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 年,17 岁的郑毅考入四平师范学院(今吉林师范大学)历史系,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三批大学生,也是该校历史专业第一届本科生。在校期间,他早早就对辽金史和东北地方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毕业前在当时四平师范学院的学报《松辽学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辽朝汉族官僚地主状况初探》的学术论文。这是他在历史学研究方面迈出的第一步。1983 年毕业,分配到吉林师范学院政史系任教。1985 年,郑毅考入吉林大学日本研究所攻读国别史硕士研究生,跟随导师陈本善、汪淼两位先生研究日本战后史。1988 年毕业,郑毅选择回到吉林师范学院历史系继续从事教学工作,讲授世界史课程。1995 年他申请参加了日本法政大学外国人研究员公开招募,成功入选,1996 年到日本法政大学法学部任外国人招聘研究员,在成泽光、河野康子两位教授指导下继续从事对战后日本政治外交史的研究,1997 年学成如期归国。1999 年北华大学合并组建后,任北华大学图书馆馆长。2001 年考入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在王惠岩、宝成关两位先生门下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2003 年赴日本学术振兴会做短期交流访问学者 3 个月。一个青年教师的成长往往受许多主客观因素影响,他唯一不曾中断的,是对日本史的研究。几年间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并于 1998 年被破格评为教授。
从攻读硕士学位开始,郑毅就把自己的研究方向锁定。在战后日本第一任首相吉田茂身上,进而辐射到日本政治、经济、外交、思想等各个领域。“把一口井坚持打下去”,不要热衷于追逐所谓的“热点”,冷门和热点都是相对的。这是他的学术信念,也是他向青年人传授的治学心得。1999 年夏天,中国日本史学会在山西大学召开学术年会,世界知识出版社编辑李锋因出版“世界神秘政治人物丛书”向与会专家组稿。其中撰写吉田茂人物传记的人选,中国日本史学会会长汤重南先生认为非郑毅莫属。郑毅接下了这个任务。他用 3 个月时间完成了《铁腕首相吉田茂》书稿,并于 2000 年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这是他撰写的第一部日本史方面的学术畅销书,出版后引起了很好的反响。
“研究日本史,不能不到日本去。”郑毅曾在日本法政大学、学术振兴会两度做过访问学者。在法政大学跟成泽光教授、河野康子教授研究日本政治外交史期间,日本指导教授的严谨治学态度与勤奋精神深深地也长久地影响了郑毅,他如饥似渴,收集了大量图书和研究资料,还曾撰写4 万余字的《吉田内阁对华政策研究报告》发表在《法政大学研究纪要》上。那几年,他先后撰写多篇日本政治外交史方面的论文,发表在《日本学论坛》《日本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并有多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世界史》等刊全文转载。
他在这个领域孜孜不倦地开展研究,承担了多个高级别项目:2005 年,“吉田茂政治思想研究”成功申报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012 年结项;2008 年,“吉田茂的帝国意识与对华政策观研究”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2012 年结项,结论为优秀;2014 年,“战前日本社会‘满蒙观’研究”成功申报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与之对应,他在《社会科学战线》等重要期刊和韩国学术期刊发表了十余篇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韩国SOMYONG 出版社等多家出版机构出版了《破解困局的智慧 吉田茂政治思想研究》《吉田茂的帝国意识与对华政策观研究》《通向帝国之路:原理·天皇·战争》等著作,先后荣获了吉林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二等奖。学习和研究日本史的目的,不是做一个“亲日派”,也不是做一个“反日派”,而是要做一个“知日派”。他要把他的研究对象变成清晰、客观、准确的信息传递给社会群体和公众。他认为日本是一个非常值得中国社会和学界关注的邻国,我们对日本的研究还有很多的不足,还在路上。
郑毅在校内外担任的职务很多,校内先后任研究生处处长、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学报编辑部主任、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主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等,常常同时担任两三个职务;校外兼职担任日本大阪大学、吉林省社科院、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黑河学院客座教授,延边大学朝鲜半岛协同创新中心客座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结项成果通信评审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通信评审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立项评审专家,社会活动很频繁,但他科学有效地处理着各个职务与学术研究的关系。常年如一日,他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无论出差、开会,还是在校内工作,他总是随身背着书包,书包里面必定有几本要看的书。能在专业领域博览群书,保持对学术热点的关注和了解,大多是见缝插针实现的。在研究生处工作的 7 年,学校的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从 12 个增加到了 38 个,一级学科授权点取得历史性突破。作为院长,他提出“小而精、精而强、国际化办学”理念,引领历史文化学院成为校内人文学科的强院。
2010 年岗位交流,他离开研究生处的管理岗位,得以全身心投入学术。2014 年被聘为吉林省首批“长白山学者”世界史学科特聘教授,是对他持续多年学术追求和努力的一种肯定和鼓励。近年来,他与日、韩学者交流更加频繁,经常主办、参加各种国际国内学术会议,邀请日韩学者到校开展学术交流,努力在北华大学营造出一种相对浓厚的学术交流氛围,他从中也意识到自己原来的研究领域有进一步拓展的必要,在思想层面的碰撞交融中产生了多方面的学术共鸣。他说:“对历史学科而言,高产不等于高质量,从现在开始,每年写一篇自己比较满意的学术文章。”这是他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他的刻苦钻研、严谨求精的作风也是出了名的。他说:“努力和上进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而是为了不辜负自己,不辜负此生。”他还要求自己每年都要用心为本科生上课。课堂上他很少用 PPT,让学生接触传统的教学方式,更考验老师的知识深度和厚度。上学期的课刚刚结束,学生们纷纷在微信里留言:“舍不得郑老师的每一堂课”“很不情愿郑老师的课这么快结束了”……他还要求他的团队和青年教师,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首先要热爱,要持续不断地努力和投入。“历史是无用之学,又是大用之学。对个人、群体、国家而言,历史不是表层的、功利性的,研究历史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知古鉴今。”
郑毅认为自己是一个把治学研史当作人生目标的逐梦者。“逐梦是一个过程,不一定都能实现梦想,但毕竟是有梦想的追求。”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东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