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别,横亘中原,襟带山河,扼控四方。
风云际会,地理与历史相逢,世界就精彩了。
在中国的文化谱系中,禅宗曾在影响了中国千年,。而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有一段特殊的时期,大约从南北朝后期,到隋唐时期,禅宗在达摩初创之后,由二祖慧可始,至六祖惠能终,五代祖师均求道大别山。蔚为奇观。
二祖慧可在北朝末期,来岳西司空山避难,并传衣钵给三祖僧璨;
三祖僧璨在司空山得法,驻锡天柱山山谷寺,传衣钵给道信;
道信在天柱山得道,在黄梅双峰山造道场弘法,传衣钵给弘忍;
弘忍在双峰山得法,在黄梅造东山寺弘法,将衣钵传给到六祖惠能;
六祖惠能北上黄梅东山寺求法,得道后潜伏岭南,后在曹溪成就一代宗师。
五代祖师,历时百年。
从二祖和三祖时期的艰难求存,到四祖五祖时的初成气候,再到六祖之后一花五叶,禅宗广布四海,禅宗在大别山完成了从蛰伏到勃发的历史大转折。
借助历史的瑰丽,完成地理的赋能。
大别山,由此成为一种充满神奇隐喻的神奇之山。
从蛰伏到勃发,成就大器的人生节奏。
在这一百年中,五代祖师的沉潜与升腾,芸芸众生与漫漫天道,又经过了哪些改变?
在当时的迷茫中,如果重走禅宗五代祖师求道之路,会发现什么?
重现历史,照见现实,寻找未来。
二祖大师——中华本土初祖
二祖慧可,在中国禅宗历史上有非凡的影响力。
他虽是二祖,但因初祖达摩大师从域外天竺而来,慧可是中华本土禅宗祖师。
慧可姓姬名光,号神光,洛阳人。天资聪颖,少年时代广涉儒书,后来接触了佛典,深感“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书,未尽妙理”,于是便开始修佛。
四十岁左右时,神光经宝静禅师指点,来少林寺求法达摩大师。
刚开始达摩大师不理他,直到有天,天降大雪,神光仍站立雪中。积雪过膝。
达摩祖师颇为动容,问他: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
神光答: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达摩:诸佛无上妙道,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
言下之意,法不轻传。
神光为表决心,砍断左臂。血染大地。
达摩震动,收其为徒,赐名慧可。
达摩曾以四卷《楞伽经》授慧可,慧可后来继承了达摩的衣钵,成为禅宗二祖。
达摩中毒圆寂,慧可隐迹藏形,但他已声名远播,求法者络绎不绝。天平初年(534年)慧可到东魏的邺都(今临漳)弘法,与当地一些门派见解不同,冲突日频。多次被加害。
梁武帝大同六年(540年),二祖慧可为逃避迫害,携衣钵南下南朝舒州,隐居司空山(安徽岳西县内)。
北齐天保元年(550年),一无名氏来访慧可。慧可为其开悟,并赐名僧璨。
552年,慧可在一块大石上将衣法传授给僧璨。并留下一偈曰:
本来缘有地,因地种华生。
本来无有种,华亦不曾生。
他叮嘱僧璨:汝受吾教,宜处深山,未可行化,当有国难。
二祖根据年代推算,知未来有法难,而二祖自己因在邺都有旧债,需要去偿还,他希望僧璨潜藏待时,待机缘成熟,把祖师的禅法和信衣传下去。
在司空山传法三祖之后,二祖北返邺都,后因遭诬告,于隋开皇十三年遇难,享年107岁。
慧可得法于北朝,遇难于北方。但其一生传法的盛年,都在大别山深处的司空山。
这是一种巧合,也是历史的必然。
司空山地处大别山腹地,背倚华北,面对江南。远望匡庐,毗邻蕲黄。慧可在司空山躲过乱世,后相继传至僧璨、僧璨在天柱山传道信,道信在双峰山传弘忍,弘忍在东山传惠能,五代祖师,都在大别山,禅宗扎根于南方,一花五叶,流传四海。
隋文帝赐封“正宗善觉大师”,唐德宗赐谥“大祖大师”。两朝帝王都对慧可继承佛教、创立本土禅宗的历史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赵朴初赞扬他:没有慧可,就没有中国的禅宗。
隐藏在尘烟深处的三祖
僧璨,(?~606年),隋代禅僧。籍贯不详。《楞伽师资记》用了八个字来概括他的身世:罔知姓位,不测所生。可谓无名无姓。
从达摩至僧璨,恰逢南北朝乱世,北魏武帝和北周武帝相继灭佛,是禅宗的蛰伏时期。
三祖求法的经过,记载在《祖堂集》:北齐天保初年(550年),当时有一居士,不言姓氏,年逾四十,因长期风疾,痛苦不已,前来悔罪。
居士: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
二祖答:将罪来,与汝忏。
居士沉吟了很久,回答道:“觅罪不可得。”
二祖道:“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
居士又问: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
二祖道: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
居士欣然顿悟: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
二祖大悦,并当即剃发收徒,说道:是吾僧中之宝也。应叫僧璨。
当年僧璨前往光福寺受了具足戒。风疾也渐渐地好了。
552年,慧可授法僧璨,付其印信,僧璨由此成为禅宗三祖。时已年逾四十。
僧璨得衣钵之后,隐居司空山,不参与教派纷争,后遇北周武帝灭佛,僧璨往来于司空山和天柱山之间十几年,居无常处,无人知晓。
590年,隋已一统天下,结束了数百年的割据,天下安宁,僧璨隐忍数十年,终于正式驻锡天柱山下的山谷寺,公开弘法。
592年,12岁的司马道信来拜会三祖,成为三祖唯一的徒弟。
期间,三祖带着道信游走在司空山、天柱山、英山、霍山、青狮山之间。
604年三祖游历罗浮山。为保爱徒道信安全,不许其跟随。让他留大别山。
606年三祖回皖公山,向道信传授《妙法莲花经》,传道信衣钵,并留下一歇:
华种是田地,从地种花生。
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
606年,三祖入寂前告诉大众:别人都看重坐着入灭,我则不然,要站着走,以示生死自由。说完,便用手攀着树枝,安然而化。世寿不详。
唐玄宗谥鉴智禅师。758年唐肃宗赐山谷寺名“三祖山谷乾元禅寺”。三祖塔赐名“觉寂塔”。
在禅宗发展史上,三祖僧璨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初祖达摩将禅法带到中国,人们遇而未信,二祖慧可时,人们信而未修,三祖僧璨时,才是有信有修。
僧璨在世时,对禅宗进行了四大改革:
一,传法从面向达官显贵变为面向下层民众,扩大传播范围。
二,将寺庙从城市中心改建到深山幽谷,利于静修悟道。
三、将居无定所“头陀行”改为设坛传法。
四,变“不立文字”为着经传教。
传三祖撰有《信心铭》传世。以诗体写成,四字一句,584字,
综合佛教、道教义理。对“明心见性”的心地功夫和心地法门做了重要开示,历史与现实,教义与修持结合, 对后世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禅法初传,有“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之说,三祖的《信心铭》是禅宗第一部中国化的经典,为禅宗以文字总结经验开创了理论先河。
三祖大器晚成,史书少有记载。但其能立地而化,修为高深。禅宗早期处境凶险,若无三祖的隐忍负重,何来后世的如日中天?
农禅并举,走出低谷的四祖
四祖道信禅师(580~651年),俗姓司马。隋唐高僧,。祖籍河南,其父为永宁县令,道信于580年4月3日出生于永宁(今湖北武穴市梅川镇),取名司马信。
道信四岁读书,聪颖过人,积学孔孟老庄。闲暇时听寺僧诵经,入耳即知下文。
道信七岁时,于梅川镇北济北寺出家。
592年(开皇十二年),道信赴舒州皖山深处礼三祖僧璨为师。
三祖寺内有一巨石,上书“解缚”两个大字。
佛教典籍记载,道信来山谷寺礼谒三祖。
求曰:愿和尚慈悲,为我解缚。
三祖问:谁将你缚住了?
道信答:无人缚我。
三祖又问:既无人缚你,那你又求何解缚?
道信大悟。
道信投到僧璨门下后,几十年来主要都在大别山区活动。
599年,道信仅二十岁,用中草药遏止蕲黄的瘟疫。
605年,道信在大别山区督造了一系列佛寺。蕲春凤凰山正觉寺,黄梅破额山幽居寺、东西禅寺、武穴大金幽栖寺等。
公元606年,三祖归,立化于皖公山之前传付衣钵给道信,道信从此为四祖。年仅26岁。
公元608年,四祖道信归蕲黄,收七岁弘忍为徒,携住大林寺,不离身旁。
公元611年,广济县久旱不雨,饥民遍野。四祖道信率众一面念《楞迦经》和《般若经》,一面发动百姓烧柴火,烟雾弥漫至天空,一周后,大雨倾盆。
公元614年,余川镇来了一群强盗,被道信降服,后成为四祖殿十八罗汉。
公元624年,唐已代隋,天下初定。道信应蕲州信众的邀请,在黄梅县西的双峰山造寺驻锡,双峰山又名破额山,风景优美。寺名幽居寺、正觉寺,又名双峰寺。后称四祖寺。为中国禅宗丛林之始。在这里,道信居住了三十多年,道场兴盛,门徒多达五百余人。
道信名徒众多。东山弘忍,荆州法显,衡岳善伏,荆州玄爽
牛头法融,河沙妙德等,六大门徒都是一代高僧。
新罗法朗学成归国,在朝鲜创立海东禅道。
643年,四祖四拒唐太宗诏请,拒不赴京,被赐以紫衣。
644年,道信六十五岁,传付弘忍法衣。
651年,道信七十二岁,闰九月初四坐化。逝后一年肉身不坏,弘忍以漆塑真身,永供塔中。
因道信精通医术,寂后被唐代宗李豫赐谥为“大医禅师”。是第一代兼通佛学和医学的高僧。
道信对禅宗历史,做出了三大贡献。
一是定居传法
道信以前的几代禅师,均以“游化为务”。很难发展门徒。
道信提倡“择地开居,营宇立象”,建立固定的传法道场,结束了自达摩以来居无定所的游化局面,促进了禅宗的飞跃。“诸州学道无远不至”,门下修行者多达五百余人。开始具备开宗立派的基本条件。
二是农禅并重
道信对禅宗的最大贡献是提出“农禅并举”的主张。
出家人开始种地,自给自足,僧人生活有了保障,使中国佛教得以发展壮大。
三是,改革禅法。行证并重,禅戒合一,一行三昧。渐顿相连。
此前,禅宗经典是《楞伽经》。道信增加了《文殊般若经》。
道信著《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倡导解行相扶与守一不移。
从达摩至僧璨,禅宗前三祖命运多舛,一直被人排挤,直到四祖道信时代,禅宗终于得到统治者的认可,也有了广泛的信众基础。四祖道信承上启下,开启了中国禅宗兴盛的大门。
禅宗经过一百多年,在大别山完成了历史的转折。
五祖弘忍,禅宗走向鼎盛的奠基人
弘忍(602~675年),俗姓周,唐代高僧,湖北蕲州黄梅(今黄梅县濯港镇)人,东山法门开创者,禅宗五祖。
七岁时,为四祖道信所遇。四祖叹曰:“此非凡童也,.苟预法流,二十年后,必大作佛事”。在征得家人同意后,,弘忍就被带到了四祖的道场双峰山。
据《五灯会元》记载,五祖前世是栽松道人。曾想求法于四祖。但他已太老,便投胎再世。
栽松道人来到河边,正好碰见有一位周姓少女在洗衣服,就投胎到她身上。
周家少女未婚先孕。被父兄赶出家门。后终于生下孩子,她觉得不吉,偷偷把孩子扔进河里,结果第二天,她发现孩子却向上游漂浮,大吃一惊,决心把孩子抚养成人。她带着孩子沿村行乞,村人都称这孩子为“无姓儿”。
孩子七岁时。周氏带着孩子乞讨,在路上遇见了四祖道信。
四祖发现这孩子骨相奇特,就问他:子何姓?
小孩道:姓即有,不是常姓。
四祖问:是何姓
小孩道:是佛性。
四祖又问:汝无姓邪
小孩道:性空,故无。
四祖大惊,七岁孩童,竟有如此悟性,当下暗喜,收其为徒,法号弘忍。
弘忍出家后常住双峰山,奉事四祖。弘忍性格内向,少言寡语,宽忍柔和,不论人非。
日间从事劳动,常干苦活重活。夜间静坐习禅。
弘忍颖悟聪敏,事不再问。四祖还在世时,就有很多人慕名从各地拜会弘忍。四祖非常高兴,经常给他开示,并时常锤炼,累数十年。尽得禅法。
651年,因缘成熟,四祖传付法衣,弘忍也就成为禅宗五祖。
付法的时候,四祖说了一首偈语:
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
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
道信圆寂后,弘忍继掌双峰山。求道的人越来越多。
弘忍于双峰山东的冯茂山另建道场,取名东山寺,在此弘法数十年,其禅法被称为东山法门。
唐高宗曾两次遣使请他到京城,都被婉拒。高宗仰慕其德行,送衣药到山供养。
672年,弘忍为觅法嗣,命门人各呈一偈,以观其悟境。上座神秀呈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针对神秀作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认为慧能的悟性高于神秀,密传衣法给慧能,命他连夜南归。
公元674年,弘忍逝世,世寿七十二岁。肉身存真身殿,后世被毁。当今供奉弘忍大师塑像。
唐代宗谥号大满禅师。宋英宗御书“天下祖庭”,元文宗改赐寺额为东山五祖寺,简称五祖寺,一直沿用。
五祖时期,禅宗爆发的前夕。
自达摩至僧璨,以《楞伽经》印心,四祖增加了《文殊师利般若经》,五祖又增加了《金刚经》。理论日趋完善,六祖就因听到《金刚经》而来东山寺求道。
弘忍著有《修心要论》。认为心是根本,以心传心,达者印可,更无别法。
习禅的目的,就是要断除烦恼,体证自己的真心,明心见性。
弘忍协助道信推行农禅一体,影响深远。后来的马祖道一和百丈怀海创丛林,立清规。
弘忍时代,禅宗进入大发展阶段,学禅的人越来越多。弘忍门徒上万,最著名的有十人:神秀、智诜、刘主簿、惠藏、玄约、老安、法如、惠能、智德和义方。
十人中影响最大的是神秀与惠能。惠能禅法为顿门,神秀禅法为渐门,世称南能北秀。
无论南禅还是北禅,都是出自弘忍门下。足见弘忍在中国禅宗史的地位。
六祖:顿悟成佛,禅宗一统天下
慧能(638-713年),唐代高僧,禅宗六祖。
惠能俗姓卢。原籍范阳(今北京),生于南海新兴(今属广东)。三岁丧父,稍长靠卖柴养母度日。因听人念《金刚经》,深感震撼,于661年赴黄梅东山寺求法。
五祖弘忍得知惠能从岭南前来,故意考考他。
弘忍:你来此作甚?
惠能: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弘忍: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惠能答: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此言一出,震惊四座。弘忍知其根器非凡,心中暗喜,安排他到米房踏碓舂米,磨砺其心。
惠能身形瘦小,每次舂米都在身上绑石头,但他任劳任怨,很能吃苦。舂米八个月。
662年,五祖自知年迈,欲选一人继承衣钵,为考验众弟子的修为,特意让每人作一首偈语。
大弟子神秀跟随弘忍多年,学养深厚,是弘忍门下首座。神秀作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众人喝彩。五祖大师也赞扬了神秀,但还是觉得有缺憾。
在米房舂米的惠能偶然听到此偈,不太认同,因识字不多,就让人代书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大惊,深为赞许。但怕惠能被人嫉恨,假装说惠能的偈语一般,还用鞋底擦掉了。
五祖到惠能的米房,用禅杖在地上敲了三下。惠能颖悟,当晚三更来到五祖禅房,五祖将衣钵传给惠能,并为其详解《金刚经》的精髓,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大悟。五祖因神秀羽翼已丰,担心引起门徒纷争,连夜送惠能渡江,吩咐他回岭南潜伏,等时机成熟了再弘法。
惠能谨遵师命,遇怀则止,遇会则藏。避开追杀,在广东四会的深山中与猎人为伍,专吃肉边菜,磨砺心性十五年。
667年惠能到了广州法性寺,印宗法师正在讲经,两僧争论风动还是幡动,混在人群中的惠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印宗称奇,猜得眼前人即是东山得法的高人,众人拜服,请惠能开坛讲法。
惠能在法性寺落发,正式成为和尚,第二年至韶州曹溪宝林寺(南华寺),弘扬佛法几十年,开禅宗南派顿悟之法,唐德宗时被钦定为六祖,圆寂后,唐宪宗追谥为“大鉴禅师”。
六祖徒弟南岳怀让和菏泽神会将南宗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佛教第一大宗派。
六祖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特别擅长传心法。其禅法以定慧为本。他座下的弟子高达千余名,禅法传布四海,并流传到日韩等地。
六祖一生,成于大别,扬于岭南。
(惠能大师,图片来于网络)
大别山:洞悉历史的节奏,从蛰伏走向勃发
在禅宗的千年历史中,大别山时期非常关键。
禅宗从达摩来中土,到六祖大成,约有150年的历史。这其中,从二祖南下司空山至六祖东山得道,约有120年历史,占据禅宗创立期80%的时间。
120年,从蛰伏到勃发。
二祖南下司空山避难隐居,至三祖僧璨,连姓名都没有流传下来,只有一位嫡传弟子道信。甚至三祖游历罗浮山,都不带他,以策万全。
禅宗早期处境凶险。南北朝时期,既有战乱,又有教派纷争,而且还遭遇北魏武帝和北周武帝两次灭佛,两位祖师隐忍负重,在大别山中蛰伏了数十年,直到乱世终结。
为什么是大别山?
大别山北望中原,南窥江汉,云山高远。当时北方派系林立,禅宗力量薄弱,退居大别山可以躲开乱世,保存实力。
等时机成熟时,借助大别山襟带山河,通达四方的地理位置,道信和弘忍时期开始广收门徒,神秀南下,惠能北上,汇集蕲黄。最终一花五叶,天下弘扬。
儒释道相通。禅宗在大别山的发展,也暗合易经。
初九,潜龙勿用,应在二祖与三祖,此时禅宗处于蛰伏阶段。
九二至九四,从见龙在田,至或跃在渊,应在四祖和五祖,此时禅宗处于爆发前期,惠能在黄梅东山得法,潜回岭南,蓄势待发。
天昊认为:禅宗历史隐含人生的节奏。
人生低潮时,隐忍蛰伏,不妄动,不急躁。
时机成熟时,一飞冲天。不犹豫,不畏惧。
打通中原天路:把佛教中心留在中部
禅宗与藏传佛教,并立于世,是在国内影响力最大的两大流派。
藏地寺庙密布,佛教在当地有崇高的地位,有凝聚人心,安定社会的巨大功效。
在现实中,班禅大师等地位尊崇,佛教影响力中心在边疆而非内地。
青藏高原是藏传佛教的中心,中部地区则应是禅宗文化中心。
中部地区历史资源丰富,鄂豫皖加上湘赣,佛寺近万所,资源集中。大别山处于中原的中心,值得期待。
二祖寺在岳西司空山,三祖寺在潜山天柱山,相隔几十公里;四祖寺和五祖寺都在湖北黄梅,相距仅二十公里。四大祖庙都相距不远。但却分属安庆和黄冈两个地级市,跨湖北安徽两省。就全国范而言,很多人对五代祖师寻道大别山的历史一无所知。
打破地域分割,形成联合影响力,推广文化旅游,势在必行。
借鉴高原天路,在大别山区,中国急需打通一条“中原天路”。
西藏文旅,非常出彩。每年成千上万人奔赴高原天路,旅游成为西藏支柱产业。
高原天路旅游,初步游遍西藏主要景区,费时逾月。花费巨大。
中原天路旅游,纵览大别山,只需一周就足够。
湖北红安打通了县北100公里的山路。岳西天妙公路曾被称为最美天路,可惜只有20公里。大别山还没形成大规模的天路。湖北、河南、安徽都有自己的大别山旅游公路计划,但三省同步,还需时日。
打通中原天路,打造禅宗旅游路线,成为超级文化大IP。
更重要的是,在西藏边疆之外,再造一个地位崇高的文化中心,将佛教文化中心固定在中原,有利天下长安。
传承千年文脉,丰富大别山的色彩
大别山是中国著名老区。
十大将军县,红安、金寨、新县、大悟、六安等五个都在大别山。
大别山红色资源丰富,本土拥有董必武、李先念等两位国家主席,徐海东、王树声等两位大将、上将十名,少将数百。
将星终将凋零。
纵使是中国第一将军县红安,二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第二代十几位,第三代呢?
还有一些老区县如安徽岳西,革命时代牺牲近4万人,但却一个开国将军都没有。
改革开放以来,数十年商潮洗涤,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
同时,更需警惕资源诅咒。
不少革命老区,在北京容易找高层资源,在项目争夺、财政拨款方面获得便利,但是,不少政治资源丰富的地方,人均收入仍不到国家平均水平。
打破资源诅咒,从单一色彩走向多元。
广袤的大别山区,传统文化一度非常繁盛。
禅宗五代祖师求道于大别山,禅宗发轫于少林,大成于大别。大别山凝聚了千年文脉。
黄州的东坡文化,红安的程朱理学,黄梅、蕲春、岳西、潜山的佛教文化,桐城、枞阳的桐城学派,信阳的儒道文化等,均鹰扬天下。
几十年来,大别山的红色世人所知,但文脉流传略有忽略。在我的故乡红安,很多人对将军若数家珍,却不知二祖三祖在哪里。从黄梅出高铁站,连五祖寺的宣传画都没有。
红色之外,还需古色,更为久远。
千年的文脉,百年的将军。历史终将回归常态。
珍惜大别山文脉。
罗天昊认为,何谓大国的自信——
外求,开放与扩张;
内求,改革与传承。
智能时代,思想策源地与信众的互相成就
身负杰出天资,再兼名师指点,人间磨砺,终成大器。
这是一切成就大果者的必经之路。
得遇名师,至关重要。二祖拜师达摩八年,甚至失去一臂,才终得悟。僧璨根器非凡,也是跟随慧可多年才得道。道信与弘忍,跟随师父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修成正果。唯有六祖天纵奇才,舂米八月就得衣钵,但他隐身猎人队伍十五年,也算是补上了修行这门功课。
但是,世人很少知道,师父得遇高徒,也是人间罕见。
当年达摩初来中土,怀揣宝器,未见真心,不敢轻易托付,慧可自断一臂,以勇气与诚意,安了他忐忑怀疑的心。成全了他中土传教的使命;慧可避难司空山,僧璨不辞劳苦来拜访,徒的诚意,师的惊喜。
道信、弘忍到惠能,后三祖不仅是师父,更逐步成为社会领袖。
道信开始,农禅并举,开坛收徒近千,法门广播,隐然宗师。
弘忍授徒过万,贤者数十,首座神秀成为三朝帝师,光大师门,另一徒弟惠能成为南派宗师。
惠能圆寂后,正是门徒神会北上争正统,将南派发扬光大,最后一统江湖。
师父也需要徒弟成全。没有一批高徒,师父的思想就无人传承,事业无人继承。
禅宗从一个外道,成为中土第一大宗,得遇高徒,历代积累,至关重要。
在智能时代,知识与思想的价值,更为凸显。
特朗普竟然能通过推特,绕过重重信息障碍,将自己的主张传播到支持者,也吸引支持者,实现了互动。
无论是社会运动领袖,还是学者,网红,演员等,某种意义上,也需要借助互相成就的模式。追随者从他们身上获得信仰;他们从追随者身上借势,找到力量。
在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源与信众,博主与粉丝,明星与拥趸,都需要彼此成就。
思想的策源地,与思想的接受者,必须互动,命运相随,成为彼此的力量源泉。
————END————
——往期经典回顾——
由于微信平台算法改版,公号内容将不再以时间排序展示,如果不想错过推送,建议星标我们,并在文末多点击"在看"及"赞"。
星标具体步骤:公众号主页点击右上角的小点点,在弹出页面点击“设为星标”,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