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隋代斛律徹墓清理简报

百科   2024-12-11 11:25   湖北  
太原隋代斛律徹墓清理简报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原载《文物》1992年10期)

1980年4月,山西太原西南郊沙沟村村民在村西取土时发现古墓一座。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朱华、畅红霞和太原市文管会申承金三人接到报告后前往清理,现将情况简报于下。


一、墓葬形制

墓葬位于太原至义井公路西侧约200米处(图一),地表上未见封土,方向8.5º。砖筑单室墓,由墓道、天井、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图二)。

墓道呈北高南低的斜坡形,被村民取土时挖掉大部分,总长度不明,只清理了1米多长,宽0.98米。

天井在墓道南端,呈方形,南北1.31、东西1.37米。天井与甬道间设石门1座,由半圆形石门额、石门楣、石门框、石门槛、石门砧组成。门为双扇,每扇高1.64、宽0.6、厚0.1米,正面浮雕圆形凸起的门钉3行,每行8枚,直径10匣米;另有浮雕的兽首衔环,环已朽,尚有铁锈斑迹。门上端有圆锥形门枢(图三)。门槛为长方形条石,长0.84、宽与厚均为0.14米。门槛两端各置一门墩,前半部雕出兽头及前爪,伏卧状,线条简练,形象通真,后半部为门砧(图四)。


甬道较短,长0.84、宽0.98米,两壁砌法为三顺一丁,上砌4组,于高1.68米处单砖砌成券顶。

墓室平面呈方形,南北长3.58、东西宽3.5米,四壁稍外弧。墓室地面以长35、宽18、厚6厘米的长条砖满铺,墓顶已坍塌,四壁亦倒塌严重,东壁几乎不存,北壁尚存16层砖,从现存的墓壁看,其构筑方法亦为三顺一丁。另外,在残壁上尚存壁画痕迹,是在一层较簿的白灰面上以红、黑二色绘制,但由于地下水和淤泥的长期浸蚀,壁画已剥落。随葬品皆置于墓室内,由于墓室内积水,器物随之漂移,加之墓室塌陷,被砸碎者甚多,因此随葬品和葬具均已不在原来位置。在墓室西侧发现以土堆成的不规则形棺床,现长2.61、宽2.15、厚0.14~0.16米,床面铺厚0.5厘米的白灰,上有零乱的人骨架,棺床以西残存一些棺板。


二、随葬器物

墓内的随葬器物较丰富,共328件。共中大多数为模制陶俑及动物模型,这类器物原均有彩绘,但由于长期水浸土埋,剥落较严重。另有生活用器、模型明器以及石墓志等(图五)。



(一)陶俑及动物模型

女侍俑  12件。均站立,按服饰、发型的不同分三类:

标本171,高17.1厘米。面微右侧,束元宝形发髻,着红色窄袖襦、白色长裙,肩披帛,项前交叉,并垂于两侧,腰束带,腹略鼓,双臂弯曲,窄袖下垂(图六:1;八)。


标本150,高17厘米。头束环形髻,余皆与前一类相同(图六:2;七)。

标本149,高17厘米。面稍右侧,束双螺髻,着交领宽袖衣,下着袴,双手拱于胸前(图六:3;九)。

仪仗俑  71件。均站立,按服饰、姿态的不同分二类。

标本30,高23.5厘米。头戴红色山形帽,身着窄袖衫,袒右臂,腰束带,右衣袖系于腰带内,下着袴。双手握于胸前,拳中有孔,所持物已不存(图一〇:1)。

标本96,高25厘米。头戴黑巾,额前脑后系燕尾形结。身穿圆领偏襟窄袖衫,腰束带,下着袴。右臂垂直作持物状,物朽无存,左臂微屈(图一:2)。

武士俑  56件。标本144,高23.9厘米。站立,头戴兜鍪,内穿窄袖衫,腰束带,外披风衣,下着。右手屈握腰前,所持物已不存,左臂贴腹部下垂。腰部左侧有圆孔,原插有物,亦朽无存,腰间佩箭囊(图一〇:3)。

持盾俑  54件。标本97,高23.3厘米。站立,头戴风帽,身着窄袖衫,袒右臂,腰束带,下着袴,乌鞋。右臂屈于胸前,拳心有圆孔,所持物已朽无存,左手持盾牌(图一〇:4)。

武士骑俑  2件。形制大体相同。标本90,通高29.5厘米。头戴卷沿形帽,上衣有桃形饰物,腰束带,下着红色窄腿袴,乌鞋。右臂弯曲,手握韁绳,左手置胸前,拳心有圆孔,原持物已不存。腰两侧皆佩物,左为剑;右为鞴、鞬,骑于马上。马作站立状,昂首前视,鬃毛整齐,长尾下垂。面有络头,背有鞍鞯,额前、项下饰璎络,胸带、鞧带佩串饰(彩色插页:1,图一一:3)。

甲马骑俑  2件。造型相同。标本98,30.4厘米。头戴兜婺,身穿两裆铠,加腿裙。双臂下垂握拳,拳心有圆孔,原持物不存。腰部两侧佩物,左为剑;右为鞴、鞬。马作站立状,昂首,披马铠,戴面帘,马身甲面墨绘鳞片(图版一:1,图一一:1)。

仪仗骑俑  22件。按服饰、姿态以及马饰等区别大致可分二类:

标本106,通高30.2厘米。头戴卷沿形帽,身着红色紧袖衣,腰束带,下着窄腿袴,乌鞋。两臂弯曲至胸前,握拳,原持物已朽不存。马作站立状,昂首,长尾下垂。面有络头,臀有带,背有鞍鞯,额头、项下佩缨络(图一一:1)。

标本50,通高28.8厘米。头戴红色山形帽,身着窄袖衣,腰束带,下着窄腿袴,乌鞋。双臂弯曲,左手握拳,所持物已不存。马为立姿,昂首,长尾下垂。络头、胸带、带、鞍鞯俱全(图一一:2)。

伎乐骑俑 5件。所持乐器各不相同。

标本51,通高28.3厘米。头戴红色山形帽,身着半袖衣,腰束带,下着窄腿,乌鞋。面微左侧,左臂上屈,作吹奏状。马站立,面有络头,臀有鞧带,背有鞍鞯(图版贰:1;图一二:1)。

标本46A,通高30厘米。服饰与前者相同。右臂弯曲于胸前,握拳作持物状,物朽无存,左臂上屈,手握排箫吹奏。马为立姿,络头、胸带、带、鞍鞯俱全(图版贰:2;图—二:2)。

标本100,通高29厘米。服饰同前两类。双臂弯曲至胸前,双手握乐器吹奏。马为立姿,络头、胸带、鞧带、鞍鞯俱全(图版贰:3;图一二:3)。
标本46B,通高29.2厘米。服饰与前三类同,腹左侧悬挂一鼓,左臂屈至胸前,拳心有圆孔,所持物已朽不存,作击鼓状。马站立,络头、胸带、鞧带、鞍均备(图版贰:4;图一二:4)。
标本79,通高29.7厘米。头戴风帽,身着交领衫,腰束带,一红色宽带绕过双臂在背部打结,下着宽腿袴。双臂屈于胸前,拳中原持物已不存。马站立,颈上插一鼓,项下饰缨络,并朱绘绳,络头、胸带、鞧带、鞍等俱全(图一二:5)。
马  2件。形制相同。标本91,高45.7厘米。站立,曲颈,剪鬃,长尾下垂。额上饰缨络,项下悬挂辔(pèi)铃,背有鞍鞯,下端饰流苏。络头、胸带、带均有串饰及缨络,障泥两侧饰团花,装饰华丽(图版壹:2;图一三:1)。


骑骆驼俑  2件。形像基本相似,高45.5厘米。骆驼高大健壮,昂首站立,张嘴似嘶鸣,短尾上翘,双峰间驮有丝绢、皮囊等物,囊端饰虎头图案。皮囊上均坐一人,浓眉,深目,高鼻,头戴圆毡帽,身着圆领窄袖衫,两腿一伸一屈。标本58,坐人左手紧握绳,右手持饼进食(彩色插页:2;图一四:1);标本45,坐人左手紧握韁绳,右手握拳高举,拳心有孔,原执有物(图版壹:3;图一四:2)。人物与骆驼的比例很夸张,但造型生动,维妙维肖。

镇墓兽  2件。标本94,兽面,高39厘米;标本107,人面,高40.9厘米。均蹲踞,长尾上卷,贴附于臀部,头与脊背竖立鬃毛三束。兽面者双目圆睁,张口似怒吼,下颌饰缨络。人面者头戴尖顶胡帽,浓眉,深目,高鼻,闭嘴外露獠牙,下颌长满浓须(图版贰:4;图一四:3、4;—五)。

按盾武士俑  2件。形制相同。标本116,高49.8厘米。神情威武,头戴兜鍪,身着明光铠,肩有披膊,腰间束宽带。 下著宽袴(kù),脚穿靴。左手按长盾,盾上有一兽面。右手握拳,拳心有孔(图一四:5)。

羊 6件。大小两类,各3件。标本5和68,屈卧昂首,体态匀称。大者长12.5、宽5.3厘米;小者长10.6、宽1.3厘米(图一六、一七:2、3)。

猪  3件。标本180,侧面躺卧,乳育仔猪,体肥胖。长15、宽7.5厘米(图一三:2,一八)。

牛车  1套(65)。牛长27.3、高18.4厘米,体态肥壮,昂首直立,长尾下垂,笼辔俱金,双角残(图一三:3)。车高21厘米,车舆长方形,长12、宽8.5厘米,舆外底部两侧各有插物用的圆孔3个,舆前朱绘不甚规则的窗棂格。车篷为半圆形筒状,前宽而高、后矮而窄,长24、前宽13.4、后宽12厘米。车轮直径16.5厘米,朱绘不甚规则的车辐(图一九)。

灶  1件(75A)。长5.4、宽4.9、高2.9厘米。灶为方形,上置一釜,拱形灶门,上有山字形隔火墙,高出灶台8厘米(图一七:4;二〇)。

碓  1件(75B)。长15.8、宽4.4厘米。脚踏板长条形,后端立两个尖状的轴架,碓(duì)盘半圆形,圆形碓窝(图一七:6;二一)。

井  1件(74A)。高8.6、口径6.7、底径7.7厘米。圆筒状,井台呈九角形(图一七:1;二二)。

仓  1件(61)。通高15.2、口径3.3、底径10.2厘米。小口,仓身圆筒状,内外有不甚明显的弦纹,无底(图一七:7)。

筒形器  1件(74B)。底径9.6、高8.5厘米。口内敛,圆形筒状,无底,口沿上捏制一高1.9厘米的锥形柱(图一七:5;二三)。

(二)陶器

盘口壶  2件。标本89,灰陶质,高35.8、口径13.8、底径8.2厘米。盘口外撇,细长颈,颈部有凸弦纹,圆肩鼓腹,腹上部有凹弦纹一周,平底(图二四:2:二五)。

卷沿罐  4件。灰陶质,形制相同。标本72,高17、口径11、底径9.4厘米。口沿外卷,圆肩,肩腹部有一周凹弦纹,下腹内收,平底(图二四:1;二六)。

圆唇罐  2件。灰陶质,形制相同。标本60,高10.9、口径7.2、底径5.8厘米。圆唇,鼓腹,平底,肩部有刻划弦纹一周(图二四:6;二七)。

碗  12件。红陶质,形制相同,分大小两类,各6件。标本64,高7.4、口径10.3、底径5厘米;标本63,高5.6、口径6.8、底径3.7厘来。大口,薄唇,深腹,壁较直,足心内凹(图二四:3、4;二八)。

盒  8件。红陶质,形制相同,有大小两类,大者3件,小者5件。标本62,高3.9、口径9.2、底径8.5厘米,小者高3.4、口径8.7、底径7.9厘米。圆形子母口,直壁,平底(图二四:5;二九)。

(三)瓷器

青瓷尊  2件。形制相似,唯所饰图案稍有区别,均残,现修复1件。标本176A,通高18.2、口径6.7、底径6.2、腹径8.4厘米。口呈喇叭状,束颈,肩部有双带形四系,卵形腹,喇叭形底内凹。通体施青釉,腹部饰堆贴图案三层,上层为覆莲瓣,中、下层及足部均饰朵花(图三〇、三一)。另一件除在腹部增加卷叶纹外,余者相同。

青瓷罐  1件(118)。高12.8、口径4.8、底径6.4厘米。小口,圆肩,鼓腹,最大腹径偏下,底内凹,肩部有三系和不甚明显的弦纹二道,腹中部有凸棱一周。青釉略泛黄,底无釉(图三二:2;三三)。


青瓷砚  1件(176B)。稍残,高3.5、直径7.2厘米。圆形,砚面直径4.8厘米,外有凹槽一周,外壁上部饰联珠纹一周,下有六个蹲跪的力士,力士间饰以忍冬花纹,底部略外撤。通体施青釉,底部与砚无釉(图三二:3;图三四)。

白瓷杯  1件(177)。稍残,已修复。通高7.2、口径7.7、底径3.8厘米。敞口,深腹,喇叭状高圈足。胎薄,质细,内外施白釉,釉层匀而薄,釉色白中稍泛黄,通体有细小开片(图三二:1;三六)。

(四)其他

铁环  4件。大者直径8.2,小者直径4.5厘米,清理时均置于墓志盖上。

铁棺钉  5件。均锈蚀严重。

铁蘑菇形器  2件。圆形平底,面鼓起,底部立径4.5、高1.8厘米。

铁长条形器  2件。器形不甚完整,长24.3、宽7~8.2厘米,较薄,一端隆起有二环,环径3.1厘米。

串珠  33颗。直径1.1~2皿米。按质地可分三类:其中石英珠16颗、青绿色琉璃珠6颗、湖蓝色料珠11颗。形状不甚规则,有圆形和扁圆形两种,均有穿孔(图三五)。

墓志  1合。置于墓室北部,青石质。盖盝頂,四角各嵌铁环,已锈蚀脱落,边沿无纹饰,盖面中篆书阴刻“故崇国公墓志”6字(图三七)。志石长0.58、宽0.57、厚0.13米,刻志文24行,满行25字,共567字(图三八)。志文记载:“公讳徹,字智通,朔州狄那人也。曾祖金,齐相国假黄钺、咸阳忠武王。祖明月,齐左丞相、咸阳嗣壬,周赠使持节、上柱国、恒朔赵安燕云六州刺史、崇国公、邑五千户。父武都,咸阳国世子,尚义宁公主,除驸马都尉、特进、开府仪同三司、西兖梁东兖三州刺史、太子太保,周赠使持节上开府、怀平邵三州刺史。……公育自椒房,长于戚里。童丱在年,家屯祸难。既逢周武封墓表闾,继绝存亡。……建德六年九月蒙除使持节仪同大将军,袭祖崇国公,户邑如旧。……归隋品命如前。……以开皇十五年十一月廿日薨于京师,春秋卅有三。以隋开皇十七年岁次丁巳八月乙巳朔十七日辛酉窆于并城之北十里。”志文所载与《北齐书斛律光传》大致吻合,唯末段所记:“光(明月)小子钟,年数岁,获免。周朝袭封崇国公。隋开皇中卒于骠骑将军。”据墓志应为光之孙斛律徹。


三、结语

有明确纪年的隋代墓葬在山西尚不多见,此墓出土的墓志所载斛律金至斛律徹四代人的历史是研究北齐、北周乃至隋代历史的重要资料。志文所记斛律金、斛律明月,斛律武都的功绩和官封与《北齐书 · 斛律金传》基本相符;志文所记“童在年,家屯祸难”一事,在《周书 · 韦孝宽传》中亦有记载,且比较详备。志文“既逢周武,封墓表闾,继绝存亡,旌贤显德。建德六年九月,蒙除使持节仪同大将军,袭祖崇国公,户邑如旧”即《周书 · 武帝纪下》所记,(建德)六年春正月庚子,诏曰:“伪右丞相,成阳王故斛律明月……等七人,或功高获罪,或直言见诛。朕兵以义动,翦除凶暴,表闾封墓,事切下车。宜追赠谥,并窆(biǎn)措其见存字孙,各随荫叙录。家口田宅没官者,并还之。”到隋统一后,斛律家正如志文所说,“品命如前,朝章不易,开皇十年,还依前授,加右车骑将军。”这在《隋书 · 高祖纪下》有所印证:“(开皇十年)五月乙未,诏曰:军府统领,宜依旧式。

墓志记斛律徹在“开皇十七年……于并城之北十里”。并城,即《北齐书 · 武帝纪下》:“武定三年正月丁未,神武请于并州置晋阳宮,以处配口。”隋炀帝十三岁时立为晋王、并州总管。并州治太原,即古晋阳城。根据对晋阳古城的勘察①,古晋阳城在今太原市西南原晋源县(今晋源镇一带),其西南的古城营村西面的古城址为北齐的大明殿旧址,隋代的并州沿用北齐旧城,墓志所说的并城,即古城营村西的北齐、隋的古城遗址。“并城北十里”,就是斛律徹墓所在的沙沟村,其方向位置大致准确,这对研究古并州的地理也提供了较具体的资料。

斛律徹墓出土的瓷器数量较少,均属小型器皿,却显示了隋初北方制瓷工艺的时代风格。青瓷尊的制作既承袭了北朝时期的传统,又为唐代制瓷业开创了先导。白瓷高足小杯虽有残损,但制作精巧,工艺水平较高,并早于以往发现有纪年的安徽亳县隋开皇二十年(600年)王幹墓②、西安西郊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③、西安郭家滩隋大业六年(610年)姬威墓④、西安郭家滩隋大业七年(611年)田德元墓⑤出土的白瓷器。

墓中出土的各类陶俑,代表着隋早期造型艺术的特征,服饰和装束为研究服饰史提供了资料。骑骆驼俑,形象生动,造型准确,比例夸张,堪称隋代艺术品中的佳作。


执笔:朱华、畅红霞

绘图:畅红霞

照像:李建生


谢元璐、张颔《晋阳击城勘察记》,《文物》1962年第4、5期。
亳县博物馆《安徽亳县隋墓》,《考古》1977年第1期。
唐金裕《西安西郊隋李静训墓发掘简报》,《考古》1959年第9期。
陕西省文管会《西安郭家滩姬威墓清理简报》,《文物》1959年第8期。
陕西省文管会《西安郭家滩隋墓清理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8期。

考古
以考古佐证历史,从历史沉思考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