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应用】凡属寒饮性咳喘必用!“姜细味”配伍规律及其应用

文摘   2024-11-20 16:24   福建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文|河南省中医院 毛德西 


干姜、细辛、五味子三味中药的配伍组合,凡属寒饮性咳喘必用——

清代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咳嗽》中云:“姜细味,一齐烹,长沙法,细而精。”他将经方中干姜、细辛、五味子三味组合,称之为“姜细味”配伍。

“姜细味”配伍,在《伤寒论》中仅见于小青龙汤;而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与“妇人杂病篇”中亦有小青龙汤。由此可见,小青龙汤不仅用于“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的外寒内饮证,亦可用于内伤杂病之寒饮诸疾。其余七方所治总以咳、痰、喘为主症,可见“姜细味”配伍,是经方中治疗肺系疾患(肺痿、肺痈、咳嗽、痰饮、喘息等)最常用的配伍之一。

经考,经方中应用“姜细味”配伍的有八方,分别为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射干麻黄汤(易干姜为生姜)、厚朴麻黄汤、苓甘五味姜辛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等。(《伤寒论》316条真武汤方后加减亦有“姜细味”配伍)今就其配伍规律及其应用叙述于后,供同仁参考。

性味分析

“姜细味”三味均见于《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

《本经》云:“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本经》云:“细辛,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

《本经》云:“五味子,味酸,温。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

从《本经》所述可知,“姜细味”三味均为温性药物,均主治“咳逆(上气)”;唯干姜、细辛辛温,辛者散也;五味子酸温,酸者收也。辛之散与酸之收组合,正与肺之宣发和肃降相吻合,故可止咳平喘;而性温之药可祛寒散饮,与热性咳喘有悖,这是应用“姜细味”的前提。正如刘渡舟所云:“因为干姜、细辛之辛可温散肺胃水寒之邪,而五味子入肺,又可收敛上逆之肺气,一收一散,则正邪兼顾,故治寒饮内伏之证,十分得利。”(王阶等,《经方论治心脑血管疾病》,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年2月)


八方应用


小青龙汤

谈及“姜细味”的作用,首先要明确小青龙汤的主治。《伤寒论》40条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1条云:“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金匮要略》云:“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综上所述,小青龙汤证必须是寒邪外束与水饮内停具备。故取麻黄、桂枝为君,辛温发散风寒;干姜、细辛为臣,温散肺经寒饮;半夏燥湿祛痰,芍药与五味子收敛肺气,不使耗散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其应用指征为咳喘,痰液稀薄,舌苔白滑润,甚或痰水欲滴。

小青龙加石膏汤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其中“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三句,显系外感风寒、内夹水饮郁热所引起。故用小青龙汤解表化饮,唯烦躁为热郁所致,故加石膏清泄郁热。寒温并进,水热俱减,其法尤为缜密。

射干麻黄汤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显系哮喘病。由于寒饮射肺,致肺气逆而不降,故发为哮喘。治宜散寒宣肺,降逆化痰。方取射干之苦寒与麻黄之辛温为主药,共收辛开苦降、利咽祛痰之功效;半夏、紫菀、款冬花降逆气、化痰湿、止咳喘;姜、辛、麻之辛得五味子之酸,祛邪而不伤正、敛气而不留邪;大枣和胃安中。诸味合用,共奏宣肺散寒、祛痰平喘之效,为治疗寒痰咳喘之要方。

厚朴麻黄汤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咳而脉浮,厚朴麻黄汤主之。”咳者,水饮射肺也;脉浮者,水饮挟风之鼓动所致。其证当属饮留于肺,肺气开合不利,虚中夹实(饮邪),偏里不离表,寒多而热少。近代经方大家曹颖甫认为,此方证略同小青龙汤。但“人体之中,胃本燥热,加以胸膈留饮,遏而愈炽,所以加石膏者,清中脘之热,则肺气之下行者顺也。所以加小麦者,咳则伤肺,饮食入胃,由脾津上输于肺,小麦之益脾精,正所以滋脾阴也。此厚朴麻黄汤大旨,以开表蠲饮为主治者也”。(曹颖甫,《金匮发微》,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年10月)方剂学家陈潮祖认为,“仲景此方,麻黄、杏仁、厚朴三药同用,治疗气喘、胸满,旨在示人上宣下导是其不二法门……上宣者,开宣表卫而使津气外泄于表也。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降与其腑气不通有关。导下者,导其肠道滞气,下出魄门则肺气下行无阻。上下分消,津气不壅于肺,则喘满可愈。麻黄、杏仁擅长宣降肺气;厚朴擅长降其胃肠之气,三药同用,上宣下导,则喘满消矣”。(陈潮祖,《中医治法与方剂》,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年8月)

苓甘五味姜辛汤、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四方均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均系服用小青龙汤后的变证,且以茯苓、甘草、五味子、干姜、细辛为基础方。若服用小青龙汤后冲气平,但咳嗽,胸满症状复发者,可用苓甘五味姜辛汤治之;若服后咳喘胸闷止,又见上逆呕吐者,可再加半夏以祛水;若服后水饮去,呕吐止,表邪未散,形见浮肿,可再加杏仁宣利肺气;若兼有胃热上冲,面热如醉状,可再加大黄以利之。不少医家认为,苓甘五味姜辛汤等诸方,实际是仲景治疗痰饮咳喘疾患的一份病例实录。

医家经验


施今墨

仲景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等方,多五味子与细辛、干姜三药联合为用,以干姜温中内守,细辛辛散逐邪,五味子酸敛纳气扶正,故而成治肺家寒痰水饮之良方。(王道瑞,《施今墨医学全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年1月)

张志远

《伤寒论》处方规律,凡咳嗽加干姜、细辛、五味子。主要用于外感风寒,内伤依据情况亦可应用。干姜、细辛温散入肺之邪,五味子收敛邪气,一面宣散,一面宁嗽,相互为用,完成治程。此为经方独到之处,和后世以热祛寒、以补填虚大异其趣。老朽经验,对支气管哮喘还很起作用,细辛、五味子利气祛痰,缓解支气管痉挛,干姜辛散,助止咳,不可或缺。(张志远《国医大师张志远用药手记》,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年7月)

蒲辅周

用射干麻黄汤治疗风寒夹饮(腺病毒肺炎)。射干麻黄汤具有温肺开闭,涤痰化饮之效。怎知非温病而是外寒内饮?蒲老除抓住高热无汗、面色苍白、喘满不渴外,同时有咽间痰阻、呼吸不畅,知其为外寒内饮,因为咽间痰阻,可与喉间水鸡声比类。又云:水气上逆,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僻地者,或咳喘,肢体浮肿者,真武汤加五味子、细辛、干姜。若痰饮重,表闭郁热较轻,咳而胸满,脉浮,可与厚朴麻黄汤。(薛伯寿等,《蒲辅周医学经验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年1月)

章次公

凡气逆痰壅太盛,肺失清肃之职,咳而不得平卧,非一般止咳平喘药所能胜任。若予射干麻黄汤为主方,辅以皂角、肉桂研粉服用,涤痰除壅,药力甚宏。(朱良春《朱良春医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3月)

赵锡武

湿性痰饮性咳嗽,略有浮肿,贫血,手足易冷,小便自利,无发热恶寒头痛肢酸之表证,不可用小青龙汤,可用苓甘五味姜辛汤治之。树胶液状稀痰,听诊为湿性啰音者,小青龙汤主之。兼烦躁者,加石膏(即小青龙加石膏汤)。稠痰,喉中水鸡声,听诊为干性啰音者,宜射干麻黄汤。稀稠混合痰,听诊为混合啰音者,厚朴麻黄汤主之。(《赵锡武医疗经验》,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年9月)

刘渡舟

余在临床使用小青龙汤只在喘急必须之时一用,一旦病情缓解,即改用苓桂剂类,温化寒饮,则疗效理想亦无流弊。苓桂剂,指的是以苓桂术甘汤为代表的加减诸方。这些方子是符合仲景治痰饮用温药之旨的。所以在苓桂剂中再加上仲景治寒饮惯用的干姜、细辛、五味子,在某种程度上讲,能治疗小青龙汤所不及的一些寒痰冷饮疾患,也是不可偏废之法。(王阶等,《经方论治心脑血管疾病》,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年2月)

王文鼎

举凡(干或生)姜、(细)辛、(五)味(子)配伍并用者,三药一定要等重量。若担心细辛量大,小量投服之,则其效立减。所谓“辛不过钱”之说,系指细辛入散剂而言,复方汤剂内每服酌用6~9克,煎取日2~3次分服,多无大碍,反具顿挫病势之殊功。(刘强,《名老中医医话》,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5年12月)

笔者体验:凡属寒饮性咳喘必用“姜细味”。所谓寒饮性咳喘,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与过敏性哮喘,其痰液多为稀薄样或夹有水泡样,这种痰液咯之不利,且痰量较多。

《伤寒论》小青龙汤记载,“姜细味”用量为细辛、干姜各三两,五味子为半升(近似三两),三味用量基本相等。但在伴有胃寒疼痛时,干姜、细辛用量应大于五味子。如干姜、细辛各6克,五味子3克等。

如果久咳不止,喘息不平,可以加用款冬花、炙紫菀二味;千金、外台凡治久咳,并用紫菀、冬花者,十有九方。俚语:“炙紫菀、炙冬花,治咳喘,一把抓。”

凡痰液壅胜者,酌加瓜蒌皮、桑白皮、桔梗、前胡等,可使排痰轻快且利于咽喉。

凡哮喘突出,不能平卧,频频咯稀痰者,可加葶苈子肃肺降气,平喘效果极佳。少则10克,多则30克(包煎)。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永泰县中医院
传播永泰中医故事,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普及中医药知识,致力促进永泰县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