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一期《喜人奇妙夜》看完《再见老师》,我彻底被孔令美的演技折服了。
孔令美是今年《喜人奇妙夜》的新面孔,不以颜值取胜,喜剧经验也比较少,所倚仗的,是话剧圈的口碑和演艺科班出身,但从她带来的第一个节目《年终大奖》开始,她就让人过目不忘。
而且,她在《喜人奇妙夜》参与的每一个节目,都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如果遇到比较一般的剧本,孔令美可以依托自己的演技,强行拔高作品的感染力;
而如果遇到出色的剧本,孔令美能依靠灵魂演绎,让作品成为不可多得的喜剧经典。
夏天接近尾声,《喜人奇妙夜》也即将迎来总决赛,回看孔令美在这个舞台上贡献的一系列作品,会记住孔令美扮演的霸气老板、卑微员工,也能想起她所扮演的酒店领班,以及她刚刚成功演绎的语文特级老师。
在一个只看颜值和流量的年代,坚持在演艺圈深耕的孔令美,让人们看到演技派的价值和意义。
一
《再见老师》讲的是即将退休的语文老师孔令美在教师节发生的故事。
在教育越来越卷的当代,教师节已经成为了一个被妖魔化的节日,如何在教师节这天给老师送出有心的礼物,这不仅仅是学生思考的问题,也是许许多多学生家长思考的问题。
以前,学生单纯地以为自己只要认真学习,校园里对老师彬彬有礼,尽可能多听老师的话,就是一个好学生。
但是到了当代,不给老师送点礼物,不在教师节给老师有所“表示”,总给人一些不确定感,心里会惴惴不安。
不是所有学生都会去讨好老师,不是所有学生家长都会去巴结老师,但是你不能否认,送礼正成为流行,教师节这天不热闹一点,学生和学生家长都会觉得少了一些什么。
《再见老师》里,其他老师的桌上都是学生送来的花束,唯独语文老师孔令美的办公桌上空空如也。
教师节这天,孔老师把学生郭甲醛叫来办公室,本想和郭甲醛说说心里话,没想到郭甲醛在办公室看到别人老师桌上都有花束,只有自己老师办公桌上什么都没有,这个调皮学生竟有些不忍心,还为自己的语文老师叫起屈来。
而故事就从学生心态的微妙转换展开来。
二
“三番四抖,现在你到第几抖了?把包袱都给我交出来!”
这是喜剧舞台经典《笑吧 皮奥莱维奇》里的经典台词,虽然这句台词出自德国纳粹军官,但是不难看出,这位熟悉喜剧技巧的大反派,用最凶狠的口气,最精炼的台词,概括了喜剧舞台上素描喜剧的精髓。
《再见老师》就是这样一个经典的围绕游戏点“三番四抖”的素描喜剧。
这三番,就是三位陆续登场的师哥师姐,分别是于莎莎、何欢、闫佩伦。
郭甲醛说孔老师“一个送花的学生都没有”,再看看孔老师故作坚强的样子,真的莫名地为孔老师感觉到可怜。而送花这件事,要么没有,要么就是接二连三,根本停不下来。
有趣的是,教师节这天,三位姗姗来迟送出花束的学生,还都不是在校学生,而是孔令美老师之前教过的学生。
这三位学生代表了目前职场上最典型的三个类别。既写实,又笑料百出,是这个喜剧作品鲜艳的亮色。
首先登场的是于莎莎。
于莎莎是孔令美老师最得意的门生,于莎莎在学校时成绩优秀,尤其喜欢语文科目。
孔老师也很喜欢于莎莎,让于莎莎担任了三年的语文课代表。现在孔老师年纪大了,她没有办法将在校园时还矮矮胖胖、不喜欢打扮的“土气女孩”和现在这个衣着时髦、严于身材管理、但是眼里没光的职场于莎莎联系在一起。
而当于莎莎在校园里担任课代表的照片出现的时候,我们不禁大笑,还真不是孔老师眼拙,这于莎莎同学变化实在太大了,孔老师认不出,我们这些观众也没有办法把两个不同时期的于莎莎联系在一起。
完全是两个人嘛。
在这部作品里,于莎莎是典型的智商高、情商低的学生,甚至可以说,于莎莎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
于莎莎在学校里成绩优异,但进入职场后,她发现自己被公司老板看不起,被客户否定,甚至连单位同事都觉得于莎莎不适合职场。
尤其荒谬的是,同事们不喜欢于莎莎,是因为于莎莎工作太认真、太负责了,而不会摸鱼的于莎莎,让同事们压力空前。
公司老板总是拿于莎莎来举例,让全单位同事向于莎莎学习加班加点、毫无怨言的工作态度,同事们背后都责怪于莎莎:“就你最能”。
在学校,于莎莎是自信的语文课代表,她厉害到可以一节课做三套语文试卷,但是到了职场,她发现自己所学的东西没有任何用处,她收到的,是一个又一个否定。
与其说于莎莎是在教师节这天来给语文老师送花,不如说于莎莎是想在教师节这天在学校里过一天舒服的生活。她兴奋地写语文卷子,说终于回到了自己的舒适圈。
这波讽刺拉满了,但是又有多少观众看到于莎莎的表现后,有被狠狠带入。我们应该都会和于莎莎的角色共鸣吧,读书的时候,我们都以为离开学校赚大钱是最幸福的事情,进入职场后才发现,那个着急、无时无刻不在期待进入职场的自己,是多么荒唐。
我们离开学校,才是真正地和幸福和无忧无虑的生活,渐行渐远。
三番四抖,何欢所担任的就是“第二番”。
说老实话,何欢这个角色不讨喜,他在校园里不是成绩好的学生,他不会成语又强行在口头表达里塞错误成语的行为,也侧面证明他在学习考试方面能力有限。
但偏偏是这种刻板印象里的“差生”,在步入职场以后顺风顺水。
他通过出租漫画赚到人生第一桶金后,又赶上了房屋交易市场行情最好的时代,迅速成为了大老板,还荣获十大杰出人物的称号。
这样的反转其实也是对应试教育的一种辛辣讽刺,与此同时,也让我们陷入了思考:我们要不要追求世俗意义的成功?学校到底要培养怎样的职场人?
何欢虽然功成名就,但是在教师节这天他也选择回到学校,想着用送花这种方式,致敬语文老师,同时也追忆自己那段痛并快乐的学生时代。
何欢在职场感受到了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他虽然在物质层面得到极大的满足,但是他再也不听到真话了,他的生活里只有虚假的套近乎和无底线的吹捧,所以,他也想在教师节这天回到校园,听听教诲和否定,找回曾经被体罚的感觉。
最后一番是闫佩伦带来。
闫佩伦这一番在演绎层面方面简单许多,就是围绕“进入职场后睡不好,回到学校听到老师教诲,我能秒睡”这个游戏点,反复抖包袱。
别看这几位学生里闫佩伦的层次最简单,但闫佩伦逼真的演技给这个环节加了大分,我就是在闫佩伦这个环节笑到飙泪的。
进入职场我们究竟得到了什么?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但只要在职场工作超过10年,大家对于职场的印象会慢慢趋同:
失眠,掉发,焦躁,肥胖。
在《再见老师》中,我们看到孔令美只要说话,哪怕只是说几个语气词,闫佩伦就可以条件反射一般翻白眼,然后就是垂着脑袋“钓鱼”,最后直接沉沉睡去。
这一套表情动作真的太有代入感了,我仿佛回到了初三和高三的夏天,哪怕决定命运的考试即将到来,在没有空调的闷热教室里,听着老师没有声调变化的授课内容,听着头顶重复的单调的风扇声,我无论怎么压抑,都没有办法逃避课堂上昏迷的命运。
而课上睡着以后不打呼噜,已经是我对老师最后的尊重了。
三
《再见老师》是一部很神奇的喜剧作品,当我完全沉浸到这个作品之中后,我发现,老师和学生,师兄师妹和师姐师弟,其实是互相影响、双向救赎的。
表面上看,孔令美老师是那种诲人不倦的好老师,她认为自己最大的价值就是教出优秀的学生,学生记不记得老师没有关系。而当以前教过的学生一位接着一位回到她身边并送出花束后,孔令美老师首先想到的,就是向郭甲醛同学炫耀:
“一束花了”;
“谁说没学生记得我,两束花了”;
“三束花了”。
某种意义上来说,于莎莎、何欢、闫佩伦都是迷路的孩子,他们在社会上惨遭毒打以后,能够想到的避风港都是曾经就读的学校,而他们印象深刻的、教师节一定要见的老师,都是语文老师孔令美。
三位学生在教师节这天都没有说出对老师的节日祝福,他们都是带着目的、带着渴求来见孔令美老师的。
于莎莎需要老师的卷子,何欢需要老师的体罚和批评,闫佩伦需要老师的唠叨。
你甚至可以说这三个学生有点过于自私了,他们不是真心思念老师,不是真心在教师节这天祝福老师,他们只不过是想借着看老师,来学校躲避自己生活的苦。
但是到了《再见老师》的最后,看完了这荒唐的师生重逢以后,我们忽然泪流满面。
于莎莎、何欢、闫佩伦他们的确是为了自己的私人目的来看老师,但是迷惘困顿时第一时间来看老师,何尝不是对老师的一种信任。
于孔令美老师而言,哪怕教师节没有听到学生的祝福,但是看到熟悉的学生回到身边,心里多少会有一点感动和安慰吧。
于莎莎、何欢、闫佩伦在孔令美老师这里成功避风,当孔令美老师说出“下课,再见”,这些职场老鸟又开开心心、能量满满地跑去操场做广播体操了,只留给老师几个坚定的背影。
我在那一刻突然明白,老师和父母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
只有在学生困顿时,老师或许才能再次看到可爱的学生;
只有在儿女小有所成时,父母或许才能接到儿女打来的充满喜悦的电话。
故作坚强的大人们,曾经也是家里的宝宝,是学校里被老师关心的人啊,他们只有回到学校、回到家里,才有可能毫无压力地做一天小孩。
但只有这一天时间。一天后,孩子们重新上路,重新去奋斗,老师也好,父母也好,只能目送孩子渐行渐远。
由此看来,“再见老师”是一语双关,既是时隔多年再一次见到老师,也可以是:
谢谢老师,我们充好电了,要重新出发了,再见了,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