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变幻,旦夕祸福。
鉴古知今。
此前,“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家下场都很惨”一说,流行于世,既表明了世人对改革家艰难的理解与嗟叹,但也让一些不愿改革的人找到了口实。
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全面。
人是时势的产物。
改革家命运是好是坏,要分时代,看时势。
商鞅变法,最后被车裂,是最著名的改革家悲剧。
但是,中国历史上有无数改革家命运挺好。
从战国到隋唐,前一千多年,中国的改革家多数下场不好;
从宋朝至当代,改革家下场多数很好。
王安石虽被罢官,但只能算一点小波澜,总体看,他一生荣华;
后世的张居正,雍正等人,生前也是英雄一世,并无损害。
当代邓希贤,成为一代领袖。
命挺好。
为什么前后一千年变化如此大?
内在逻辑是什么?
(1)从战国到唐朝,改革家为什么悲惨?
——新旧利益冲突,君主与强臣的猜忌
改革,涉及到新旧交替。
旧的利益被打破,必然引起反弹,甚至斗争你死我活,改革家身临险境。
商鞅确定以军功授爵,就得罪了秦国贵族。被贵族报复很自然。
但是,这还不是关键。
关键在于,君权与卿权的冲突与猜忌。
改革家破旧立新,既改变了旧的利益格局,又改变了旧的政治格局。
在专制社会,权力就是命根子。
改革家两重风险。
一是同僚之间,朋党之争。
改革触及到利益和政治格局,被损害的一方,必然暗中结党,联合报复,一旦这个势力大了,君主为了平衡政治,可能牺牲改革家。
最典型的就是晁错,他要搞中央集权改革,主张削藩,结果各地藩王反对,汉景帝就牺牲晁错,来安抚藩王。
二是,君臣之间,权威之争。
改革推行,必然建立新的威权。
若改革家过于得势,君王会猜忌害怕。
为什么唐朝之前,改革家多数没有好命?
因为从战国到隋唐,是中国君主专制政权的草创和发展期,君权还没有建立绝对控制力。经常出现强臣夺权情况。
战国时代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都是因为臣子威望高,最后取代君主的案例。
自秦汉草创,至于隋唐,权臣篡位,改朝换代,比比皆是。最典型是曹操,搞屯田制,唯才是举,是大改革家,也是大权臣。
一旦改革家建立了威望,君主就会猜忌。
君主一猜忌,政敌再加火,改革家就危险了。
君权与臣权的冲突与猜忌,也决定了唐朝以前的改革家,命运多数悲惨。
(2)宋朝以后,绝对君权确立
为什么从王安石开始,改革家命好了?
不是因为王安石厉害,而是自宋开始,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并且褫夺宰相权力之后,中原王朝确立了绝对君权,再也没有能够威胁皇帝的权臣。王朝灭亡,都是被起义或者外族攻灭。皇帝不怕臣子了,用不着杀人夺权。
明朝君权更加集中,不仅废了相权,还增加了特务组织,文武官员的一举一动,全都在皇帝掌握之中。明喜宗整天在后宫做木匠,也能通过魏忠贤控制朝臣,嘉靖帝几十年不上朝,一样乾纲独断。
王安石虽得宋神宗赏识重用,但宋神宗时刻掌握最终大权。变法成,王安石再有功劳,也无法改朝换代;变法失败,王安石的政敌也无法翻天,犯不着用王安石的人头来平息众怒,左右两边都弹压得住,自然用不着动刀,罢官贬官就得了,重举轻放。
到了明朝,大改革家张居正,在万历帝年幼时执掌朝政,推行改革。
虽然张居正略有专权,引起了小皇帝不满,但毕竟还是臣下,张居正死后,小皇帝虽然通过打击张居正来确立自己的威望,但毕竟彼此都没破线。万历皇帝只是抄了他的家,死后清算而已。没有象唐朝之前的皇帝与权臣之争,搞个你死我活。没到这个地步,后来,皇帝恢复了张居正的名誉,他一堆的儿孙,除了一个自杀,也根本没被杀。君主专制的加强,既保护了万历帝,也保护了张居正。
到了清朝,雍正帝亲自上阵改革,摊丁入亩,改土归流。
当代社会中,邓希贤作为最高领袖,也启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
善终,名望也好。
哪里来的命运悲惨?
(3)时势已至,改革没有任何借口
形势很明朗。
自王安石以后,中国的改革家,虽有贬官,软禁,挨整等小委屈,但多数善终。
做个改革家,撇开道义高点,从利益上讲也不差。
有人说没有改革,是因为权力受到了掣肘。
这种说法站不住脚。
根本原因,官场老好人。
不改革,不得罪人,八面玲珑,个人当然容易捞取官位富贵,一辈子的太平官,但是,置天下苍生于何地?
那些耽误改革,致使天下时势发展到难以收拾的政客,实难苟同。
更别说在文明时代,做个改革家最大的风险,无非就是降个职,挨个批而已,又不用杀头,何况改革成功也许成就大业。这点牺牲精神都没有的政客,愧对时代。
时代呼唤勇于任事,敢于牺牲小我的改革志士。
附:公元1000年后中国改革家的命运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