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北票市西官营四号墓发掘简报
2012年4月,辽宁省北票市西官营镇在进行农电改造施工过程中发现了一座石室墓,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立即派工作人员会同北票市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到现场进行了详细调查,确认了该墓是一座大型石室墓,经考证,应属于十六国时期墓葬。
1965年9月,辽宁省博物馆在东距该墓葬约500米处发掘了十六国时期北燕贵族冯素弗家族墓地,据《晋书·冯跋载记附冯素弗传》记载,冯素弗为北燕天王冯跋之弟,北燕国的缔造者之一,死于太平七年 (415),归葬于祖茔“长谷陵”。2006年5月,冯素弗墓作为十六国时期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冯素弗墓发掘是十六国时期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对了解当时中原和北方民族的文化关系有重要价值。根据该墓葬的建筑风格和所在的地理位置推测,可能属于冯素弗家族墓地的一部分,因而,当年4月至5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票市文物管理所联合对其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地理环境和墓葬概况
该墓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北票市西官营镇西官村的西官镇变电所北院墙外,变电所南面紧邻西官镇政府,东南距北票市约19.1千米,西北距西官村约1千米,北距姜家山村约0.5千米,地理坐标为E120°33′45.4″,N41°53′004″,海拔296米。墓葬处于一地势低缓的北高南低的山坡上,黄土堆积发育较好,堆积较厚,地表现为农田,山脚下为一条通往北票市的柏油公路,路南为自西北向东南流淌的西官营河,河流两岸为低平、宽长的河谷地带。
由于当年发掘冯素弗家族墓地共发现三座石椁墓,编号为西官营子第一、二、三号墓(M1-M3),此次发掘的墓葬,延续以往编号,为北票西官营四号墓(BXM4)。当我们到达现场时,主室顶部已有两块盖石被挖掘机挖出,墓室内也被人为盗掘,扰乱较严重。经清理知:墓室是用大型石条构筑而成,墓室结构较复杂,由门道、前室、四个耳室和后室组成。该墓在此次之前至少历经二次盗掘,一处盗洞位于墓门外的墓道处,将墓门打破后进入墓室,一处位于北二耳室外侧,打破耳室墓壁进入墓室。由于多次被盗,遗物较少,多残破,出土陶、铜、金器三十余件。
二、墓葬结构
西官营四号墓 (BXM4)为带斜坡墓道土圹石构多室墓,方向为270°。由西向东分别为墓道、墓门、前室、南北四个耳室和后室。墓道西端被西官镇变电所北墙所压,未发掘,东西圹残长13.2、圹底距地表5.3米。
墓圹 开口于耕土层下,打破黄黏土堆积层,坐落于基岩上,开口距地表约0.4米。墓圹形状上下两部分不同,上部平面呈“甲”字形,上口大,底口小,上口长8.4、上口宽5.7、底口长7.2、底口宽4.5、深3.4米,在距墓圹开口约0.4米处,墓圹口内收出一周宽约0.3米的生土台;下部墓圹平面呈“中”字形,圹壁平直,长 7.2、宽 2.3-4.5、深1.5米。
墓道 呈西高东低斜坡状,平面为长方形,上口大,底口小,上口两侧也各有一宽约0.3米的生土台,上口残长5.4、宽3.5米,底口残长6、宽2.3米。
墓门 是由两块竖立的大石板构成的,石板边缘经人工打制修整,墓门中间被盗墓者破坏,形成一个近亚腰葫芦形缺口,北侧石板长2.1、宽0.9、厚0.25米,南侧石板长1.8、宽1、厚0.29米。墓门石板与墓室外壁之间结合处是利用黄黏土和白石灰进行粘合,具体做法是先在墓室外壁石块面上抹一层较细腻的黄色黏土,在其上再抹一层白石灰。墓门石板内侧面上抹一层白灰面,推测应有壁画,但现均已脱落。
石室 平面呈“凸”字形,由前室、四个耳室和后室组成。墓室建筑方式是先在墓圹底部铺垫一层夹杂碎石块的黄褐土,在其上再铺垫一层纯黄土,平整后在垫土上垒砌墓壁墙体,利用墓壁作为支撑,用大石条进行封盖。
墓壁 墙体紧靠墓圹壁而起,各部分墙体垒砌方式不一,四周墓墙除了北侧两耳室北壁为石板立砌外,其余均为大石块单层平铺错缝垒砌而成,两耳室中间隔墙为大石块双层平铺错缝垒砌,内侧端头立一块大石板,耳室隔墙起支撑墓顶盖石之用。
墓顶 前、后室墓顶破坏严重,仅存两块盖石,四个耳室墓顶保存完好。盖石搭建次序为先用大石条东西向封盖耳室,再封盖前、后室,前、后室的盖石则南北向压在耳室盖石之上,边缘及缝隙处则用小石块填盖。大型盖石体硕大、厚重,均为人为加工而成,体表还保留有清晰的人工痕迹,墓门处的前室盖石和耳室盖石结合处有人工的榫卯结构,来增强墓顶结构的稳定性。
墓底 前、后室墓底平铺一层石板,石板大小、薄厚不一,四个耳室均未铺石板,有些石板部分被压在耳室隔墙之下,但未发现有被四周墙体所压的现象,可知墓底石板应是在四周墙体垒砌完成之后,耳室隔墙垒砌之前铺垫完成的。墓门处和后室的墓底石板上有一层白灰,应为墙壁或墓顶剥落的白灰面。
墓室 前室,平面呈长方形,南北两侧各与两个耳室相连,东端与后室相通,墙体是借助两侧耳室的隔墙里端面作为墙体,该室空间最大,东西长3、南北宽1.5、深1.73米。后室,平面呈长方形,与前室相通,三面墙体均为石块单层平铺错缝垒砌而成,东西长1.7、南北宽1.5、深1.3米。耳室,四个耳室建筑方式相同,均是借助四周墓壁作为墙体,中间垒砌一道共用的隔墙,形成各自的墓室。北一耳室,平面为长方形,面阔1.1、进深1.3、高1.5米;北二耳室,平面为长方形,面阔1、进深1.1、高1.5米;南一耳室,平面为方形,面阔1.1、进深1.1、高1.5米;南二耳室,平面为方形,面阔1、进深1.1、高1.5米。
壁画 均已脱落,无法辨识图案。在局部墙壁和墓门内侧面发现有残存的白灰痕迹,墓门处保存最好,可以辨出是以纯黄泥打底,其上再抹白灰层,白灰内夹杂大量细沙,厚度约5厘米。
葬具与人骨 墓室底部及被扰动的回填土内发现大量木炭,也发现几段被火烧的木头,且出土了一些铁钉等,说明该墓应有木质棺椁。人骨被严重扰乱,在回填土中发现一块头骨及数块肢骨。
填土 墓室上方的墓圹内填土是较为纯净的黄褐色黏土,土质较疏松,未经夯打。墓道内的填土则是粉红色基岩与黄褐色黏土的混合物,土质致密、坚硬,经夯打。由此可知,墓室在营建完工后首先进行封填,而墓道则是在墓主人下葬后进行封填的。
三、出土遗物
由于墓室经多次盗掘,出土遗物较少,多残破,主要包括陶器、铁器、铜器和金器。
1.陶器 以夹砂黑褐陶为主,夹砂红褐陶和泥质灰陶次之,均轮制,器形规整,外壁多抹光,内壁较粗糙,多未修整。器形以陶罐为主,盆、三足樽和器底次之。
罐 15件。根据口部特征可分为四型。
A型 2件。敛口罐。标本M4:3,夹砂黑褐陶,轮制,复原。敛口,方唇,短颈,溜肩,弧腹,矮圈足。肩部有数道凹玄纹,为轮制痕迹。腹部表面较粗糙。口径4.8、最大腹径9.4、底径5.1、高6.6、壁厚0.3-0.6厘米。标本M4:17,夹砂灰褐陶。轮制,不可复原。素面,敛口,方唇,短颈,圆肩,表面较粗糙,轮制痕迹明显。残高3.3、壁厚0.6-0.8厘米。
B型 4件。侈口,短直颈罐。标本M4:4,夹砂黑褐陶,轮制,复原。素面,侈口,展沿,圆唇,短颈,圆肩,圆腹,矮圈足。肩部有数道凹玄纹,为轮制痕迹。腹部表面较粗糙,表皮局部剥落。口径6.6、最大腹径12、底径7.6、高8.8、壁厚0.3-0.7厘米。标本M4:9,泥质灰褐陶,轮制,复原,素面,侈口,平沿,圆唇,短颈,溜肩,鼓腹,腹部最大径靠近肩部,平底。肩部、腹部表面抹光,内壁较粗糙,未修整。口径7、最大腹径12、底径5.5、高9.5、壁厚0.5-0.8厘米。标本M4:10,夹砂黑褐陶,轮制,素面,侈口,展沿,圆唇,短颈,溜肩,鼓腹。口沿、肩部轮制痕迹明显,内、外壁均较光滑。口径6、最大腹径12.3、残高6、壁厚0.6-0.7厘米。标本M4:12,夹砂灰褐陶,轮制,素面,侈口,尖唇,口沿内抹斜,短颈,弧肩。肩部轮制痕迹明显,内壁较粗糙,未修整。在颈部饰两道细凹玄纹。口径4.4、残高3.1、壁厚0.5-0.6厘米。
C型 9件。敞口,束颈罐。根据肩部特征又可分为三型。
Ca型 6件。圆肩罐。标本M4:1,夹砂黑褐陶,轮制,完整,素面,敞口,方唇,唇外侧有一道凸楞。束颈,圆肩,弧腹,腹部最大径靠近肩部,圈足。肩部和腹部各有一周浅凹槽,为轮制痕迹。口径4.6、最大腹径10、底径6.3、高7.8、壁厚0.3-0.5厘米。标本M4:2,夹砂黑褐陶,轮制,完整,素面,敞口,圆唇,唇外侧有一道凸楞,束颈,圆肩,鼓腹,腹部最大径靠近肩部,平底。肩部表面抹光,轮制痕迹明显,腹部表面较粗糙,未抹光。口径6.2、最大腹径10.6、底径5.7、高9.7、壁厚0.4-0.5厘米。标本M4:6,夹砂红褐陶,轮制,器底残,不可复原。素面,敞口,方唇,束颈,圆肩,弧腹,腹部最大径靠近肩部,底残。口径6.1、最大腹径12.4、残高8.6、壁厚0.6-0.9厘米。标本M4:8,夹砂黑褐陶,胎体为红褐陶。轮制,器底残,不可复原。素面,敞口,尖唇,束颈,圆肩,弧腹,最大腹径靠近肩部,表面轮制痕迹明显。口径5.1、最大腹径11.6、残高6.3、壁厚0.6-0.8厘米。标本M4:15,夹砂黑褐陶,胎体为红褐陶。轮制,器底残,不可复原。素面,敞口,方唇,束颈,圆肩,肩部有戳刺痕迹。口径7、残高3.5、壁厚0.5-0.7厘米。标本M4:16,夹砂黑褐陶,胎体为红褐陶。轮制,器底残,不可复原。素面,敞口,圆唇,束颈,圆肩,表面光滑。口径7、残高4、壁厚0.5-0.6厘米。
Cb型 1件。折肩罐。标本M4:5,夹砂黑褐陶,轮制,复原。素面,敞口,平沿,尖唇,束颈,折肩,斜腹,腹部最大径靠近肩部,平底。表面抹光,有轮制痕迹。口径7.4、最大腹径13.1、底径6.1、高10.3、壁厚0.3-0.8厘米。
Cc型 1件。溜肩罐。标本M4:13,夹砂黑褐陶,胎体为红褐陶。轮制,器底残,不可复原。素面,敞口,展沿,方唇,束颈,溜肩,肩部表面抹平,轮制痕迹明显。口径7、残高4.7、壁厚0.6-0.8厘米。
D型 1件。大口深腹罐。标本M4:14,夹砂红褐陶,轮制,素面,敞口,平沿,圆唇,束颈,溜肩,深腹。口沿、肩部轮制痕迹明显,外壁较光滑,内壁粗糙,未修整。口径4.4、残高3.1、壁厚0.5-0.6厘米。
盆 2件。标本M4:18,夹砂黑褐陶,轮制,口沿。素面,敞口,展沿,方唇,唇外侧有一道凸楞,斜腹。轮制痕迹明显,内、外壁均较光滑。残高2.9、壁厚0.6-0.7厘米。标本M4:19,泥质灰褐陶,轮制,素面,敞口,展沿,方唇,斜腹。轮制痕迹明显,内、外壁均较光滑。残高3.4、壁厚0.6-0.7厘米。
三足樽 2件。标本M4:24,泥质黄褐陶。轮制,残,可复原。敞口,方唇,弧壁,平底,底部接三个马蹄状足,在足上方樽壁上各附加一个圆形乳丁。表面较光滑,制作规整,轮制痕迹明显,表面饰数道凹玄纹,在器壁中部饰一周竖向短、细的凹纹带。口径22、底径17、高12.3、壁厚0.8-0.9厘米。标本M4:25,泥质灰褐陶,火候较高。轮制,口沿残,不可复原。弧壁,平底,底部接三个马蹄状足。表面较光滑,制作规整,轮制痕迹明显,表面饰数道凹玄纹。残高9.6、壁厚0.9-1厘米。
器底 5件。标本M4:7,夹粗砂,灰褐陶。轮制,素面,束颈,圆肩,鼓腹,平底。表面较粗糙,轮制痕迹明显,肩部向下胎体渐厚。最大腹径10、底径6、残高7.8、壁厚0.6-1.2厘米。标本M4:11,夹砂,灰褐陶,轮制,素面,束颈颈,折肩,弧腹,腹部最大径靠近肩部,平底。肩部、腹部表面抹光,轮制痕迹明显,内壁较粗糙,未修整。最大腹径10.4、底径5、残高8.5、壁厚0.5-0.8厘米。标本M4:20,夹砂黑褐陶,胎体为暗红色,轮制,圆腹,平底。外壁较光滑,轮制痕迹明显,内壁较粗糙,未修整。底径6、残高6.5、壁厚0.6-0.7厘米。标本M4:21,夹砂黑褐陶,胎体为暗红色,轮制,素面,弧腹,平底。内、外壁较光滑,轮制痕迹明显。底径8、残高5、壁厚0.5-0.8厘米。标本M4:23,泥质黑褐陶,胎体为暗红色,轮制,素面,弧腹,腹部胎体厚重,平底。内、外壁较光滑,轮制痕迹明显。底径7、残高4.7、壁厚0.5-0.8厘米。
2.铁器 多数锈蚀严重,可辨有铁钉及各种残破铁片,推测应为木质用具上脱落下来的。
铁钉 数量较多,多锈蚀破损严重,根据钉体的大小可分两型。
A型 3件,体型较大。标本M4:26,稍残,锻制,为四棱锥体,钉帽为圆角长方形,帽顶微隆,钉身瘦长,顶尖残断,体表锈蚀严重。残长5.9、钉帽长1.3、宽0.8厘米。标本M4:27,尖部残断,锻制,为四棱锥体,钉帽为圆角长方形,帽顶微隆,钉身瘦长,体表锈蚀严重。残长4.6、钉帽长1.3、宽0.8厘米。标本M4:28,稍残,锻制,为四棱锥体,钉帽为圆角长方形,帽顶微隆,帽体一侧靠近钉身,钉身细长、弯曲,体表锈蚀严重。钉长4、钉帽长0.9、宽0.8厘米。
B型 3件,体型较小。标本M4:29,稍残,锻制,为四棱锥体,钉帽为圆角长方形,帽顶微隆,帽体一侧靠近钉身,钉身细长,体表锈蚀严重。钉长2、钉帽长0.6、宽0.5厘米。标本M4:30,稍残,锻制,为四棱锥体,钉帽为圆角长方形,帽顶微隆,帽体一侧靠近钉身,钉身细长,钉尖残断,体表锈蚀严重。钉长1.5、钉帽长0.9、宽0.5厘米。标本M4: 31,稍残,锻制,为四棱锥体,钉帽为圆角长方形,帽顶微隆,帽体一侧靠近钉身,钉身短粗,钉尖残断,体表锈蚀严重。钉长1.8、钉帽长0.9、宽0.5厘米。
3.铜器 1件。
铜环(M4:32),完整,锻制,平面为圆角长方形,环体截面为半圆形,内侧面较平,外侧面呈圆弧形,接口张开、变形,表面锈蚀严重。长2.1、宽1.3、截面直径0.4厘米。
4.金器 共2件。
金环 1件。标本M4:22,完整,锻制,平面呈圆形,截面为圆形,圆环未封口。表面打磨光滑,有两处破损疤痕。外直径1.75、内直径1.4、环体截面直径0.18厘米。
金饰件 1件。标本M4:33,完整,利用较薄金片打制而成,为长方形槽体,两长槽壁上各有三个细钉孔,钉孔方向是从里侧向外侧凸起。长1.9、宽1.2、深0.2-0.4厘米。
四、结语
1.墓葬年代
西官营四号墓的墓葬结构为土圹石构多室墓,由墓道、墓门、前室、后室及两侧4个耳室组成。局部墓壁和墓门上发现少量附着白灰和黄泥的痕迹,明显是残存的壁画痕迹。墓葬形制与1982年发掘的朝阳袁台子壁画墓相似。
这种形制的壁画墓常见于汉魏晋时期辽东地区,如辽阳上王家村墓①、南环街墓②等。辽东地区的汉魏晋壁画墓对辽西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晋咸和九年(335年),“皝自征辽东,克襄平。仁所署居就令刘程以城降,新昌人张衡执县宰以降。于是斩仁所置守宰,分徙辽东大姓于棘城,置和阳、武次、西乐三县而归”③。这是进入十六国时期后,规模最大的一次辽东向辽西人口迁徙,随着这次战争带来的人口迁徙,辽东文化因素传入以朝阳、北票为中心的前燕统治的辽西地区。朝阳袁台子壁画墓是十六国时期辽西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壁画墓,这座墓由墓道、墓门、前室、后室、左耳室、左右3个壁龛和1个后壁龛构成。朝阳袁台子壁画墓中壁画保存相较好,根据壁画上的墨书题记,可以推测该墓年代为公元354年④,即前燕早期。
朝阳袁台子壁画墓延续了辽东地区壁画墓的构造方式,以大石板构成,西官营四号墓的构造方式则采用了大石板与石条石块混合构筑的方式。以石条石块砌筑墓葬,是三燕时期辽西地区常见的墓葬构造方式,如朝阳田草沟M1⑤、奉车都尉墓⑥、朝阳十二台88M1⑦等。因此,西官营四号墓的墓葬形制兼有辽东石板墓和辽西石条砌筑的特点,年代当晚于袁台子壁画墓,即晚于前燕晚期。
1980年朝阳袁台子村发现的一座十六国时期墓葬⑧,墓葬结构与西官营四号墓相似,由墓道、甬道、墓室、左右耳室构成,也是由大石板与石块混砌而成。这座墓葬的墓圹平面呈梯形,更接近于辽西地区鲜卑墓葬,而西官营四号墓的墓圹平面呈长方形。根据出土遗物的比较,袁台子村墓葬的发掘者将这座墓定为北燕时期。因此西官营四号墓的年代应与这座墓相当或略早。
西官营四号墓遭严重破坏,遗物被盗殆尽,出土器物具备三燕时期遗存特点。陶器形制比较单一,以陶罐为主,三足樽常见于西晋及前燕时期墓葬,如河北邢台99XWM8出土的三足尊⑨、朝阳王坟山台M8712:11Ⅰ式尊⑩;Cc型罐于朝阳郭家箭头M1出土陶罐相同⑪,这座墓葬年代为前燕晚期,B型陶罐形制与朝阳后燕崔遹墓出土陶罐相似,Ca型陶罐近似于朝阳后燕崔遹墓出土的泥制陶罐⑫。因此,西官营四号墓年代当不早于后燕时期。
综上,西官营四号墓年代为后燕到北燕初期,即4世纪末到5世纪初。
2.墓葬族属
西官营四号墓结合了汉文化因素和辽西地区三燕时期鲜卑文化因素。这座墓的墓葬形制体现了辽东地区石板墓与朝阳本地墓葬的结合的特征,而出土器物则体现了三燕时期鲜卑文化因素。
三燕时期辽西地区的统治主体是3世纪末进入朝阳地区的慕容鲜卑,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西官营四号墓中出土的泥质陶器上多有抹光,是三燕时期陶器的特色,如北票喇嘛洞墓地,出土陶器多带有抹光的暗纹或通体抹光⑬。D型夹砂大口深腹陶罐是三燕时期鲜卑墓葬的典型器型。西官营四号墓中出土的金环,常见于三燕时期鲜卑墓葬,王坟山台M9022⑭、喇嘛洞墓地均有出土。
西官营四号墓位于冯素弗墓附近,年代与之相近,规模比冯素弗大,墓主人应为贵族,推测西官营四号墓为冯素弗家族墓地的一部分。冯素弗墓为梯形石椁墓,与辽西地区早期鲜卑墓葬相似,墓葬壁画出现了黑狗形象,出土具备慕容鲜卑特色的金步摇冠、铜带銙、马具等随葬器物。西官营四号墓出土器物同样具备明显鲜卑化,而墓葬形制则保留了汉文化因素。
三燕时期,因战争频繁,人口大规模迁徙,各民族交流密切,鲜卑民族逐渐汉化的同时,辽西地区的汉族居民也因统治者为鲜卑人而日渐鲜卑化。西官营四号墓是目前朝阳北票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三燕时期墓葬,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
附记:本次发掘领队为李新全,参加发掘工作的有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白宝玉、樊圣英、王宇、马红光,北票市文物管理所姜洪军。在发掘过程中得到了北票市文化局和北票市文物管理所的大力支持和协助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李新全书记、华玉冰副所长莅临现场给予细心指导。遗物修复由马红光和姚志勇完成。墓葬线图由王宇和马红光绘制,遗物线图由赵海山绘制。照片由穆启文、樊圣英拍摄。
执笔者:樊圣英 王宇 姜洪军
[注释]
① 李庆发:《辽阳上王家村晋代壁画墓清理简报》,《文物》1959年第7期。
②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辽阳南环街壁画墓》,《北方文物》1998年第3期。
③ 《晋书·慕容皝载记》
④ 田立坤:《袁台子壁画墓的再认识》,《文物》2002年第9期。
⑤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朝阳市博物馆、朝阳县文物管理所《辽宁朝阳田草沟晋墓》,《文物》1997年第11期。
⑥ 田立坤:《朝阳前燕奉车都尉墓》,《文物》1994年第11期。
⑦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朝阳十二台乡砖厂88M1发掘简报》,《文物》1997年第11期。
⑧ 璞石:《辽宁朝阳袁台子北燕墓》,《文物》1994年第11期。
⑨ 李军、李恩伟《河北邢台西晋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第1期。
⑩ 尚晓波:《朝阳王子坟山墓群1987、1990年度考古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1997年第11期。
⑪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朝阳市博物馆、朝阳县文物管理所:《朝阳柳城镇郭家前燕墓葬》,载《辽宁省道路建设考古报告集[2003]》,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年。
⑫ 陈大为、李宇峰:《辽宁朝阳后燕崔遹墓的发现》,《考古》1982年第3期。
⑬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朝阳市博物馆、北票市文物管理所:《辽宁北票喇嘛洞墓地1998年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4年第2期。
⑭ 尚晓波:《朝阳王子坟山墓群1987、1990年度考古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1997年第11期。
鸭形玻璃注,冯素弗墓出土
金步摇冠,冯素弗墓出土
铜鎏金木芯马镫,冯素弗墓出土
镂空山形金饰件,冯素弗墓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