单




 推荐阅读 半年奖金20万!时光派“返老还童”大奖赛启动,与130万粉丝探寻适合中国人的抗衰秘诀


 关注我们


参考文献

[1] Morin, J., Rolland, Y., Bischoff-Ferrari, H. A., Ocampo, A., & Perez, K. (2024). Association between prescription drugs and all-cause mortality risk in the UK population. Aging cell, e14334.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111/acel.14334

[2] Dart, R. C., & Green, J. L. (2016). The prescription paradox of acetaminophen safety. Pharmacoepidemiology and drug safety, 25(5), 599–601. https://doi.org/10.1002/pds.3930

[3] Devraj Rajak,Deepali Sahu,Anushree Jain,Rubeena Khan,Basant Khare,Prateek Kumar Jain, & Bhupendra Singh Thakur (2022). Review on Toxicity of Antihypertensive Drugs. Asian Journal of Dental and Health Sciences, 2 (4), 64-68. https://doi.org/10.22270/ajdhs.v2i4.28

[4] George F. Koob, & Michel Le Moal (1997). Drug Abuse: Hedonic Homeostatic Dysregulation. Science, 278 (5335), 52-58.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278.5335.52

[5] Koranit Thanapairoje,Supanut Junsiritrakhoon,Surasak Wichaiyo,Mohamad Osman, & Wasu Supharattanasitthi (2023). Anti-ageing effects of FDA-approved medicines: a focused review. Journal of basic and clinical physiology and pharmacology, 34 (3), 277-289. https://doi.org/10.1515/jbcpp-2022-0242

[6] Nikolaos Tzoumas,Tariq E. Farrah,Neeraj Dhaun, & David J. Webb (2020). Established and emerging therapeutic uses of PDE type 5 inhibitor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177 (24), 5467-5488. https://doi.org/10.1111/bph.14920

[7] Farooq, M. U., Naravetla, B., Moore, P. W., Majid, A., Gupta, R., & Kassab, M. Y. (2008). Role of sildenafil in neurological disorders. Clinical neuropharmacology, 31(6), 353–362. https://doi.org/10.1097/WNF.0b013e31815cd94c

[8] Verdier-Sévrain S. (2007). Effect of estrogens on skin aging and the potential role of 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 Climacteric : the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Menopause Society, 10(4), 289–297. https://doi.org/10.1080/13697130701467157

[9] S. Edén. (1987). Endocrinology in older people. Acta Obstetricia et Gynecologica Scandinavica, 66.

[10] Michael Garratt,B. Bower,Gonzalo G. Garcia, & Richard A. Miller (2017). Sex differences in lifespan extension with acarbose and 17‐α estradiol: gonadal hormones underlie male‐specific improvements in glucose tolerance and mTORC2 signaling. Aging Cell, 16 (6), 1256-1266. https://doi.org/10.1111/acel.12656

[11] Lucas Kniess Debarba,Hashan Jayarathne,Richard A. Miller,Michael Garratt, & Marianna Sadagurski (2021). 17-α-Estradiol Has Sex-Specific Effects on Neuroinflammation That Are Partly Reversed by Gonadectomy.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A, 77 (1), 66-74. https://doi.org/10.1093/gerona/glab216

[12] Chang, T. I., Park, H., Kim, D. W., Jeon, E. K., Rhee, C. M., Kalantar-Zadeh, K., Kang, E. W., Kang, S. W., & Han, S. H. (2020). Polypharmacy, hospitalization, and mortality risk: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Scientific reports, 10(1), 18964.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0-75888-8

[13] Davies, L. E., Kingston, A., Todd, A., & Hanratty, B. (2022). Is polypharmacy associated with mortality in the very old: Findings from the Newcastle 85+ Study. 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88(6), 2988–2995. https://doi.org/10.1111/bcp.15211

时光派
聚集全球前沿、全面、专业抗衰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