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教育家如何看教育未来趋势?

文摘   2023-01-11 19:40  

2023年1月7日,第五届世界教育前沿论坛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主题为“元宇宙•永续性•积极心理:教育之未来”。其中,2022年一丹奖两位得奖者——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教授朱永新与斯坦福大学教育学荣休教授琳达•达林哈蒙德(Linda Darling-Hammond)的精彩演讲和对话备受关注。我们在此分享两位教育家的精彩对话。
主持人:
杨锐:香港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对话嘉宾:
朱永新: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教授、2022年一丹教育发展奖得奖者、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琳达·达林哈蒙德:斯坦福大学教育学荣休教授、2022年一丹教育研究奖得奖者、学习政策研究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杨锐:我刚刚收到程介明教授一个信息,引用一下他发给我的这段话。“这两位讲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两位是杰出的教育家,他们认为教育应该放在更宏观、更高的全球视野下去思考。”
下面进入到教育对话的提问环节,我会问两到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中国和美国现在面临的困境越来越大,理论和实践、主流和边缘、本地和全球导向之间的鸿沟也在增大。根据两位的观察和研究,是否能就这个难题做一些评论。您认为就成功和不成功来讲,能不能多分享一下您的经验?有请琳达教授先回答。
琳达·达林哈蒙德:的确,现在世界有很多冲突和矛盾,有很多障碍在我们面前。我们想应对这些挑战,其中包括疫情,还有朱教授列出的其他挑战。
地球上的万物生命的生存,需要我们认真去对待。同时很多人在创造新的行动,现在很多社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去思考教育,他们认为学校更加全面。我看到一些新的系统在发生转型。加州的州长非常有卓识远见,不断把新的教育模式引入到学校,学校已经在应用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现在被纳入到学校的主流课程中,而且学校的评估方式也发生了完全不一样的变化。
当然整个系统要做调整。我们在美国看到一些非常勇敢的举措,他们希望公共教育能转型。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变革,和现在互为矛盾的变革本性所在。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支持未来的变化呢?这些颠覆的力量如何为我们所用呢?如何帮助社会不同成员,去应对现在所面临的挑战?这是我们应该在教育中思考的核心要义。
朱永新:我们现在面临的大问题跟学校有着密切关系,因为所有的问题都是人造成的。我们培养的人在未来有什么样的胸怀和格局,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会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的发展。那天我专门给程介明先生介绍,中国现在有很多学校在进行低碳学校的探索,但是还没有成为一个必修课程,成为教育的必须内容。所以培养孩子们的低碳意识和人类共同体的意识,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非常重要。
有些国家领导人强调,我们国家的利益第一位。习近平先生强调,要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这是两种格局,两种胸怀。我们的学生应该具有怎样的胸怀,我们如何进行国际理解教育。虽然我们学外语,但并没有真正学习国际理解教育。这样一种和平的精神、人类地球祖国的情怀,也应该在学校里播下种子。所有善的种子,都是在学校播下的。你在学校播下什么样的种子,未来就会收获什么样的人。
看着这些很遥远、很宏观的大问题,其实都和我们的教室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在教室里给孩子什么,关注什么样的问题,我们是仅仅关注分数,还是关注人类呢?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所以教育还是应该关注人类的大问题,这样才能真正让教育更美好,也才能让人类更加美好。
杨锐:朱老师讲得非常好,就这个问题,一方面是很国际,一方面又跟当时当地紧密结合在一起,对老师有着很高的要求。
问一下琳达“守护与变革”的问题。教育关乎21世纪的技能,这也是我们老生常谈的问题。我现在做的方向对吗?我们有什么守护的东西?如果我们不守护,只是完全杂乱无章的水上漂流的浮萍。
琳达·达林哈蒙德:我刚刚想到一些关于学校设计的原则。这些东西对于人类的学习发展非常重要,还有个体的发展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关键,需要保留、需要守护。我们在做事的方式上,可以发生一些变化。但是环境应该能保证成人也好、儿童也好,有很好的滋养环境,这种持续性必须要有。我们需要环境能持续滋养,继续去创建、去支持探究式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提问、能回答。问与答对他们有意义,有助于他们跟外部环境建立联系,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世界, 
我们需要跨学科学习。应该鼓励和支持大家的学习方式,现在有一些基于持续、基于守护变革,需要继续去创建,能够允许归属感、安全感的环境构建。虽然环境的呈现方式各不相同,但是原则是一样的,就是如何去帮助他们建立社会与情感能力,给他们提供支持。虽然我们实现的方式会有所变化,比如会给他们体验式学习和技术应用,但这只是表面的方式。对于人类来讲,人类的需求,需要不断去产出,成为高产学习者的需求,这是持续的。
杨锐:非常感谢琳达。就中国来讲,很多非西方的国家和社会,尤其是对于有殖民历史的人,现在面临的情况非常不一样。对中国而言,一个国家的传统和外部要建立联系。这对我们来讲是非常大的挑战,我们需要现代与传统,但是这两者又很难兼而有之。
琳达·达林哈蒙德:支持我们学习的一种方式是,我们永远要不断和文化语境建立联系,通常是不存在于学校教育中,也就是您刚刚讲到的问题正解之一。还有一点是原则,我们必须要实现的原则,那就是文化环境要融入到教育中。这在美国也是一个问题,我们曾经也是殖民地。
杨锐:有请朱老师。
朱永新:传统和变革一直是教育的张力所在,也就是随着时代的变革,教育肯定要变革。比如我们的传统教育针对的是农业社会的背景,农业社会确定性的东西是多的,因为天时有常,是有规律的。但在信息化社会,更多是不确定性。也就是从确定性思维走向不确定思维,从简单思维走向复杂思维。这个时候的教育体系,就会发生深刻的变化,需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复杂性思维的能力,这非常重要。也有一些不变,像阅读。无论是从现代教育制度开始,还是古代教育,一直有重视阅读的传统。但是这样一种传统,在现代社会也发生很大的变革。因为现在互联网出现了,互联网出现以后,网上阅读对传统阅读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在这个时候,既要坚守传统,又要坚守网络化社会的新阅读方式的变革。毫无疑问,教育要保留传统精华,摒弃落后于时代的东西,然后加以更新和调整。
新教育这20年来,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一方面把教育里最优秀的传统,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不断梳理。最近我们研发出一套中华文化的Steam课程,我们用现代方式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推出了六门课程。也就是既要坚守传统,又要能迎合现代社会的变化。因为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着眼点既要考虑当下,同时也要考虑未来。考虑当下是说,教育是一种生活,让学生能享受当下的学习生活,这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思考未来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教育到底要变什么,教育的确有很多需要变的东西。最大的变化,就是我在《未来学校》这本书提出的,现在的教育结构已经不适合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了,把整个学习放在学校这个场所,是远远不够的。现在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把家庭、学校、社会连成一起,综合评估、综合教育,把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课外教育和学校教育整合在一起的新的评估方式。所以我提出,未来要有个学分银行制度。一个人一出生,就应该像身份证一样,有一个学习账号。他的所有学习历程,在上面有所呈现,未来就不需要文凭了。
美国人有一本书叫《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在大量浪费金钱和时间》,这是美国一个经济学家写的书。这本书提出,现在的学习已经变成被文凭化,学习的所有目标变成了一张没有用的文凭。我们要不要对文凭制度进行反思?也就是文凭到底能不能衡量一个人的水平,这些都需要变革。如果不变革教育机构、不变革评价制度,整个教育很难走出新的天地。所以当务之急,要形成更多的教育共识,如何去变革教育机构,这是目前的大问题。
琳达一直在关注学习政策,学习政策研究比较多的还是学习能力和个体学习。某种程度上,教育机构的变化比学习能力的变化还重要。因为这个变化,自然会推动学习方式的新变革。
杨锐:谢谢朱老师。由于时间有限,请两位分享一到两句话,作为圆桌讨论的结语。
琳达·达林哈蒙德:我想说的是,我们现在已经到达了一个拐点,很多人感觉到无力和焦虑,因为这么多的变革无处不在。当下我们思考的是人类的处境,人之所以为人意味着什么?在这个社会里,我们应该如何谅解彼此,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去思考?在这个系统当中的角色,如何能够去实践我们所创建和设计的体系?我们在手中所握住的应该是可能性,让人类有更多的自我实践。在这个时刻,要想实现该目标,需要的是一种信任和信念。让我们一起携手,去实现所需要的转型,支持一起去合作的学生、教师,去守护这个世界。
朱永新:我们应该用更美好的教育,创造一个更美好的地球和更美好的世界,让人类拥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本文根据朱永新教授和琳达•达林哈蒙德教授在第五届世界教育前沿论坛上的分享实录整理,有删节。

一丹奖
取名于“一片丹心”是指纯粹的至诚之心,象征追求教育的纯洁,来提升人类的福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