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传承】永泰中医薪火蔡瑞锋:浅谈补脾的几个问题

文摘   健康   2024-10-31 16:08   福建  


引言:笔者推进挖掘永泰中医药文化精髓工作以来,不断感受着中医药文化持久不息的生机活动和深沉力量,领略无数中医工作者在中医药学的传承、创新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孜孜以求的大医精神,遂整理成依然鲜活的记忆资料,通过本平台编辑记录,使永阳大批名老中医和老药工的临证经验、学术思想和传统技艺得以完整保存,提供给新时代中医药工作者们,萃取老一辈中医人的思想精华赓续医脉传承,古为今用,研以致用,守正创新!

内容来源:《永泰县中医院建院三十周年专刊》(1992年)

作者:蔡瑞锋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百脉的濡养运行及药物的吸收生效,都有赖于脾脏的运化功能,如果脾脏虚弱,其运化及生化的功能必将受到影响,水谷不能化生精气,药物也不能吸收生效。可见脾脏虚弱是构成疾病的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关系着病人的体质强弱、疾病的转归、疗效的好坏。因此补脾法是一个重要的治法,正如《医林绳墨》中说“人以脾胃为主,而治疗以健脾为先”。下面就如何补脾浅谈几点认识与看法:

一、补脾当先开胃

古人有“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脾者,俾也……俾助胃气,主化水谷”。这明确指出了纳食主胃,运化主脾。饮食及药物要求吸收运化取得营养或治疗效果,必须先通过胃的受纳,然后由脾的运化。

胃司受纳是以气为本,气以通和为贵,各种原因都能引起胃气衰败或胃气闭塞,这样胃司受纳将受到影响。脾虚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又可导致人体正气不足,正气不足,六淫七情之邪就易侵犯人体而出现胃气闭塞或胃气衰败之症。同时补脾之剂多能呆滞胃气,此时若单纯进补益之剂,不但不能补益,反而会加重闭塞,不利治疗,在这种情况下,仍当先给芳香开胃之剂或养阴开胃之剂使其胃气通和,纳食功能恢复。或者在补脾之剂中加些芳香开胃之药这样既可防补剂呆滞胃气又可起芳香开胃之功。我们的先辈在许多补脾方药中也有补脾开胃之先例:如资生丸中配藿香、砂仁、白叩仁、陈皮等,香砂六君子汤中的木香砂仁。异功散中陈皮等等都是芳香开胃之药。再如仲师的沙参麦门冬汤中用半夏也是开胃之药。因此用补剂当先开胃气只有胃气通和才有利药物的吸收生效才能达到治疗作用。

二、补脾当分阴阳

脾为湿土,无湿不能化,无阳不能运。脾脏必须阴阳相得,才能正常运化,正如叶天士所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如果脾脏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不足均可出现脾脏的运化功能失常,导致疾病的发生。但是其阴不足与阳不足所致脾脏运化失常临床表现是有区别的:脾阴不足多表现为肌瘦而干,甚至皮肤粗糙,舌红苔少或花剥苔纳差,大便干结难通或消渴。而脾阳不足则表现为食入不化,且饮食不为肌肉,虽食而瘦;或下利,甚至完谷不化,或停痰积饮等。脾阳不足当以温补脾阳,用甘温以补其中而升其阳,如附子理中汤之类。脾阴不足当以滋养脾阴之法用甘淡之品令其脾实,如山药、莲子肉、芡实、薏米、扁豆等,代表方有麻仁滋脾丸等。鉴于脾的运化功能包括阴阳两方面,脾虚有阴虚阳虚之别,治法有温补与滋养不同、方药有甘温与甘淡之分,所以补脾之虚当分阴阳而治之,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药到病除之功。

三、补脾必用甘味

甘者能补,能和,能缓,多用于治疗虚证。根据五行学说的属性归类理论,甘归土属脾。所以内经中有“五味入胃,甘先入脾”和“脾欲甘”等论述。《脾胃论》中有:“甘温补其中而升其阳”,和《素问…刺法论》中:“欲令脾实,气无滞饱,无久坐,食无太酸,无食一切生物,宜甘宜淡”等记载。再从历代补脾的方药中:如四君子汤、资生丸、参苓白术散、七味白术散、理中汤、麻仁滋脾丸、沙参麦门冬汤等它们都是以甘温或甘淡之药为主味配伍组方的补脾之剂,这些都充分证实了甘味是补脾的主味药,所不同的应根据脾脏及药味的寒热而略兼他味,以调其温凉,做到补脾不伤胃也。

四、从它脏补脾胃

古人有:“安五脏即所以调脾胃”,说明脾胃不足是可以从它脏腑来取得补益效果的,这是因为脾胃和五脏的关系非常密切,脾胃为后天之本,能益气生血,滋养五脏,而五腑对脾胃也有一定的帮助。如肺气能助脾的运化水湿,肝能帮助脾的疏泄,心肾对脾胃的运化,也有很大的帮助如心火生胃土,命火生脾土等等。因此,脾胃不足,如果是它脏影响而来的,固然要从它脏治疗;常见的有如肝气横逆每每致令脾胃虚弱,此时乃当消除肝气横逆,使牌气伸胃气复,临床常用的有抑木扶土法抑木为主,佐以扶土方有痛泻要方。还有肝炎患者,如临床见有肝气横逆,脾胃虚弱的症状,其治疗当抑肝为主,使肝气平和,脾气就能自复,如果此时用补脾之剂,则其气愈滞,其肝愈逆,病难速愈。若脾胃不足不是他脏影响而是脾胃本脏自病引起的虚弱病证,也可从它脏治疗来取得强壮脾胃的效果。即“虚者补其母”之法。如脾胃虚弱可从心肾两脏去补,也可以益肺气来助脾之运化功能,还有脾胃阴不足可用滋肾法来治疗。等等。

五、补法不可滥用

古人有:“误补益疾”和“犯实实之戒”之训。由此可见对某些疾病,外邪未尽,此时不宜过早用补,如误用补益,则不仅不能补正,相反能助邪气,从而使病情加重。如痢疾病,三五天即可出现虚象表现为肌肉消瘦,少气懒言,但其虚乃由湿热之邪引起治疗应祛邪为妥。若过早乱用补脾和收涩之剂,则使下痢愈甚,或痢虽暂停止腹胀痛加剧,此乃误补益疾也。同时病情非虚也不可滥补,大实有赢状,对这样疾病,表面上有虚证表现而其实质是个实证,如不明辨,误而进补,则会犯实实之戒也。

虽然是虚证,但用补药也不可过剂,补阴补阳均当恰到好处,适可而止,过剂则有危害甚至阴阳转化,如过服滋阴之剂可损伤阳气最后导致阳虚;过服补阳之剂则可损伤阴液变为阴虚。用食补亦不可过剂《内经》中有“高梁之变,足生大疗”也。因此说补法和其他治法一样,必须在辨证的基础上,对症下药,不可乱用,也不可过剂,不仅补脾虚如此,对补他脏腑之虚,也应如此。



回顾:

【医脉传承】永泰中医薪火黄耀人:从医五十周年临证经验谈
【医脉传承】永泰中医薪火黄耀人:学习《内经》病机关于火热的辨证滴点体会
【医脉传承】永泰中医薪火陈培骞:试谈内经湿症

永泰县中医院
传播永泰中医故事,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普及中医药知识,致力促进永泰县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