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破三”的跑者,能感受到跑步的快乐吗?

体娱   2024-09-19 20:25   湖南  

前不久去山东出差,同行的一位朋友说他也很喜欢跑步。

出差行程的最后一天早上,他戴着运动手表就出门跑步了,手机被他扔在了酒店。

我当时惊讶到嘴巴闭不拢。

“手机还可以不随身带吗?”

我跑步这么多年,发现自己还没办法到达他那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他可以在跑步的时候把手机丢在酒店,不用担心任何人联系,而我在跑步的时候,还要随时回复工作微信、接听工作电话。

这位朋友是去年才开始常态化跑步训练的,而我已经跑步9年。看来,跑步境界的提升,和一个人跑步时间的长短,其实没有太大关系。

我很少思考跑步的原因,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能够坚持跑步9年。不过,我可以大言不惭地说,如果没有受伤,我可能会坚持跑到自己完全跑不动的那一天为止。

2015年夏天,我开始跑步,原因很简单,我采访了62岁的爱跑步的李战哲先生,他给我讲了自己满世界跑马拉松的故事,我深受感染,想着自己是不是也可以试一下。

哪曾想,跑步这件事会给我带来如此多的身体爽感和心灵爽感,我很快跑步成瘾。

最开始跑步的时候,我特别享受自己跑步成绩提升所带来的成就感,我不断刷新自己的三公里、五公里、十公里最佳成绩。


跑步里程增加后,我跑步的速度越来越快,我甚至隐约感觉到刮过耳边的风开始变得芳香,而依靠双腿就能快速抵达远方的感觉,浑身充满力量的感觉,都让我在整个跑步过程中都保持亢奋。

有一段时间,工作是我人生的点缀,而每次下班后站上跑道,我仿佛才真正开始一天之中最精彩的行程。

我没有聘请专业的跑步教练,但我一直在通过和优秀跑者交朋友的方式,不断从他们身上吸取“科学无伤跑”的经验。

在他们的指导下,我更认真地进行跑前热身、跑后拉伸,也会通过深蹲、俯卧撑、举铁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核心力量,会通过科学的饮食保证力量同时减少赘肉,还会时刻提醒自己先保证充足睡眠、再进行跑步训练。

得益于这些学习和改变,跑步九年来,我没有因为跑步受过任何伤。

我开始跑步训练的2015年,被称为中国马拉松全面商业化的第一年,从那一年开始,中国许多城市都开始举办马拉松比赛。


跑步和马拉松,却不是一回事儿。不过,在自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似乎很少有严肃跑者,可以压抑自己参加马拉松比赛的冲动了。

我就是典型的没压住。

2015年我还只能跑10公里,到了2016年初,我已经可以轻松驾驭半程马拉松了,2016年9月,在扎实训练1年2个月后,我正式挑战全程马拉松,地点是北京。

当时我跑步的时间真不算长,但认真开始跑步训练后,我看到很多跑步类公众号说,北京马拉松是中国跑者一辈子至少要跑一次的比赛,很多跑友也在我耳边念叨,说“不跑北京马拉松,就不算真正的马拉松发烧友”。

2016年,我报名了6个全程马拉松比赛,3个中签,另外3个没中签。

最先出签的就是北京马拉松。

初出茅庐的我没有中签,但我当时对于跑步这件事已经极其狂热,我很固执地想把具有纪念意义的“首马”放在北京,所以我走正规渠道,掏钱买了公益名额,搭上了北京马拉松的末班车。


北京马拉松很早就关闭了半马、10公里、欢乐跑这些比赛项目,我2016年参加的北马,直接张罗了全世界各地的3万名跑者一起跑全程马拉松。

我之前没有全马经验,所以被组委会分到了F区出发,也就是最后一波出发的选手。

这可把我压抑坏了,我在人群的最后面根本无法起速,只能默默地跟在别人后面慢慢磨,配速掉到了6、7分钟。

后来复盘,我发现这还真是最好的安排。

如果把我安排在前面出发,我肯定会因为激动压抑不住自己加速的冲动,大概率最后就跑崩了。

而北马组委会把我安排在最后出发,我前期加不起速,却让自己的身体慢慢适应了全马的比赛强度。等我冷静下来,进入相对宽松的赛道,也可以很平稳地慢慢加速了。

那次北马我没有太多压力,以5小时11分顺利完成了人生“首马”。


9月参加北马,10月我就参加了长沙马拉松,11月常德马拉松,12月深圳马拉松。2016年的最后四个月,我每个月都完成至少一个全程马拉松。这充分释放了我对马拉松比赛的热爱。

只不过12月深圳马拉松遇到了高温天,我跑出了5小时42分的年度最差成绩,而且,跑得极为吃力。

跑完深圳马拉松后,我就下定决心减少参赛频率,后续几年,我基本做到了一年只跑一次全程马拉松。

2017年我参加了长沙马拉松,2018年继续参加长沙马拉松,2019年却是个例外,我跑了长沙、常德两个全程马拉松。

开始跑步训练以来,8次挑战全马,我7次完赛,还当过1次配速员,只有一次因为心脏突然出现轻微的不舒服,果断中途弃赛。


随着参加比赛的次数增多,我愈发明白,跑步只是一种人生体验,我乐在其中,但是我绝对不会为了成绩,而过分压榨自己的身体。

因为在我看来,我喜欢跑步,只不过是因为跑步带给我生理和心灵的双重爽感。

至于跑步成绩,我真的一点儿都不关心和在意。

和我有类似想法的跑者,却是少数。

我身边几乎所有跑者,都在追求卓越,他们总是期待着通过科学、刻苦训练,一次次刷新自己的pb(个人最好成绩)。

还有很多的全马爱好者,和我分享过他们的“破三”计划。


破三,指的是用不到三小时的时间完成全程马拉松比赛,有数据显示,全中国的严肃跑者里,只有1%的人可以完成“破三”的壮举。

再说一个真实数据吧,2024年3月24日,共有3423人在无锡马拉松“破3”(3小时以内完赛),这已经打破了国内马拉松“破3”人数的纪录。

我跑步9年,最好成绩不过是2017年在长沙马拉松创造的4小时57分,离破三还有很远的距离。

我知道很多身边的跑友为了“破三”训练了好多年,而这其中,最有名的跑者是跑步12年的央视主持人于嘉。

今年巴黎奥运会的大众马拉松比赛上,于嘉首次在正式比赛中破三,以2小时58分40秒的成绩完赛。巴黎马拉松,是于嘉跑步12年来完成的第41个马拉松。

于嘉跑步很疯狂,但绝对不是这个星球上最疯狂的人,在接受《人物》记者专访的时候,于嘉第一次分享了跑步12年来他极少分享的真实的心路历程。同为跑者,我被深深打动。


他那种赛前失眠、为了比赛牺牲家人、在跑步中找存在感和价值的经历,我相信每一位跑者都经历过。

于嘉三十岁出头的时候,老婆怀孕了,即便如此,于嘉也没有放缓自己参加马拉松比赛的节奏。他还是很“自私”地去跑了北京马拉松,跑完比赛也没回家,直接奔CBA直播去了。

2012到2015年,于嘉都是用很不科学的方式进行跑步训练,导致他现在左脚跟里有四个钙化点,还有一根骨刺。

2016年开始,于嘉配备了教练团队,最开始只有主教练、体能教练,后来在2018年增加了拉伸教练,2019年增加了营养师。如今于嘉的跑步后援团队成员已经达到5人。

2024年,于嘉44岁,他大幅减少参赛数量,他的生活也开始做减法,只剩下上班、锻炼、陪家庭这三件事。


以前,他为了马拉松比赛可以牺牲家人,现在他为了家人,却愿意牺牲心心念念的马拉松比赛。

2019年北京马拉松举行的时候,于嘉已经来到了身体最好的状态,可惜,他女儿幼儿园的最后一届运动会改期,最后默契地和北京马拉松安排在同一天。于嘉不想让自己的女儿失望,果断放弃了北京马拉松,也放弃了最好的“破三”机会。

时间一晃来到5年后的巴黎奥运会,已经阔别马拉松赛场6年的于嘉准备再一次尝试“破三”挑战。这一次,他成功了。冲过终点线后,他泪流满面,被很多媒体拍下照片。

那一刻,我和于嘉深深共情了。


于嘉这段关于跑步的专访其实很长,他一直没有直白说出自己坚持跑步12年的原因,但是我相信跑过步的人对于坚持跑步这件事的原因都心照不宣。

大家都是在跑步中得到了身体的舒适感,也找到了自己渴求的内心安宁。

让我没想到的是,随着采访的深入,于嘉进行了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独白:

“我小时候是在苛责式教育下长大的,自卑了很多年。我妈从小就跟我说,咱家没有体育基因,你不要当运动员,不要那么练。但后来,能让我树立起自信的就是体育锻炼。跑步让我觉得我真实地存在在自己的生活里。”

我没想到,自卑心理也是支持于嘉坚持跑步十二年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是我从未听过的关于跑步的动机。

于嘉如今为了家人不断降低自己跑步的欲望,但是他没有完全放弃跑步训练,也没有说今后再不参加马拉松比赛。他只不过是把原来用来应酬、喝酒的时间,挪了一大部分来进行训练和比赛。


当初为了跑步、把怀孕妻子丢在家里的于嘉,现在有了更多的家庭责任感,他不但为了家人可以放弃自己很想去的比赛,还在跑步的过程中,总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自己的家人。

于嘉在跑步过程中找到了“真实地存在在自己的生活里”的感觉,同时他还表示,“我觉得我能给我女儿的财富,就是你要坦荡地活着,要肆无忌惮地活着。再没有比坦然而真实地活着更舒服的事了。”

关于跑步,我没有于嘉看得那么明白和深刻,但是当他说出这些动人的跑步心语,我忽然发现,跑步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它没有必要被赋予那么多的意义和标签。

每个人都对跑步这件事有自己的理解,而我坚持跑步,只不过是想让自己身体快乐、内心充盈。

只要跑步继续带给我这些满足感,我就会坚持跑下去。


奔跑的写字人
文学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