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沙沟隋代斛律徹墓》
百科
2024-12-11 11:25
湖北
该墓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沙沟村西,保存基本完整,出土遗物数量可观。墓主为隋右车骑将军、崇国公斛律徹,下葬于隋开皇十七年(597年)。斛律徹家世显赫,曾祖为北齐左丞相斛律金,祖父系名将斛律明月1。 斛律徹墓的发掘时间为1980年,清理简报刊登于《文物》1992年4期。2017年,此墓的正式报告《太原沙沟隋代斛律徹墓》(下文简称此书为“《斛律徹墓》”)终于问世,实属不易。 《斛律徹墓》分五章:第一章介绍墓葬发掘经过;第二章叙述相关背景;第三章记录斛律徹墓形制;第四章按材质对随葬品分类并进行描述;第五章对该墓进行了简单研究。报告附有科技检测、实验报告三篇。 全书第四章“陶俑”部分尤其令人印象深刻。斛律徹墓出土陶俑逾两百件,但种类较为单一,甚至有同模陶俑出土几十件的现象。报告编者对每一件陶俑都作了文字描述,可复原者均配有线图,并未因同模俑形态一致而有选择地报道。这种认真、细致、不厌其烦的态度,值得嘉许。厚卷沿帽骑俑线图(1.武士骑俑,编号1980TSM1:51-2;2~4.仪仗骑俑,编号依次为1980TSM1:51-2、1980TSM1:78、1980TSM1:未编号01;出自报告第20页 图九) 《斛律徹墓》的图版亦有可圈可点之处。器物照片清晰且构图饱满。报告编者有意识地对器物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示。以图版三四“白瓷杯”为例,编者选择了4个不同角度拍摄这件器物,方便读者掌握其特征,可以说是对这件重要早期白瓷器的高质量著录。白瓷杯(编号1980TSM1:177,出自报告图版三四) 斛律徹墓简报中某些不合理之处在报告中得到了订正。例如,根据科技检测的结果,简报中几件所谓的“青瓷器”,实际为低温釉陶器,报告中作了修改。此外,某几类陶俑的定名也有所变更。 不过,发掘与整理之间逾三十年的间隔,也对斛律徹墓信息的完整性造成了切实伤害。显而易见,《斛律徹墓》用了大量篇幅描述随葬器物,对墓葬形制的记录却寥寥三页,信息量与简报相差无几。简报中的随葬品分布示意图带有器物编号,报告沿用了此图,但删去了编号,这恐怕也是在材料业已不完整的情况下,报告编写者迫于无奈的选择。出土遗物被长时间搁置的另一个后果,在于遗物数量的混乱,报告内部都无法统一 2,令读者困惑。图版部分不见发掘现场照片,也是一大憾事。 此外,报告第三章中对遗物的分类方式也值得商榷,例如,将镇墓兽与牛车列为“陶器”,将釉陶器列为“其他质料器物”等,似不甚合理。 北齐时期,晋阳号称“霸府”,是堪比邺城的政治中心。与“霸府”的地位相呼应,太原及附近地区出土的北齐墓葬达数十座,其中不乏娄叡墓、徐显秀墓等重要发现。与之相对的,该地区出土隋墓数量急剧减少,太原目前经报道的纪年隋墓仅斛律徹墓与虞弘墓两座。这显然不应被简单归因于考古发掘的偶然性。北齐覆灭以后晋阳地位的下降是该现象产生的大背景,而北周武帝“移并州军人四万户于关中” 3 之举可能与太原隋墓数量稀少直接相关。 斛律徹墓的面貌与晋阳北齐墓颇为相似,这点在随葬品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斛律徹墓陶俑体态丰壮,风格与当地北齐陶俑可谓如出一辙。斛律徹墓随葬有纹饰繁复的低温釉陶器,这种做法亦见于同一地区的高等级北齐墓。若对斛律徹墓随葬品进行细究,自然也能发现其相比北齐随葬品发生的变化,具体表现在陶俑种类的简化、幞头形象的出现、白瓷的随葬等方面。但这些变化并不影响斛律徹墓延续北齐墓葬文化的基调。夸张地说,斛律徹墓若无墓志出土,颇有可能被误认作北齐墓葬。 更可注意者,在于斛律徹墓陶俑在不仅风格上继承了晋阳北齐陶俑,陶俑质量亦未因改朝换代而发生下降,两件硕大、精美的“骑骆驼俑”即是明证。可以说,晋阳地区隋代明器手工业维持了北齐时期的水准。可见宇文邕“移并州军人四万户”之举主要是为削弱北齐“霸府”的军事实力,似并未对当地手工业产生大的影响。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邺城一带入隋以后陶俑面貌的演变轨迹。北齐时期,邺城与晋阳为陶俑生产的两大中心,两地产品存在风格差异 4。580年邺城被毁后,安阳取而代之,成为地区中心。安阳出土的隋代陶俑不在少数,它们同样延续了北齐的组合与风格,但造型欠生动,细节交待不清,质量较北齐时期有较为明显的下降。该现象的成因值得进一步探讨。 骑骆驼俑1(编号1980TSM1:45,出自报告图版九) 骑骆驼俑2(编号1980TSM1:158,出自报告图版一〇) 骑骆驼俑2(编号1980TSM1:158)细部(出自报告图版一一) 出土北齐晋阳风格陶俑的隋墓不止斛律徹墓一例。虞弘墓是一座来华外国人墓葬 5。所出画像石椁颇受学界关注。实际此墓也出土了若干陶俑残块,根据它们的造型特征,可判断虞弘墓随葬的陶俑,同样是延续北齐晋阳风格的产品。类似情况还见于太原以东今昔阳县发现的开皇三年(583年)宁州刺史王季族墓 6。河北获鹿发现的大业六年(610年)阎静墓尤可注意 7,该墓陶俑风格同晋阳地区,应是晋阳生产的随葬品通过井陉传播至河北的结果。北齐至隋代,河北地区墓葬中随葬品主要受来自邺城的影响,目前为止阎静墓为其中随葬晋阳风格陶俑的孤例。受材料所限,我们尚难判断阎静墓的现象属于个别情况,还是普遍存在于当地隋代晚期墓葬,不能排除该现象是对邺城风格陶俑质量下降的反应。
斛律徹墓朝向较为特殊,同时期墓葬以南向为绝对主流,而斛律徹墓墓道朝北。这一现象目前似难有圆满的解答。一方面,报告未交待斛律徹墓所在地的地形情况,故而研究者无法获知墓葬朝向与地形的关系;另一方面,晋阳地区北齐、隋墓墓主非汉人者并不鲜见,这些墓葬中包括西向的窦兴洛墓和东北向的狄湛墓,但仍以面南者居多,故而不宜将墓葬朝向直接与墓主族属挂钩。 1 关于斛律徹世系的考证详见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465-468页。简言之,《北史》与《北齐书》不见斛律徹之名,但提及斛律明月有幼子斛律锺,生平与墓志对斛律徹的记载相同。综合相关情况,可推断斛律徹与斛律锺实为一人,史书中对他的世系记载有误,应以墓志为是。 2《斛律徹墓》12页注①称可复原的遗物为295件,而97页表格注中称随葬品“最新统计为268件”。 4 此问题可参考小林仁的论述,见氏著《中国北齐随葬陶俑两大样式的形成及其意义》,《文物世界》2012年1期,42-54页。 5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等《太原隋虞弘墓》,文物出版社,2005年。 6 翟盛荣、晋华《昔阳县沾尚镇瓦窑足村发现隋宁州刺史王季族墓葬》,载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等《三晋考古•第三辑》,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372-376页。 7 河北省正定县文物保管所《河北获鹿发现北魏东梁州刺史阎静迁葬墓》,《文物》1986年5期,42-45页。http://archaeology.pku.edu.cn/info/1032/16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