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国内燃机学会主办、天能新能源(湖州)有限公司承办的储能技术论坛在浙江省湖州市成功举办。
本次论坛聚焦储能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技术转移转化的关键环节,邀请多位院士、权威专家围绕储能最新技术、典型案例、成果转移转化进行报告、讲解和答疑,开展了主题报告、专题研讨、学术交流、专业技术转移转化能力提升培训和当地企业现场走访调研等多种活动,旨在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为我国储能技术的发展贡献力量。
据悉,储能技术及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尽管中国储能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3年底已超过46.1吉瓦(GW),占全球市场的22%,但我国在储能领域仍面临专业技术转移转化能力不足的问题,尤其是中高端领军人才短缺,这对储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构成了挑战。
论坛上,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研究员范利武以《高性能中低温相变储热材料与技术》为题作报告;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侯中军以《车用燃料电池发展现状与展望》为题作报告;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长聘教授张剑波以《电化学能量储存与转换装置中的多孔电极》为题作报告;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流体机械及工程系教授王焕然教授以《新型压缩气体技术及设备研究进展》为题作报告。
同时,与会专家还就储能技术领域专业技术转移转化能力不足、储能产业如何高质量发展等问题组织专家进行了技术研讨。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穆云飞以《电力交通融合下的智能车网互动技术研究》为题作报告。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久俊以《能源储存和转换—前沿热点电化学电池研发进展》为题作报告;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骆静利以《用于能源存储与转化的固体氧化物电池》为题作报告。
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生产研发企事业单位的108位代表参加了此次高级研修班,论坛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达1.2万余人。
《中国船舶报》官方微信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中国船舶报》官方微信原创内容,未经本报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对文章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修改、使用、转载、发表。已经本报授权使用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如有,不得违反该作品限制声明,且需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注明“来源:《中国船舶报》或《中国船舶报》官方微信,以及作者名称”。如违反上述声明,本报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微信号发布注明来源的转载稿件或翻译稿件,转载或翻译目的在于传递及交流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报赞同文章观点,亦不对文章真实性、数据科学性等负责。如有单位或个人对本报转载或翻译稿件的上述内容存在质疑,请直接联系原著作权机构或个人。
3. 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微信号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