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新突破——山东滕州黄安遗址发掘

百科   2024-12-07 06:19   湖北  

转自:国家文物局

黄安遗址位于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北辛街道黄安村西南,东南距滕州市政府约2.5公里。该区域地处泰沂山系西侧,东部多低山丘陵,西部多平原。北据山地约5公里,西距微山湖约26公里。遗址所在区域现地势整体较平坦。据走访当地群众,20世纪中叶时该处为一岗地,略高于周边区域,后整地基本取平。通过发掘和大面积揭露,发现遗址整体呈椭圆形,东西向最大径约190米,总面积约18000平方米。

遗址在山东省的位置示意图

该遗址系考古前置勘探时发现,原未在册。为做好滕州市国资·樾风华西区项目东北地块的文物保护工作,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3至2024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两次对该遗址开展配合性发掘,累计发掘面积12000余平方米。共清理各类遗存579座,出土各类遗物605件(组)。通过发掘确认,遗址时代涵盖后李文化时期、龙山文化、西周、汉代和明清时期,其中尤以后李文化时期和龙山文化的发现最为重要。

因早年破坏,遗址上部已不存,地层堆积也较简单。①层为耕土层,厚约0.2~0.3米,其下为红褐色黏土,夹较多料礓石等,即为生土层。所有遗迹均开口于①层下。

遗址范围与两年度发掘区位置示意图

(一)后李文化时期遗存

后李文化遗存散落分布于遗址一周,中心略为稀疏。遗迹以灰坑为主,另有少量基槽和柱坑等。此外还见有墓葬3座。

灰坑集中分布于遗址南部。平面形状多不甚规整,底面多有高低层次之分,部分坑内还见有柱洞状小坑。还有较多灰坑整体较小,圆形或椭圆形,多圜底。

后李文化时期灰坑H74

后李文化时期灰坑H243

灰坑内出土器物以陶片为主,均为红陶,多夹粗砂,极少泥质。火候较低,易破碎。器形多为釜,完整器较少,可复原者均为圜底。圆唇或圆方唇,沿下饰附加堆纹,上刻划竖状或斜向“指甲纹”。部分釜沿下有多个横向泥条贴鋬。少见鲁北地区后李文化所常见叠唇工艺。还见有部分钵,折腹或弧腹。少量支脚。出土石器多为磨石,形状不甚规整。此外还有鹿角等动物骨骼,多钙化严重。植物遗存则以水稻为主。

后李文化时期灰坑H157出土陶片

房址7个。多为柱洞式,由两排或多排柱洞组成方形或长方形。因上部地层破坏,均未见活动面。如F34位于遗址中部,有南北三排、每排四个大柱坑,总面积约85平方米。半地穴式房址一座,底部有灶。此外,遗址东南部见有一由多个小柱洞组成的近圆形围栏状遗迹F78,最大直径约13米,面积约110平方米,推测为圈养动物围栏。

基槽2条。均为长条形,内有2~3个略深柱洞。均为独立分布。另外,在遗址范围内发现多个大型较深柱坑,呈椭圆形或长条形,一端下挖较深,最深者距现开口可达1.3米。分布无规律。

后李文化时期柱洞式房址F34(上为北)

后李文化时期圆形围栏式建筑F78(上为北)

后李文化时期墓葬3座,分布于遗址西部。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略呈圆角。墓主头向东,仰身直肢,均未见葬具。其中M40有生土二层台,墓主为约六岁幼童,头两侧分别见有陶釜和钵各1件。M41头侧和脚端各见有夹砂红陶釜1件。M42未见随葬器物。

后李文化时期墓葬M40、M41、M42

后李文化时期墓葬M40出土器物

根据出土陶器形制,这批遗存与鲁北后李文化、皖北石山孜下层文化、苏北顺山集文化等面貌均有相似之处,时代也当相近。据碳十四测年情况,本遗址这一时期遗存时代集中于距今约7900至8500年。

(二)龙山文化遗存

龙山文化遗迹基本遍布整个遗址,在中北部略集中,其余区域无明显规律。以房址为主,还有部分灰坑和墓葬等。此外还见有少量柱洞。

房址均为半地穴式,共发掘82个,多呈长方形或方形,面积最大者约15平方米,最小者仅约4平方米。少量有斜坡门道,多朝向南,少量向西或东。房址底部多有圆形或椭圆形烧结面,系在生土面上直接活动。踩踏面多较薄或不明显,很少见垫土或多次活动堆积。部分房址底部残存有陶器,夹砂黑陶为主,陶质多较差,器形有罐、鼎、甗、杯、鬹和器盖等。

龙山文化半地穴式房址F39(左为北)

龙山文化半地穴式房址F92(上为北)

灰坑发现较少,集中分布于遗址中部和西部。多椭圆形,略规整。出土陶片也较少。墓葬仅见一座,位于遗址中部。长方形土坑竖穴,有长方形木棺。墓主头向东,仰身直肢,脚端棺外有残陶器盖1件。

根据出土器物等判断,这批房址和灰坑时代集中于龙山文化早期。

出土部分龙山文化遗物

(三)周代遗存

仅灰坑4个。位于遗址东部。其中H72椭圆形,其内出土少量红陶和灰陶片,可辨器形有鬲、罐等,时代约为西周时期。另有一座出土陶豆残片等,时代为战国时期。

(四)汉代遗存

汉代遗迹多为墓葬,共47座。此外还见有沟2条。汉墓根据形制可分土坑墓、石椁墓、砖室墓、砖椁墓和石室墓等几大类。根据出土器物和形制等判断,石室墓、砖椁墓和砖室墓时代集中于东汉晚期至魏晋,其余墓葬时代多为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

土坑墓11座。多单人墓,有长方形木棺。多头向东,少量向北。石椁墓共16座,集中于遗址中北部。单室8和双室墓各8座(个别为石椁和土坑墓合葬)。墓主头向北或东者居多,个别向南。随葬陶器多置于壁龛内。棺内则随葬有铜钱、铁剑等。少量石椁刻有画像。砖室墓多分布于遗址西北部,墓道多向东,部分为砖石混筑,破坏严重,顶部多不存。另有两座位于遗址中部和北部,保存略好。陶器多放置在前堂内,有罐、壶、灶、磨、楼、井等。此外还在墓主头端见有铜镜等。石室墓6座。除两座形制特殊者位于遗址东北部,时代可能为新莽时期外,其余石室墓集中于遗址西北部,时代约为东汉时期。

(五)明清遗存

明清时期遗迹均为墓葬,共16座。土坑墓13座,石椁墓2座,龟形墓1座。多为双人或三人合葬墓,少数单人葬。头向多向北。随葬器物以铜钱为主,其余还有瓷碗等,多放置在脚端小龛内。时代为明晚期至清中期。

黄安遗址为鲁南地区新发现的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对其发掘为该区域文化面貌演变和文明化进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批相当于后李文化时期遗迹的清理是本次发掘的一大重要收获。清理后李时期遗迹包含房址(多柱洞式)、柱洞、柱坑、灰坑等,呈现布局为四周为干栏式建筑,中心可能有广场,中心南部有围栏式建筑。所见遗迹大部分可能均与居址有关。出土陶器火候较低,红陶或红褐陶,多夹粗砂,显示出较强的原始性。其与鲁北典型后李文化遗存有同有异,与皖北部分同期遗存也有相近,反映了独特的区域类型文化面貌。从建筑形态、丧葬习俗(随葬品、头向等)和陶器等遗存特征看,可能是分布在鲁南地区一个新石器中期距今7900至8500年左右的后李文化地方类型或考古学新文化,且其内涵与安徽和江苏北部关系密切。这一发现填补了鲁南地区乃至更大范围内距今8000年以上史前文化的空白,为该区域新石器时代考古的新突破。

数量众多的房址的揭露也是海岱地区龙山文化考古新发现。首次发现以半地穴式房址为特色的龙山文化早期小型完整聚落,房址保存较好,排列有序,为探讨龙山时期各类功能和形态不同的聚落提供了新资料。龙山文化遗迹以房址为主,时代集中于龙山文化早期。综合房内活动面及和同期其他遗迹等关系判断,该小型聚落沿用时间较短。相互之间极少见打破,可能具有较强共时性。房址周围也少见规整灰坑。龙山文化遗迹现象单纯统一,聚落结构特殊,很可能和特殊的经济形态或功能相关。这批数量众多、时代集中、布局特殊且结构较统一的房址的完整揭露,为该时期社会结构等研究提供了绝佳标本。它们的发现与发掘为我们了解龙山时期社会的复杂性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汉魏及明清时期墓葬的发掘为该地区社会状况研究提供新材料。汉魏墓葬数量不是太多,但时代跨度大,类型复杂,为研究这一区域该时期经济状况、民间信仰、葬俗葬制等提供新材料。明清墓葬的发掘也体现了该区域较为独特的文化传统。

总之,黄安遗址的发掘为了解鲁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社会结构和家庭组织形式等提供了重要新材料。

作者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滕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作者:王龙 赵珍珍 孔宁 吕文兵

考古
以考古佐证历史,从历史沉思考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