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上午,受宣传线朋友的邀请,我参加了“就认这个理”基层理论微宣讲的市级决赛。
在现场聆听了11位优秀选手的宣讲后,我内心大受震撼。这些00后的宣讲员,让我又一次领教“后生可畏”的道理,他们在传播领域的创新真的是永无止尽。
这群年轻人身上,实在有太多我可以学习的东西。
演讲是我最喜欢的表现形式,随着时代发展,演讲的形式日渐多样起来,比如辩论、脱口秀、故事大赛、微宣讲都是演讲的细分样式,而这其中,微宣讲的流行速度最快,传播效果最好,它已经成为各行各业都能够参与的一种演讲方式。
微宣讲因为短小精悍、主题鲜明,且有一定的教育性,近年来正收获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
“就认这个理”是长沙市委宣传部政府联动市、区多家单位共同打造的宣讲品牌,活动的主办方会预设一个正能量的主题,然后邀请不同行业、不同年龄对演讲有热爱的人参与其中。
选手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来宣讲,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观察来宣讲,而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业务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家记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达技巧以及观察长沙的角度,所以大家凑到一起切磋比赛,很自然地会让这个演讲舞台,呈现百花齐放的丰姿。
在最近参加的“就认这个理”宣讲赛中,我有三点关于演讲的新体会:
故事化的演讲“稀缺而宝贵”。
决赛中,湖南烈士公园讲解员罗洋带来《红色故事 信仰之光》。
在微宣讲已逐渐成为女选手大放光彩的主舞台后,男选手罗洋带给我“稀缺的新鲜感”。
罗洋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他一上来不像其他选手那样做中规中矩的自我介绍,也没有和领导、观众问好。他在幻灯片大屏幕上徐徐展开了一幅铅笔画,上面是一对撑着伞走向烈士纪念塔的父女。
雨声、风声过后,罗洋登上舞台,他说:“去年10月的一个周末,天下着雨,我在烈士纪念塔值班,我看到一对父女站在烈士纪念塔入口东张西望,却没有进来,我便迎了上去。男人问我可以进来参观吗?得到肯定答复后,他和女儿甩干了鞋子上的泥水,然后把雨伞放在塔外,一起走进纪念塔。天下着雨,那天,纪念塔的参观市民并不多,小女孩指着墙上一幅幅英雄的照片,问她爸爸英雄的故事。她的爸爸挠挠头,却说不上来。我快步走过去,想给这对父女单独来一次讲解。我首先讲解了纪念塔墙上各个英雄照片的故事,然后回答了小女孩的所有问题。讲解完成后,我从这位年轻爸爸口中得知,他是来长沙务工人员,就在烈士公园附近打工。他的女儿听说这周围有一座英雄纪念塔,吵着说一定要来看看,所以趁着周末有时间,哪怕下着雨,父女俩还是一起过来了。而小女孩很乖,我和他爸爸说话的时候,她就站在旁边,继续认真打量墙上英雄的照片。过了一会儿,小女孩拉起我的衣袖,抬起头,认真对我说,哥哥,谢谢你的讲解,这些英雄都好伟大,他们的故事我记住了,以后,我也想和你一样,做一个优秀的讲解员,我要把英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罗洋当时内心有一些触动,他很开心自己把这样一颗爱国的种子种在了小女孩心上。而那个时候,罗洋也刚刚成为烈士公园的讲解员不久,他觉得小女孩的肯定,让他对讲解这份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后续,罗洋和其它老讲解员认真学习,他们仔细研究红色英烈的故事,尽可能地去翻阅史料照片,把英雄的故事了解得更深入,更细致。而工作过程中,罗洋偶尔也会陷入自我怀疑,他在想:如此深入地还原英雄的生平故事,然后在日常讲解中,又没办法把英雄如此完整的故事细节全部讲给参观市民听,那么,这样深入细致的钻研,还有意义吗?
这些问题,没有人给罗洋答案。但是后续罗洋在工作实践中,自己找到了答案。
罗洋展示了他在讲解中拍摄的参观市民的照片,市民朋友在听完罗洋细致的讲解后,都陷入了沉思,他们认真看着英雄照片,眼角有明显泪水。这个时候,罗洋忽然明白,如果没有自己细致的钻研和创新的讲解,或许就无法带给观众这么多的新鲜和感动了。
罗洋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他成为了“小小讲解员”训练营活动的讲师,为穿着志愿者马甲的孩子们讲课,分享讲解的技巧。有一天训练营下课,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兴高采烈地冲了过来,她说:“哥哥,哥哥,你还记得我吗?”
罗洋一眼就认出,这是去年国庆节那个下雨周末聆听自己讲解的小女孩,她真的说到做到,成为了烈士公园小小讲解员中的一员。
小女孩说自己会认真在训练营学习,希望结束训练营学习以后,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讲解员,也能够有能力为其他人带来优美、细致的讲解,从而让烈士纪念塔里英雄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
罗洋的这段演讲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把自己一年来在烈士公园的工作,浓缩成了一个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这个小女孩。这个有关传承与信仰的故事,十分完整,听来也让人热泪盈眶。
我很喜欢这种“随风潜入夜”式的表达,他不完全是演讲者一个人的情绪释放,而是一个演讲者带着对工作的热爱,用旁观者的视角去记录身边的感动。
认真听完罗洋的演讲,你对烈士公园讲解员这个职业有了了解,能够顺着罗洋的讲述去经历他的内心挣扎与犹豫,也能在他的发现和分享中,完成一次感同身受,再自行明白一些道理。
个人表达应融入时代洪流。
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刘昕带来《21岁请回答》,这是更倾向于个人故事讲述的演讲。刘昕翻阅了大量党史资料,精心挑选了三个红色故事,分别是毛泽东、雷锋、郭亮在21岁那年做出的选择。
刘昕是毛泽东同志的校友,今年23岁,大学毕业后,已经拿到了各种奖学金和各种荣誉的她,其实完全有机会去工资待遇更好的行业工作,但是在一师接受多年红色教育的这位公费师范生,最后却选择将青春挥洒在长沙农村,她想身体力行地帮助农村的孩子得到教育的滋养。
21岁的毛泽东没有选择随波逐流,而是选择了救亡图存;
21岁的雷锋选择将自己奉献给“无限的为人民服务”的事业;
21岁的郭亮慷慨赴死,面对严刑拷打,他绝不背叛自己的信仰。
同样的,21岁毕业的刘昕没有走上世俗定义的成功之路,而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去农村,去孩子中间,完成自己的教师梦想。
刘昕将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看起来,她说的是自己的个人故事,分享的是自己的个人选择,但是了解过教育行业发展的人会知道,刘昕的选择绝不是孤例。
当今社会,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大学毕业后扎根农村,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
刘昕是乡村教师群体中的一员,他们正在乡村用心陪伴农村孩子,他们结合自己的新鲜表达和对乡村教育的热情,创新着乡村教育方法,尽己所能地让乡村的孩子感受到和城市孩子一样的关怀和照料。
一个社会不是一天就变好的,一个地区也不是一天就能发展健全的。就像毛泽东同志不是依靠一人之力救亡图存,而是依靠团结大多数人去救国。同样的,有很多像刘昕这样的年轻人,有很多像湖南第一师范这样的学校,有很多愿意扎根农村的湖南教育人,我们才对教育充满希望和期待。
形式创新和真诚表达应“两翼齐飞”。
11位选手都很有创新意识,选手游屹林采用脱口秀的方式来进行宣讲,他结合社会热点和网络热词,用尽可能通俗的方式来表达,得到了现场年轻观众的热烈呼应;
成璐、黄垚、肖怡欣将“三句半”创新,再巧妙融入说唱,让一场普法宣讲变得妙趣横生。我看到现场很多喜欢音乐的观众随着这三位宣讲员的说唱,开始抖动身体、频频点头,很明显是引发了强烈的共鸣。而三位宣讲员用如此活泼的方式来普法,也是一种有勇气、效果佳的创新;
宣讲员周惠带来《听 城墙的声音》,她很用心地找到了几段历史声音,还准备了大量天心阁的历史照片,用声和画交融的创新方式,带领我们读懂了天心阁的前世今生。
而上述三种方法的集大成者,是本场比赛斩获第一名的周文娟,她带来《大山里的小诗人》。
周文娟已经不是第一次宣讲这个故事了,今年以来,她带着这个故事去了很多地方,接受了很多反馈,她反复打磨这个故事,终于在17日上午的全市微宣讲比赛现场大放光彩,以优异表现斩获第一名。
《大山里的小诗人》讲的是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粟裕希望小学语文老师李柏霖开创田野诗班的故事。
2017年,李柏霖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她下定决心回山区为乡村教育贡献力量。她回到了湖南怀化会同老家,成了粟裕希望小学的语文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李柏霖发现乡村孩子的心理问题突出,学习动力不足,而且对未来没有清晰的规划,大多时候,显得很迷茫。为了改变这个状况,她改变了常规的教学方法,把语文课放到山林里、果园内、小河边、稻田中,她鼓励孩子们去观察身边的风景,尽情领略乡村的美好。
李柏霖老师的这个改变,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李柏霖老师的语文课,一下成为了山村孩子最喜欢的课。
随后,李柏霖又鼓励孩子们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写成诗歌,于是就有了“棉花吐出了丰收”,有了龙梦瑶同学写的“眼泪真的好奇怪,疼的时候能忍住,累的时候能忍住,只要爸爸妈妈外出打工,坐在车上向我挥手的时候,眼泪忍不住”。
孩子们不仅懂得用诗歌释放情绪、表达内心,也通过诗歌,建立了和大山外世界的关联,知道了自己未来想要的生活的样子。
宣讲员周文娟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周文娟整个宣讲没有讲一个生硬的道理,但是在她讲述的过程中,观众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哪怕是已经提前了解过田野诗班的故事,在聆听这段微宣讲的时候,还是会忍不住落泪。
周文娟用短短的6分钟时间,巧妙而真诚地把田野诗班的故事讲得动人且完整,她不说任何生硬的道理,但是让认真听完这段微宣讲的所有人,都能够得到触动、收获启迪,并且很主动地去想一想:
我们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作为父亲母亲,我们又能为孩子们做一些什么?
这不就是我们渴求的最动人的宣讲吗?
十一位选手的演讲我都认真听了,这些进入决赛的选手实力都是很不错的,他们的稿子也是反复打磨的,但是那些最终排名比较靠后的选手,还是呈现出了相似的问题,这是我们后续开展微宣讲的时候应该全力避免的。
那就是这些选手在自己的演讲稿中,有比较生硬的升华。
我记得之前人们吐槽老式小品表演的时候,最反感的就是有些老一辈演员喜欢在结尾处强行煽情和升华。这已经被新时代的网友所反感,而在微宣讲的比赛现场,我们多少还是看到了一些这样强行升华的影子。
我认为,如果想去在微宣讲结尾升华,那就要提前铺垫,不要到了最后一分钟甚至最后三十秒再突然升华,这会让观众莫名其妙,也让自己的宣讲有明显的断裂感。
更好的处理方法,还是认认真真地讲好一个故事。
微宣讲的时间很短,一般控制在5到7分钟,在这么短的时间,既要摆事实、讲故事,还要讲道理和升华,实在有点苛刻了。
与其面面俱到,不如忠实于故事讲述和情感表达。只需要在演讲的最后,留个引人思考的问题或者留个开放式结局,就可以很自然地让观众自己去思考、去联想。我觉得,这是比演讲结尾强行升华更高明的做法。
就像我自己看了一本有趣的历史书后,我会觉得不过瘾,会有冲动去看更多的关于这段历史的其他书籍,那么这就证明我看到了一本好书。同样的,如果一段微宣讲所呈现的故事、道理,推动我在活动后阅读更多的书籍,进一步深入去了解这个故事和道理,那么,这样的微宣讲就是成功的。
我认为,微宣讲不是要把一个完完整整的道理强行塞给观众,而是要让观众得到启发,收获看问题的新角度。只要一段微宣讲能够让人的情绪被合理调动,让人顺着那份内心的感动去探索、去发现、去思考,那么微宣讲的目的就达到了,选手就算是完成了一次出类拔萃的演讲。
在快节奏的时代,微宣讲还是有其独特的传播魅力,期待更多人有机会登上演讲舞台,让我们听到更动人的故事,也让我们领略更多平凡人的不凡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