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至2012年4月,为配合中国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基本建设,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工程用地范围内发现的古代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11号,地处西直门外,南侧紧邻万寿寺路,西距延庆寺260米,西南距广源闸300米,南距高梁河150米,东南距白石桥960米(图一)。本次发掘共清理明代墓葬20余座,其中一座(编号2011HWM9,以下简称M9)出土器物丰富,等级较高。据墓志记载,墓主为明御马监太监周臣,卒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现将此墓发掘情况简报如下。图二 M9椁顶及棺顶平面图
图三 M9平、剖面图
1. 金环 2. 银环 3. 银渣斗 4. 银托盘 5. 银壶 6、17. 青花碗 7、11. 银器盖 8、18、48. 银锭 9. 白釉罐 10. 白釉碗 12. 玉降魔杵挂件 13. 铜钱 14. 银盘 15. 蜜蜡母珠 16. 琥珀佛头塔 19. 银盆 20、21、39. 宝石 22~38、45. 玉带 40、43. 金饰件 41. 金钱 42. 琥珀串珠 44. 玉金刚杵挂件 46. 玉勺 47. 金壶 49. 铁棺饰 50. 铁构件 51、53、56、57. 铁扒锔
52、54、55、58. 铁椁环 59. 墓志
M9为一座竖穴土坑墓,平面近长方形,方向3°,南北长4.4、东西宽2.51、深3.1米。墓葬西北角被人防工事打破,中部被清代墓葬打破,西南角被M14打破。木椁置于墓坑中部略偏北,已糟朽,南北长3.3、东西宽1.7、残高1.9米。椁板用长条形木板拼接而成,相邻椁板用两端尖、中间粗、截面呈方形的铁钉连接。椁盖板、底板与四围椁板之间以截面呈方形的长铁钉固定。因糟朽严重,无法确认椁板之间是否采用榫卯结构连接。木椁下部四角各用一近L形的铁扒锔加固。木椁下部东西两侧各附两铁环,沿木椁横、纵轴线对称分布,可能为下葬时所用的吊环。因早年墓内进水,木棺已漂至木椁的上半部,棺下淤满泥土。木棺因糟朽而坍塌,棺盖长2.75、宽0.5~0.62、厚0.18米,棺底板长2、宽0.69~0.79、厚0.08米,棺侧板长2.35~2.45、高0.73、厚0.15米。棺底铺灰两层,上层为青灰,厚0.02米;下层为白灰,厚约0.06米。棺内人骨已朽,仅在北部发现一块头盖骨(图二~四)。此墓共出土随葬器物92件(组),主要发现于棺内,包括瓷器、金器、银器、玉器、铁器等。青花碗 2件。标本M9∶6,敞口,尖圆唇,深弧腹,圜底,圈足。内壁上部饰缠枝花卉纹,内底饰海浪纹。外壁被两周弦纹分为上、中、下三区,上区与下区饰海浪纹,中区饰缠枝花卉纹,足墙上部饰一周细弦纹,下部饰一周粗弦纹。细白胎。通体施透明釉,足端露胎。纹饰以苏麻离青料绘制。口径15.2、足径5.5、高7.8厘米(图五∶1、六~八)。标本M9∶17,侈口,尖圆唇,浅弧腹,平底,圈足。外壁饰四组山茶花纹,足墙饰两周弦纹。细白胎。通体施透明釉,足端露胎。口径15、足径5.2、高5.9厘米(图五∶2、九、一〇)。图五 瓷器
1、2. 青花碗(M9 ∶ 6、17) 3. 白釉碗(M9 ∶ 10) 4. 白釉罐(M9 ∶ 9) (4 为 1/6,余为 1/4)
白釉碗 1件(M9∶10)。侈口,尖圆唇,弧腹,平底,圈足。外壁暗刻缠枝西番莲纹,足墙上部暗刻水波曲线纹,下部暗刻两周弦纹。细白胎。通体施透明釉,足端露胎。口径15.5、足径5、高6.5厘米(图五∶3、一二、一三)。白釉罐 1件(M9∶9)。有盖,盖与器身以子母口相合。盖内外双口,外口微敞,内口微收,弧面,圜顶,宝珠纽。器身直口,溜肩,上腹较鼓,下腹斜收,平底,矮圈足。盖面中部饰一周凹弦纹。白胎。通体施白釉,足端露胎,釉面隐起橘皮纹。盖径12.4、口径11.3、腹径21、足径14.5、通高29.4厘米(图五∶4、一一)。壶 1件(M9∶47)。有盖,盖与壶身以子母口相合。盖呈覆盆状,口沿外卷,平顶,宝珠纽。器身敛口,外卷沿,短颈,上腹扁圆,下腹呈圆筒状,平底内凹。上腹一侧置短曲流,截面呈椭圆形;另一侧置耳形执手,下端饰如意云纹,上端附一环形系。盖与执手之间以金链相连。上腹、下腹、流、执手、底分别制作,而后焊接在一起。盖口径4.6、顶径2.7、纽径1.2厘米,器身口径4.3、上腹径8、下腹径5.2、底径5.4厘米,通高14.5厘米,重180.6克(封面;图四九∶1)。饰件 1件(M9∶40、43)。由两部分组合在一起。通长2.2厘米(图一四)。标本M9∶40,帽。上部呈圆形,下部饰一周凹弦纹。长0.7、帽径0.7厘米(图四九∶14)。标本M9∶43,呈筒状。器身饰五周凹弦纹。长1.6、直径0.6厘米(图四九∶15)。环 1件(M9∶1)。平面呈圆形,阴面较平,阳面向外弧凸。环径1.5、孔径0.6、厚0.2厘米(图一五、四九∶12)。钱币 1枚(M9∶41)。圆形,方穿,上有圆形系。钱文楷书,正面为“万历年造”,对读,背面为“一钱”,纵读。钱径2、穿径0.3、厚0.1厘米,重约3.6克(图一六、一七、四九∶13)。1. 金壶(M9 ∶ 47) 2. 银壶(M9 ∶ 5) 3. 银托盘(M9 ∶ 4) 4. 银盘(M9 ∶ 14) 5、6. 银器盖(M9 ∶ 11、7) 7. 银渣斗(M9 ∶ 3) 8. 银盆(M9 ∶ 19) 9、10. 银锭(M9 ∶ 8、18) 11. 银环(M9 ∶ 2) 12. 金环(M9 ∶ 1) 13. 金钱(M9 ∶ 41) 14、15. 金饰件(M9 ∶ 40、43) (2~4 为 1/6,8 为 1/8,11~15 为 1/1,余为 1/4)渣斗 1件(M9∶3)。器表鎏金。器身平面呈六边形,大侈口,高领,圆鼓腹,平底,圈足外撇。口、腹、足分别捶揲制成,而后焊接在一起。器身部分区域尚存少量蓝色青金石颗粒。口沿内侧錾刻一周水波花卉纹。外壁领部六面纹饰相同,分别錾刻一獬豸,右上角各饰一组云纹;腹部六面饰花捧杂宝纹,每面下部均饰一枝灵芝花,上部杂宝依次为金铤、犀角、如意、圆钱、方胜、银锭;足部六面各饰一枝灵芝花。口径13.6、腹径11.3、足径7.9、高13.6厘米,重320.6克(图一八、一九、四九∶7)。壶 1件(M9∶5)。有盖,盖与壶身以子母口相合。盖直口,圜顶,宝珠纽。器身直口,卷沿,短颈,直肩,筒形腹,平底,圈足。上腹部一侧焊接曲流,截面呈椭圆形,上端与壶口近平。高提梁,下端焊接于壶肩。盖与提梁之间以银链相连。外底阴刻楷书铭文“银壶一把重二十二两五钱”1行11字。盖径7、纽径1.6厘米,器身口径6.9、腹径10.3、足径10.3厘米,连盖高21.2厘米,提梁高11.6厘米,通高28.8厘米,重834.2克(图二〇、二一、四九∶2)。托盘 1件(M9∶4)。捶揲制成。敞口,卷沿,弧腹,平底下垂,内底向上凸起一周,形成盏托。内、外底中心各有一圆形凹点,外底阴刻楷书铭文“银盘一件重十两”1周7字。口径21.5、底径17.5、高1.7厘米,重364克(图二二、二三、四九∶3)。盘 1件(M9∶14)。敞口,卷沿,弧腹,平底下垂。内、外底中心各有一圆形凹点,内底阴刻一朵牡丹,外底阴刻楷书铭文“银盘罩二件共重十七两”1周10字。口径19.7、底径16.7、高1.5厘米,重433.5克(图二四、二五、四九∶4)。盆 1件(M9∶19)。残。敛口,宽斜沿,沿面微弧,卷唇,弧腹,平底微内凹。沿面一侧阴刻楷书铭文“银盆一面重二十九两”1行9字。口径33.1、腹径27.2、底径23.4、高7.4厘米,重1085克(图二六、二七、四九∶8)。器盖 2件。直口,外卷沿,弧面,圜顶,宝珠纽。盖面中部饰一周凹弦纹,将盖面分成上下两部分。盖纽焊接于盖顶。标本M9∶7,为瓷碗(M9∶6)盖。盖径16.2、纽径2.4、高7厘米,重176.3克(封底;图二八、四九∶6)。标本M9∶11,微残。盖径14.5、纽径2.2、高6.6厘米,重144.4克(图二九、四九∶5)。环 1件(M9∶2)。平面呈圆形,阴面较平,阳面向外弧凸,孔壁较直。环径1.5、孔径0.8、厚0.2厘米(图四九∶11)。锭 3件。形制相同。束腰,两头起翅,正面较平,密布同心螺旋纹,底面弧凸,密布蜂窝状气孔。标本M9∶8,长8.2、宽4.5、高4.7厘米,重314.4克(图三〇、四九∶9)。标本M9∶18,长8.4、宽4.7、高4.8厘米,重367.5克(图四九∶10)。标本M9∶48,长8.2、宽4.8、高5.1厘米,重367.3克(图三一)。玉带 1条(M9∶22~38、45)。和田墨玉质,青花料。无纹饰,露明部分经抛光,阴面部分未经抛光。由三台、圆桃、辅弼、鱼尾、排方等部分组成(图三二)。图三二 玉带(M9 ∶ 22~38、45)图五〇 玉 带
1~3. 三台(M9 ∶ 45、27、38) 4~8. 圆桃(M9 ∶ 26、25、24、28、29) 9、10. 辅弼(M9 ∶ 23、30) 11、12. 鱼尾(M9 ∶ 22、31)13~18. 排方(M9 ∶ 32~37) (均为 1/6)
三台及带扣由三块玉带片组成。标本M9∶45,平面呈长方形,横长,纵窄。阴面四角各有一组穿孔。长5.7、宽4.1、厚0.7厘米(图五〇∶1)。标本M9∶27、38,大小相同。平面呈长方形,横窄,纵宽。阴面上下各有一组穿孔。长4.1、宽1.3、厚0.7厘米(图五〇∶2、3)。其中,标本M9∶27阴面连接铜带扣,用铆钉固定。带扣由带卡与插横两部分组成,锈成一体。带卡由方形铜片与桥形铜片组成,方形铜片原固定于三台中间带板阴面,桥形铜片上下两端焊接于方形铜片上,左右两侧贯穿,以纳插横。桥形铜片中间有一近圆形穿孔,通过穿孔按压插横以释放带卡。插横侧面近V形,一端较长、较宽,用铆钉固定于标本M9∶38阴面,另一端较短、较窄,可卡于带卡内。通长4.6、宽3.3、厚0.7厘米。圆桃 5块(M9∶24~26、28、29)。形制相同,大小相近。平面呈圆桃形,桃尖朝向外侧。阳面略宽,阴面略窄,阴面各有三组穿孔,部分穿孔内残存铜丝。阳面长3.7~4、宽3.5~4厘米,阴面长3.5~3.8、宽3.3~3.6厘米,厚约0.7厘米(图五〇∶4~8)。辅弼 2块(M9∶23、30)。形制、大小相同。平面呈长方形,横窄,纵宽。阴面上下各有一组横向穿孔,部分穿孔内残存铜丝。长4.1、宽1.5、厚约0.7厘米(图五〇∶9、10)。鱼尾 2块(M9∶22、31)。形制、大小相同。一端呈方形,另一端呈圆弧形。阴面四角各有一组横向穿孔。长11.4、宽4.1、厚约0.7厘米(图五〇∶11、12)。排方 6块。形制相同,大小不同。平面呈长方形,横长,纵窄。阴面四角各有一组穿孔,部分穿孔内残存打结的铜丝。标本M9∶32,长5.1、宽4.1、厚约0.7厘米(图五〇∶13)。标本M9∶33、34,大小相同。长7.3、宽4.1、厚0.7厘米(图五〇∶14、15)。标本M9∶35,长7.6、宽4.1、厚0.7厘米(图五〇∶16)。标本M9∶36,长5.8、宽4.1、厚约0.7厘米(图五〇∶17)。标本M9∶37,其中一角阴面破损,穿孔为纵向,另外三组穿孔为横向。长5.2、宽4.1、厚0.7厘米(图五〇∶18)。勺 1件(M9∶46)。和田白玉质。勺体平面呈椭圆形,微凹,勺柄为竹节式。勺体长8.4、宽3.3厘米,柄长5.7厘米(图三三、五一∶1)。金刚杵挂件 1件(M9∶44)。和田墨玉质,青花料。杵柄被四周凹弦纹分为微凸三区,中区穿孔。两杵头对称分布于杵柄两端,每个杵头均为五股,由一中股与四胁股组成,汇聚于杵端。杵外端平面呈圆形,向外凸起。杵柄径0.7、孔径约0.2、杵头直径1.1厘米,长约2.6厘米(图三四、五一∶3)。降魔杵挂件 1件(M9∶12)。和田墨玉质,青花料。器身被上、下两凸起圆盘分为上、中、下三段,上段和中段近球形,中段有圆形穿孔,下段呈三棱锥形。上段直径0.8、中段直径约0.7、孔径约0.2、上盘径约0.8、上盘厚约0.2、下盘径0.6、下盘厚约0.2厘米,长约3.4厘米(图三五、五一∶6)。蜜蜡母珠 1颗(M9∶15)。正面呈弧方形,侧面呈椭圆形。中部有横向穿孔,顶部有纵向穿孔与横向穿孔相通。直径1.9、高约2.2厘米(图三六、五一∶2)。琥珀佛头塔 1颗(M9∶16)。呈佛塔形,两端穿孔。自上而下被四周凹槽分为五部分,除第四部分近球形外,余均呈圆盘形。长1.7、最大径约1.1、孔径0.2厘米(图三七、五一∶4)。琥珀串珠 10颗(M9∶42)。扁圆形,上下两端较平,中心穿孔,周缘向外凸出。直径1.2、厚0.5、孔径约0.3厘米(图三八、五一∶5)。宝石 45颗(M9∶20、21、39)。包括猫眼石、尖晶石、蓝宝石三种。猫眼石 1颗(M9∶39-4)。蜜黄色。近圆形,阴面较平,阳面向外弧凸。长约0.9、宽0.7、厚0.5厘米(图三九)。尖晶石 22颗。根据形状不同,分2型。A型1颗(M9∶20-19)。红色。整体呈八面体。长0.8、宽0.8、高0.5厘米(图四〇)。B型21颗。平面多不规整,阴面较平,阳面向外弧凸。红色15颗,其中1颗有穿孔。长0.7~1.3、宽0.6~1.1、厚0.2~0.6厘米。标本M9∶39-1,长1.2、宽1.1、厚0.6厘米(图四一)。浅粉色4颗,长1.1~1.3、宽0.9~1.1、厚0.2~0.5厘米。标本M9∶20-16,长1.3、宽1、厚0.3厘米(图四二)。白色1颗(M9∶21-13),长1.1、宽1、厚0.2厘米(图四三)。蓝紫色1颗(M9∶21-7),长1.1、宽约0.9、厚约0.4厘米(图四四)。蓝宝石 22颗。平面多不规整,阴面较平,阳面向外弧凸。蓝色15颗,长0.9~1.4、宽0.8~1.2、厚0.2~0.6厘米。标本M9∶21-5,长0.9、宽0.9、厚0.4厘米(图四五)。深蓝色4颗,长1.1~1.6、宽0.8~0.9、厚0.2~0.4厘米。标本M9∶21-6,长1.5、宽0.9、厚0.2厘米(图四六)。浅蓝色2颗,长1.1、宽0.9~1.1、厚0.3厘米。标本M9∶21-12,长1.1、宽1.1、厚0.3厘米(图四七)。白色1颗(M9∶20-10),长1.4、宽1、厚0.3厘米(图四八)。椁环 4件。形制相同。由圆形环与扒钉式系组成,环悬于系之下。系近T形,用一截面呈圆形的铁件锤打而成,从中间至两端渐薄。外侧近圆形,中部并拢,位于椁内部分垂直出两翅,翅扒于椁板之上,翅端较尖。根据系两端分叉方向不同,分2型。A型 3件。系两端纵向分翅。标本M9∶52,环径16.8、截面径2.8厘米,扒钉式系外侧圆形系长8、宽6.8、厚2.4厘米,中部并拢区域长6、宽2~2.4厘米,上翅长18.8、下翅长16.8厘米(图五二∶1)。B型 1件(M9∶55)。系两端横向分翅。环径16.8、截面径2.8厘米,扒钉式系外侧圆形系长7.2、宽6.8、厚3.2厘米,中部并拢区域长9.6、宽2.2厘米,左翅长15.6、右翅长14厘米(图五二∶2)。扒锔 4件。形制相近。平面呈L形,截面呈长方形,两端扒钉较尖。标本M9∶51,角微弧。边长15.6~16.4、宽3、厚0.8厘米,两端扒钉分别残长2.8、2.4厘米(图五二∶4)。棺饰 1件(M9∶49)。由亚腰葫芦形饰与方钉组成,两者焊接在一起,方钉钉尖残。葫芦形饰长28.4、宽12.8、厚0.8厘米,方钉长32.4厘米,通长60厘米(图五二∶5)。构件 1件(M9∶50)。由系与环组成,两者锈成一体。系两端各有一近椭圆形页面,两页面相对,中间各有一折断的铁钉。系页面长4.2、宽3.6、厚0.4厘米,环径4.6、截面径0.7厘米(图五二∶3)。铜钱 1组293枚(M9∶13)。呈带状分布。标本M9∶13-1,范铸。圆形,方穿。钱文为“万历通宝”,楷书,对读。钱径2.6、穿径0.6、厚0.1厘米,重3.8克。墓志 1合(M9∶59)。白石勒成。志盖与志石均为正方形,皆边长74.5、厚16厘米。盖面四周阴刻云纹,其内阴刻篆书“皇明御马」监太监掌」兵仗局印」微山周公」墓志铭”5行19字(图五三)。志石正面四周亦阴刻云纹,其内阴刻楷书志文36行,共912字(图五四)。录文如下:皇明乾清宫管事、兵仗局掌印、御马监太监微山周公墓志铭,赐进士第、协理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贴理清黄、前国子监祭酒、右春坊右庶子、纂修国史、直起居注、管理诰敕、侍东宫讲读官粤西萧云举撰,特进荣禄大夫、柱国、英国公、中军都督府掌府事、奉命充班首官古汴张惟贤篆并书。万历乙巳六月十七日,御马监太监、掌兵仗局印微山周公卒。上闻之,怆然动容,咨嗟痛悼,赐新旧宝镪三万三千、祭四坛、白金三百两、文绮六表里,米、油、香、烛供用甚具。翊坤宫、暨七公主俱赏赉有差。特命有司抡美材营兆域,经纪斧封,事殊悉卜,以孟秋之十九日葬西郊魏吾村之原。盖赫然宠顾,称荣哀矣。其门下张公宣胪列梗概而授之简。属余纪载用志公生平云:按《状》,公名臣,别号微山,燕之大兴人。世庙四十一年,简入禁廷圣济殿,习岐黄家言。乙亥之季冬望日,是为今上三年,擢长随。次岁,奉御戊字库管事。庚辰,擢御马监左监丞。甲申十二年仲春,转左少监。仲秋,进太监蟒衣。又十年,横王计供事二十三载,辄贵重通显,不为迟暮矣。公貌朴而真,言简而恪,习世故,晓鬯机宜,周旋调剂,蚤夜兢兢,虞负任使。尝应对上前,单词片语,俱明白见底里,甚当圣意。戊戌孟春,赉白金、文绮;仲夏,给禄米。庚子夏,再给米如前;仲秋,管乾清宫事,仍督理造办会计、御览钱粮,许乘骑内府治造。上尊赐金瓢、银牌及兜罗绒,累累隆施俱溢格。一岁间增白粲至三十六石。辛丑,赐米加至一百四十余石,殷殷隆隆,内侍艳传之,以为遇眷越时流,不可多觏。斯良有所当,非漫而已也。乙巳之仲具。孟夏,再以疾辞,不许,仍令在任调摄。盖日夕望公侍禁,近经营出纳,而公竟不起矣。公以阛阓起家,洊被芾绶,帝赉骈蕃,即泉壤之施尤渥。语曰:是簏是簑,必获丰年。其征也夫!余窃谓颦笑之微,明王所爱,岂其无因?而至猥结主,知福泽机缘,固自不偶,要以念真行夷,怀悫固之哀,受殊尤之宠,安身取誉,盖亦有足多者焉。河清难俟,人寿几何?藉令纡朱怀金,凭权怙势,趋利若饴,府怨如山,幸而有年,曾不比于槿花草露,何为者也。矧事固不可知,畴能无三朝,诚心为质,悃悃款款,勤而行之,顺依而坦归大化,既尽安所,弗适若公者。死可矣!死可矣!是宜铭。铭曰:寺人称贤,厥有差等。怀恩、覃昌,云奇、文鼎。惟贤乃传,惟传乃永。猗与周公,矢怀忠耿。勤降自将,骄盈时儆。宠冠金貂,名疏玉屏。前贲后延,光流泉井。人貌荣名,与金石并。生也有涯,空华泡影。铭公谓何?用傋观省。墓主周臣,《明史》无传。按照《酌中志》的记载,周臣曾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张明掌家,并曾任乾清宫管事,掌兵仗局印[1]。据志文,周臣为顺天府大兴县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入圣济殿“习岐黄家言”,万历十二年(1584年)升任太监,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升任乾清宫管事,万历三十三年卒。御马监的设置,始于吴元年(1367年)所置御马司,长官司正,秩正五品,掌御厩马匹。洪武十七年(1384年),改御马司为御马监,设令一人,秩正七品。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对宦官制度的更革,设太监一人,品秩定为正四品[2]。乾清宫管事为御前亲近大臣,如同外廷之勋爵戚臣[3],位居司礼监太监、东厂提督太监、守备太监之次,其主要职责为督理御用诸事[4]。如此,周臣当为神宗亲近太监,地位极为尊显。墓内出土的银质容器多带铭文,铭文内容为自名及记重,既未涉及制作时间与制作机构,也无经营官姓名与银匠姓名,因此上述器物应并非银作局生产的官式产品。1982年,四川什邡出土了一副刻有“万历十八年”纪年和记重铭文的青铜砝码,有学者通过砝码记重铭文与测定实重换算,确定明代每两重37.3克[5]。按照此数据进行换算,除银盆实重略高于器身标明的重量外,其余金银器实际重量均略低于器身标明的重量。考虑到使用过程中的磨损和生锈损耗等因素,误差均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墓内出土的三件银锭,均未见任何文字,推测并非官银。其中,标本M9∶18、48的实重分别为367.5克与367.3克,均接近明代十两,应属十两一锭的银锭;标本M9∶8的实重为314.4克,约为明代八两四钱,与明代十两相去甚远,说明明代存在非标准重量的银锭。此墓出土银器盖2件,其中一件银器盖(M9∶7)扣在瓷碗(M9∶6)之上,应为同一组器物。墓内出土银托盘1件。经比对,墓内出土的三件瓷碗和金壶都可以置于托盘内,根据出土时的位置关系,无法确定银托盘与哪件器物为一组。值得注意的是,明定陵万历帝棺内曾出土金托盘1件,其上承托一带金器盖的瓷碗[6],据此推测,此墓出土的带银盖(M9∶7)的瓷碗(M9∶6)应与此托盘为同一组器。墓内出土的另一件银器盖(M9∶11),经比对,无法与任何一件瓷碗匹配。巧合的是,定陵万历帝棺内曾出土金盘1件,与金器盖放置在一起[7]。此墓出土的银盘(M9∶14)与定陵出土的金盘形制相近,银器盖也与定陵出土的金器盖相近,银器盖出土时被压变形,但与银盘出土位置相同,因此它们应属同一组器物。银盘底所刻铭文为“银盘罩二件共重十七两”,考虑到银器盖与银盘为一组器物,银器盖应即铭文中的“银罩”,铭文的含义应为银盘与银罩共重十七两。但根据称重结果,银盘实重433.5克,银器盖实重144.4克,两件器物共重577.9克,约为明代十五两半,不足十七两。墓内出土的“万历年造”记重“一钱”的金钱,为考古发掘首次出土,且目前未发现传世品。1959年,北京市郊朱忠禧墓曾出土“万历年造”背穿右直书“八钱”和“九钱”的银钱各1枚,高桂云认为上述两枚银钱为套钱且为明代的流通钱币[8],王裕巽认为这两枚银钱的性质为矿银钱[9]。我们认为,“万历年造”银钱存世及考古发现极少,不太可能为市面流通的钱币,矿银钱的观点也缺乏可信的证据,因此上述两枚银钱应属于宫赏钱。《酌中志》中记录:“(银作局)专管造金银铎针、枝个、桃杖、金银钱、金银豆叶。豆者,圆珠,重一钱或三五分不等;豆叶则方片,其重亦如豆,不拘其数,以备钦赏之用。”[10]宫赏钱既有银钱,也有金钱,均由银作局制造。此次出土的金钱为孤品,与上述两银钱的性质应相同,均属于宫赏钱。根据墓志所载,周臣为御前亲近太监,曾多次获得神宗赏赐,墓内出土宫赏钱是符合逻辑的。墓内出土的玉带、金刚杵挂件与降魔杵挂件均为和田墨玉青花料,似为同一块玉料制作而成,可能为墓主生前自行定做。明人方以智《通雅》卷三七记有:“今时革带,前合口曰三台,左右各排三圆桃,排方左右曰鱼尾,有辅弼二小方。后七枚,前大小十三枚。”[11]方以智记录的是明代晚期的情况,按照该书所载,玉带共由20块玉带板组成。周臣墓所处时代恰好为明代晚期,墓内出土玉带板共18块,缺圆桃、排方带板各1块,可能在使用过程中就已经脱落。此外,从玉带板出土位置观察,三台之中与带扣相连的玉带板(M9∶27)位于墓主左侧,说明此玉带反扎,当为小殓时疏忽所致。玉勺形制与故宫博物院藏白玉药铲形制相近[12],其性质应为药勺,,与志文所记周臣圣济殿出身的身份相符。墓内出土蜜蜡母珠1颗、琥珀佛头塔1颗、琥珀串珠10颗。母珠、佛头塔的出土,说明墓内应随葬数珠1串,但未见子珠,推测子珠均为木质,已完全腐朽。琥珀串珠10颗,从形制、材质、数量等方面观察,其性质可能为悬挂于数珠之下的记念。而墓内同出的玉金刚杵与降魔杵挂件各一,可能为记念末端所悬挂的坠脚。墓内出土数十颗宝石颗粒,经拉曼光谱仪检测,种类有尖晶石、蓝宝石、猫眼石三种。猫眼石,又称猫睛石。按照明人曹昭所撰《格古要论》的记录:“猫睛出南蕃,性坚,黄如酒色。睛活者中间一道白,横搭转侧分明,与猫儿眼睛一般者为好;若睛散及死而不活者,或青黑色者,皆不为奇。大如指面者尤佳,小者价轻。宜相(镶)嵌用。”[13]明人蒋一葵撰《长安客话》“猫睛石”条则记:“猫睛石出细兰国,光色一如睛,佳者瞳子随时变换,大如指面,值千金,如钱无价。”[14]说明猫眼石为极珍贵用于镶嵌的宝石。红色尖晶石颜色与红宝石相近,在现代科技产生之前难以将两者区分,故古代一直将其统称为红宝石。2015年,故宫博物院采用拉曼光谱仪,对定陵孝靖皇后凤冠上镶嵌的74颗宝石进行了检测,在71个有效数据中,红色尖晶石44颗、红宝石6颗、蓝色蓝宝石19颗、微黄蓝宝石2颗[15]。在以往的考古工作中,曾多次发现与周臣墓出土尖晶石、蓝宝石颜色相近的宝石,主要集中在皇陵、妃嫔墓、藩王墓、功臣家族墓、土司墓等高等级墓葬中,一般作为装饰物镶嵌于首饰、冠服、革带、金银器皿之上。少数墓葬出土未镶嵌于任何载体的宝石颗粒,如定陵曾出土12包计313颗未镶嵌于任何载体的宝石[16]。此次出土的宝石颗粒个别有穿孔,均未镶嵌于任何载体之上,可能作为墓主生前占有的重要财物随葬。墓内共出土瓷器4件,包括瓷碗3件、瓷罐1件。青花海浪缠枝花卉纹碗(M9∶6),器身海浪纹及缠枝花卉纹的种类常见于永乐时期景德镇窑青花瓷,器形与首都博物馆藏永乐青花缠枝花卉菊瓣纹碗相近,苏麻离青料晕散程度与北京艺术博物馆藏永乐青花缠枝花卉纹壮罐相近[17],其年代当为永乐时期。白釉暗刻缠枝西番莲纹碗(M9∶10),釉色、纹饰、器形、大小等均与故宫博物院藏永乐青白釉刻缠枝莲纹碗几乎完全相同[18],其年代亦为永乐时期。青花山茶花纹碗(M9∶17),器身山茶花纹为成化青花瓷器中的常见纹饰,青料颜色与故宫博物院藏青花香草夔龙纹高足碗基本相同[19],其年代为成化时期。白釉罐(M9∶9),与北京五塔寺地宫出土永乐时期甜白釉罐形制相同[20],其年代也为永乐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北京市辖区内发掘了大量中高等级明代宦官墓葬,其中不乏规模宏伟者,但出土随葬器物丰富的墓葬却极为罕见,与墓葬规格不符。明代宦官刘若愚所撰《酌中志》载有:“是以先监坐化,常太监病故,李公永贞死后,累臣所分遗念堪付一笑。”[21]文中所称“先监”即作者刘若愚的本官、官至司礼监掌印太监的陈矩,“常太监”应即刘若愚的照管老叔太监常云。地位尊显的宦官,大多都有很多名下,本官、照管与名下之间形成名义上的父子关系、叔侄关系。本官、照管去世之后,众名下、“侄子”多瓜分逝者生前财物,即刘若愚所称“分遗念”,故宦官墓葬出土随葬器物数量大多较少。周臣墓为北京市辖区内为数不多的出土随葬器物数量繁多、种类丰富、品质极高的宦官墓葬之一,墓主身份明确,对研究明代宦官葬制具有重要价值。附记:参加本次发掘工作的人员有冯双元、李华、王宇新,摄影为王宇新、冯双元,绘图为翟旭辉、冯双元,拓片为杨美佐,玉器鉴定为徐琳,宝石鉴定为罗涵,金属检测为王显国。[1](明)刘若愚《酌中志》卷二二《见闻琐事杂记》,第202页,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以下所引此书皆据此版本。
[2]《明史》卷七四《职官志三》,第1822、1824、1825页,中华书局,1974年。
[3](明)刘若愚《酌中志》卷一六《内府衙门职掌》,第94页。
[4]同[2],第1822页。
[5]郑绪滔《什邡县出土一副明代砝码》,《四川文物》1985年第3期。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定陵》,第184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
[7]同[6],第158页。
[8]高桂云《万历银钱刍议》,《中国钱币》1991年第4期。
[9]王裕巽《明代金银钱分类综论》,《中国钱币》2003年第4期。
[10]同[3],第110页。
[11](明)方以智《通雅》卷三七《衣服》,第445页,中国书店,1990年。
[12]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玉器编(6)》,第233页,紫禁城出版社等,2011年。
[13](明)曹昭《格古要论》卷中《珍奇论》,第191页,中华书局,2012年。
[14](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卷二《皇都杂记》,第36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
[15]罗涵等《明万历孝靖皇后凤冠镶嵌宝石的种属判定》,《故宫博物院院刊》2018年第5期。
[16]同[6],第202页。
[17]《北京文物精粹大系》编委会等《北京文物精粹大系·陶瓷卷(下)》,第97、98页,北京出版社,2003年。
[18]故宫博物院等《明代洪武永乐御窑瓷器》,第247页,故宫出版社,2015年。
[19]故宫博物院等《明代成化御窑瓷器》,第206页,故宫出版社,2015年。
[20]同[17],第167页。
[21]同[3],第1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