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梦想”号的人们——
2024年11月17日,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正式入列,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2024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再度为“梦想”号点赞。
为打造这艘承载着全球科学家“打穿莫霍面、进入上地幔”梦想的船,中国船舶工业参建参研单位、奋战在研发建造一线的造船人们,夙兴夜寐、殚精竭虑,成就“梦想”、实现“梦想”,铸就了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梦想”号精神。
今天,我们来分享“梦想”号安装调试人员的故事——
钻探、科考等多个系统,水、电、液压施工等多个环节,1241台套设备、48696根管系、1200公里电缆……“梦想”号这样的巨系统进行安装调试,想想都让人“头大”。尤其是主动力、电网、实验室、钻采等系统的总成极为复杂,技术要求高,设备安装、系统调试的工程量和难度远超普通船舶。
而“梦想”号建造团队,就是一个一个环节、脚踏实地地“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不惧高压
严控周期成本
“梦想”号搭载的世界最先进钻采系统集成了500多台套设备,针对钻井的就包括57个试压包、50个串洗包及井控3个串洗包。
船海事业部总装一部的资深主管黄鹏飞,人称“大飞”,担任钻采小组组长,负责船舶核心钻采系统的安装工作,涉及到10500米不锈钢管以及413台钻采设备的安装。在钻采系统57个试压包的报验中,面对紧张的周期,“大飞”以安全持续试验为目标,及时协调、解决各方各环节问题,组织施工人员合理倒班作业,严格按照安装工艺进行施工,施行试压包持续、滚动报验,促使施工周期由原计划的110天缩减到了95天。
而到了调试环节,就得提到人称“段公子”的船海事业部总装一部机电工艺室副主任段谟簿。在273毫米的大管径液压管系的调试中,他建立起现场看板,白天跟踪各项目进度,晚上同各主管协调解决串油过程中的问题并商讨解决方案;他参与首创了“4机联合、10进10出”的串洗方案,用95天完成了全部管路试压、串洗、完整性报验工作,比原计划施工周期缩短了15天。
在高压泥浆泵的调试中,面对高压泥浆工作时高达1000个大气压、可以断金裂石的压力带来的高风险,段谟簿总结之前参与400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建造的经验,与项目组其他参试人员多次讨论后创新了方案,不仅如期完成了黄埔文冲第一次大泵冲、高压力、多工况的高压泥浆泵试验,而且比传统方案节约成本22万元。在“梦想”号建造过程中,“段公子”抓住一切机会学习钻采、井控系统专业知识,成为黄埔文冲最懂这套系统的少数人之一。他参与发明5项专利,其中4项为第一发明人。
细致操作
保障强劲动力
要实现“梦想”号的各种先进功能,离不开强大的能源供应。“梦想”号采用新型蓄能闭环电网技术,电站容量达到30兆瓦,在闭环模式下,全船的电力供应可以实现共享,最少仅需2台主发电机同时在网,即可满足作业要求。
船上电网由6台电压6600伏、功率5000千瓦的柴油发电机组、1100千瓦时三元锂电池组和电池管理系统组成,船上7台推进器以及各种用电设备,需要通过长达1200公里的电缆连接在一起,是相同尺度集装箱/散货船的十多倍,电缆施工的物量和难度都是空前的。负责这项工作的是船海事业部总装一部电装作业区副作业长智增辉。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他不无感慨:“艏部是全船电缆布置最密集的部分,我们最多采用了11层电缆托架。因为电缆铺设无法一次性完成,在电缆托架本来就小的情况下,还必须为后续进电缆预留空间。最忙的时候,我们的一线员工一个人要承担的工作量,是在普通船上的三四倍,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是常态。”
到了试验阶段,就轮到“段公子”上场了。闭环环网电站试验的难点是要在坞内开展,不能像在码头那样直接用海水来冷却发电机。为此,段谟簿组织各方人员一起想办法,一方面改装大坞边的消防水管,使海水流量实现最大化;另一方面,将船上第7号压载舱的储备海水用于发电机冷却。通过两者相结合的方式,最终达到了发电机冷却的要求,满足了坞内发电机各种工况试验,不仅提前完成了试验,还节约成本合计21.6万元。
“定海神针”
源自高超技艺
深海大洋环境条件恶劣,大洋钻探船适应恶劣海况的能力越强,有效作业窗口期就越大;只有提高钻探船的作业窗口期,才能尽快实现钻达莫霍面的目标。而“梦想”号具备在6级海况下的钻探作业能力,这是怎么做到的?全靠船上配置的最先进的DP-3级动力定位系统,通过自动调整船舶底部7台推进器的转向和推力大小,来抵抗海上风、浪、流作用在船上的载荷,使船舶在海上保持一定的水平位置。
7台推进器中,3台全回转伸缩推是黄埔文冲迄今总成过的最大伸缩推,并且建造过程中伸缩推需要进行全程升降试验,升降高度差达4.3米。为了在完成试验的同时保证周期可控,项目组将带有伸缩推的总段在5米高的支撑上搭载,不带伸缩推的总段在传统坞墩上搭载;试验结束后,再将高处的总段起吊下降至传统坞墩高度进行合拢。此时高处的总段重量超过了1000吨,超过了船厂龙门吊最高900吨的起重能力。“梦想”号工艺负责人是船海事业部技术工法部高级工程师冯仕清,他创新性地提出了采用龙门吊和履带吊联合吊装的方法,最终保证了伸缩推的成功安装。
“梦想”号副总建造师李云军,因为长期待在码头和船上的施工现场,看上去又黑又瘦,但神采熠熠。他说:“建造‘梦想’号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使命重托,大家伙都是抱着‘使命光荣、使命必达’的决心投入工作,玩的就是高精尖,干的就是未知数,拼的就是坚韧不拔,没有一个人临阵退缩。”正是靠着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哪管风雨是几何”精神,“梦想”号建造者们实现了我国大洋钻探船从无到有的跨越,为我国海洋科学发展、全球海洋探索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船舶平台。
《中国船舶报》官方微信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中国船舶报》官方微信原创内容,未经本报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对文章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修改、使用、转载、发表。已经本报授权使用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如有,不得违反该作品限制声明,且需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注明“来源:《中国船舶报》或《中国船舶报》官方微信,以及作者名称”。如违反上述声明,本报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微信号发布注明来源的转载稿件或翻译稿件,转载或翻译目的在于传递及交流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报赞同文章观点,亦不对文章真实性、数据科学性等负责。如有单位或个人对本报转载或翻译稿件的上述内容存在质疑,请直接联系原著作权机构或个人。
3. 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微信号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