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札达县桑达隆果墓地发掘简报

百科   2024-11-28 14:58   湖北  


来源: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编校:丹玉

审核:德央

监制:张学文


转载自:西藏文物


三、结语

(一)墓葬年代

.......

根据桑达隆果墓地的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特征以及上述墓葬的测年数据,判断该墓地处于早期金属时代至吐蕃王朝初期,具体可划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公元前200年至公元500年,第二阶段为公元500年以后。

第一阶段以A型土洞墓为主,另有B型土洞墓、石堆墓和竖穴土坑石室墓。出土陶器有高领球腹罐、高领球腹假流罐、直口罐、斜腹罐、鼓腹罐、长颈罐、深腹罐、斜流壶、钵等。此阶段的陶器以球腹为主,器底为圜底或小平底。铁器数量较多,有箭镞、刀、凿、剑、三脚架、勺及铁珠等。铜器数量不多,大致可分装饰类和实用容器两类,如铜珠、饰件、釜、盘等。木器数量也不多,有案、盘、钵、叉、簪及纺轮。此外,还出土无彩绘的金面饰、合金挂饰、海贝、贝饰、燧石珠、玻璃珠等遗物。

第二阶段仍有A型土洞墓,不见B型土洞墓、石堆墓和竖穴土坑石室墓,新出现了C型和D型土洞墓。此阶段的陶高领球腹罐、高领球腹假流罐、斜腹罐、鼓腹罐和深腹罐延续了上一阶段的特征,但直口罐从球腹变成斜弧腹,斜流壶圜底均变为平底,钵的腹部变深、腹壁也变成斜直。铁器、铜器数量锐减,木器则新增木单耳杯、直筒杯、碗等器类。此阶段还新出现了木俑,并且开始出现复杂的脸谱式彩绘金面饰,铁珠、铜珠、玻璃珠等珠串饰件也延续了第一阶段的特征。


(二)墓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桑达隆果墓地既有二次捡骨葬,也有一次葬,其中一次葬均为蜷缩屈肢葬姿,大腿贴近胸部。墓葬多无葬具,少数用木板、草编容器和箱式木棺作为葬具,其中草编容器仅放置婴幼儿尸骨,部分墓葬墓室底部还铺有大砾石。墓内随葬品既有日常生活使用的实用器,如作为炊具使用的陶鼓腹罐和储存器使用的陶深腹罐;也有专门用于陪葬的明器,如陶高领球腹假流罐。明器的出现是人们对待死亡的仪式化表现。墓地还出现将陶器故意打破用于陪葬的毁器习俗,如高领球腹假流罐(WM3:12、EM26:135、EM26:146)、高领球腹罐(WM3:13、WM3:14)、斜腹罐(EM26:36)及瓶(EM26:196)。而在出土遗物丰富的墓葬里还会随葬食物,如WM3。在曲踏墓地也发现有随葬食物的现象,这是“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趋使古人们将生者的“食物”用作死者随葬品的一种体现。

......

无论金面饰是挂附于墓主身上,还是覆于墓主或木俑脸部,都表明它们是专门用于随葬的物品。《通典》中记载:“大羊同,东接吐蕃,西接小羊同,北直于阗……其酋豪死,易以黄金,假造金鼻银齿……”,这说明可能在吐蕃初建前后,生活在西藏西部的权力阶层会用金、银制成与脸部相关的物品进行陪葬,这是对墓主生前与死后差异的区分性强调,也体现出当时人们对死亡现象的区别对待和敬畏。

另外,从桑达隆果墓地出土的大量铁质骑射类器具和攻击性武器,如马衔、箭镞、矛、凿、刀和剑,以及墓内发现的斯氏高山䶄(píng)、藏仓鼠、白尾松田鼠、鱼等野生类动物骨骼,都说明当时狩猎活动较为普遍;墓葬中出土的牦牛、山羊、绵羊、狗、藏马等动物骨骼则说明当时畜牧类的生产活动也较为发达;WM3发现的大麦说明当时已有与农业相关的生产活动;木器、草编器、玻璃珠、铜镜、贝饰及木俑等遗物则说明,远途贸易也同样是当时非常重要的社会活动之一。综上所述,桑达隆果墓地所反映出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已开始逐渐复杂化,已形成了与狩猎、畜牧、农业、贸易、手工业相关的多样化社会生产生活。



西藏札达桑达隆果墓地

桑达隆果墓地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北面的桑达沟口,海拔3700米。桑达隆果即意为“桑达沟口”。

▲桑达隆果县城,象泉河(东向西)

该墓地于2017年首次发现,因其重要而独特的价值,被国家文物局纳入到“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给予资金支持。2017-2020年,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札达县文物局进行了4个年度的考古发掘。

墓地东西长2000余米,南北宽500余米,以桑达沟为界,分为东、西两区。

     ▲ 桑达隆果墓地东区航拍图

▲ 桑达隆果墓地西区航拍图

发现的墓葬分为石丘墓(1座)和土洞墓两类(52座)。石丘墓以大石块砌筑墓室四边,墓底铺设细沙石。土洞墓,可分为4型:A型为单室土洞墓;B型为双室土洞墓;C型为无墓道单室土洞墓;D型为双墓道单室土洞墓。

▲ ZSEM4 南向北

▲ ZSEM4墓室 东向西

▲工作照

葬具分石板、草编器、木板和箱式木棺四类。埋葬方式分单人一次葬、双人一次葬、多人一次丛葬、二次捡骨葬四种,在一次葬的部分尸骨上发现有缠裹的纺织物。葬姿分为抱膝屈肢蹲踞葬、抱膝屈肢葬、肢解葬三类。

▲ 2017ZSWM3:44 草编器

▲ 2017ZSWM3:35 木案

出土器物丰富,有陶器、铜器、木器、扣器、石器、铁器、草编器、纺织物、金面饰、金挂饰、料珠、动物骨骼等。

▲ 2017ZSWM3 木棺

▲ ZSEM26:132-1-1 料珠

▲ ZSEM26:232 金挂饰

随葬的陶器可分为冥器、实用器两类。冥器以体形较小的假流陶器为主;实用器以用于存储的深腹罐和烹饪的大口罐为代表。在桑达隆果墓葬中随葬的陶器,还时常在器壁或器底凿有规则的圆形小孔,有明显毁器习俗。

▲ EM21:63 双耳鸭嘴罐

▲ ZSEM6:20 单耳鼓腹罐

同时,在木盘、木案、草编器里均装盛有青稞、动物骨等,反映了随葬食物的习俗。

墓地出土的木俑年代为公元7世纪,属于青藏高原的首次发现,其形制特征与新疆吐鲁番一带墓葬出土的木俑形制接近。

▲ ZSEM26:38 木俑

带柄铜镜的形制特征与新疆伊犁一带墓地出土的铜镜类似。三座墓中出土了6件金、银面饰,这类金、银面具发现数量稀少,集中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南、北两麓,其年代从公元前300年延续至公元500年。

▲ ZSEM26:39 银质鎏金面饰

桑达隆果墓地是西藏西部早期丧葬习俗最系统的墓葬材料,墓地使用年代为公元前366至公元668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延续时间长达1000年。

桑达隆果墓地反映出的考古学文化以札达县为中心,来自于其西部、东部、南部以及中原地区考古学文化传播至此的交流互动的明显痕迹。


视频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fjQH8PwcUT229QYF7mBxUg

供稿: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 何伟

来源: 文博中国


考古
以考古佐证历史,从历史沉思考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