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教人取舍,爱让生命热烈——读刘义彬《时间的声音》

体娱   2024-10-08 20:26   湖南  

九月是收获季节,秋风送爽之时,我身边好几位爱好文学的朋友都拿出了新作品。而刘义彬老师出版的全新散文集《时间的声音》,最先被放入我的书柜。

这本散文集包含40部作品,讲了刘义彬老师从童年、学生时代到职场奋斗的数十年故事。我用8天时间,细细品读完了这本书。

读完之后,我很想把它推荐给更多书友。


我之前和刘义彬老师共事过几个月时间,后续经过一段不成功的职场转型,再兜兜转转,回归记者本行,我又去刘义彬老师的一位好朋友的单位工作了几年时间。可以说,我和刘老师有过一段不算太浅的缘分。

但我得承认,下定决心购买《时间的声音》,不单单是因为这段缘分,还因为这本书出版时的推荐语让我满心欢喜。

推荐语是这么写的:“刘义彬的散文题材涉及面广,包括对亲情和儿时老家黄婆塘故土的依恋,对年轻时工作过的凤凰古城的惦念,对泪水浸泡过的青春与爱情的回望,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以及对生命旅途中所经历的风物民情与自然生态的记录与生动描绘等。”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这是我看完《时间的声音》推荐语后想到的第一句话。


我忽然很好奇,这样一位话不多的媒体前辈到底会用怎样的笔触来书写自己的人生故事。

当《时间的声音》寄到我的单位,我果断搁置了正在阅读的小说,开始认真研读《时间的声音》。

于书中邂逅许久不见的新闻笔法。

2021年告别新闻行业后,我很少再读正儿八经的新闻报道,但是在看《时间的声音》的时候,我再次体会到了新闻笔法的魅力。

《时间的声音》没有满足于田野调查式的记叙方式,作者还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很多时候,他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来讲故事。他尽可能地以旁观者的身份,去客观讲述自己亲历的人和事。这既满足了我们对作者生平故事的好奇心,又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作者无比贴近真实的细腻表达。

《时间的声音》是一部散文集,而说到散文,我最先想到的是朱自清的《背影》。


我记得读书的时候,语文老师就试图通过这篇经典作品,让我们找找散文的感觉。

“形散而神聚”是小学语文老师众多教诲中让我记忆深刻的一句话,而这句话,恰恰是人们对散文这种文体的精炼概括。

等到我大学开始经常出入图书馆、工作后慢慢习惯网购书籍以后,我发现自己和散文的距离越来越遥远。

至少在读书、购书选择上,我更喜欢的是长篇小说,还有各种类型的社科书籍。

再次接触散文,是因为认识了热爱跑步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他的一系列散文我都很喜欢。

阅读他的散文,我能够身临其境,跟随他去很多自己未曾去过的城市。可即便如此,散文并不是我的主流阅读门类,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喜欢在网上写点东西的自己,其实写的最多的,就是评论和散文,我这才有了好好阅读散文的想法。

《时间的声音》让我见识了散文这种文体的魅力。


虽然我再未遇见过媲美《背影》的优秀散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停止阅读散文。《时间的声音》用朴实的新闻笔法来表达,前面的部分,作者将笔触聚焦在乡愁,展现了自己和父亲、母亲、哥哥、弟弟的日常生活。通过描绘大量生活细节,作者分享了自己在人生不同年龄阶段对亲情的依恋和理解,读来颇有代入感。

我其实很喜欢乡愁题材的作品,以前读过阎连科老师写的《我与父辈》,就特别喜欢这种为乡村亲戚作传的笔法。

而此番阅读《时间的声音》,我体会作者对自己家人的爱意表达,感受作者在家乡各种栽树、钓鱼的小趣味,我发现,乡愁真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它总是在人们孤单的时候突然热烈。尤其是在人们失去亲人、被迫远离故乡、有了一定人生阅历后,才更能懂得故乡的可贵。

刘老师几乎是通过线性叙事的手法,把自己各个人生阶段对于亲情的理解,对于亲人的陪伴,对于家乡的依恋娓娓道来,他说的虽然是生活中的平常小事,但是细细品读他的文字,可以发现在刘老师的沉静面容下,其实藏着汹涌的感情,每个篇章段落,都给人强烈的共鸣。

于纷繁万物间感怀忠诚叙事。

《时间的声音》在我看来是一本极为真诚的书籍,作者没有美化自己,更没有美化自己所经历的人和事情,一直坚持用非常客观的笔法来进行写作。

这部散文集里,我能通过作者所展示的细节,近距离去体会他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体会和感悟。比如他少年时期盼离开农村去更大城市闯荡的雄心壮志,比如他为了看更大世界毅然奔赴湘西山村开创第一份事业的自信,又比如他为了陪伴家人好不容易调回离家更近的湘潭工作,再比如他为了文学梦想选择辞去行政职务、在自己热爱的文学领域再一次重新出发。这些不同时期的选择,都给人很好的启示作用。


我和刘老师的共事开始于2014年2月,共事的缘分结束于2014年11月。9个月时间不算短,但是在那九个月的相处过程中,我发现我对刘老师的了解,远不及这本《时间的声音》来得厚重、绵长、具体与深刻。

我总感觉《时间的声音》是刘老师对自己的深刻剖析,他认真回忆和记录,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工作场合话不多的男人的背后,其实还有着极为细腻的一面。

在单位和公开场合,他展现的,是自己作为职场资深人士的内敛和成熟,而到了自己的文学世界中,他言无不尽,把自己心中所想徐徐道来。

也是在认真看《时间的声音》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阅人如阅书”的深刻含义。

于字里行间品味个性表达。

我和刘老师共事的时候,尚在27岁芳华,如今我已经是地地道道的中年人,通过阅读《时间的声音》,我既为刘老师妙趣横生的个性表达所吸引,又为他的细腻笔触而啧啧称奇。

刘老师走过了漫长岁月,在得到和失去中看清了一些人和事情,也开始不再纠结于过往。而我有了更多的人生阅历后,读《时间的声音》时的感受,也一定和自己青年时期捧读这本书大不一样。

因为已至中年,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更多的共鸣。

我也可以试着像刘老师那样去回望过去、珍惜当下和展望未来了。


我想到年轻时、初入职场的自己,总不会想太多的过往,更不知道,把握住每一刻的当下,才能脚踏实地奔向美好未来。

年轻时候的我,只知道拼命付出,做了决定就努力去做事,从来不会过多总结经验教训,也不会过分在意他人感受。

而到了中年时分,我有了更多的身份,我成为了丈夫,我成为了父亲,我更加清楚地看见了家中长辈的老去,亲历了越来越多的死亡和离别。

这些阅历并不是总是美好,这些阅历并不总是意味着承载和责任,但因为它们的真实存在,我有了更多元的看世界的角度。

刘老师在《时间的声音》里多次说到了自己归故乡、回单位的场景,这些都是生活里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找到“离家近、事情少、收入高”的工作。


有了一定人生阅历后,我发现自己可以通过文字,更自如地和刘老师的内心世界发生连接,也更能读懂他一次次奔向家乡的热烈,一份份在家乡停留时所获得的内心安宁,以及一次次离家乡、回单位的纠结心情。

在父亲去世后,刘老师开始和兄弟、母亲建立更多连接,花更多的时间来陪伴他们,既听他们的倾诉,又主动地向他们介绍自己的近况。

而我也在中年时分开始更多地靠近父辈、理解父辈。

在我看来,父辈和刘老师在某种程度上有相似,他们一个不善表达,一个不愿意以口头的方式表达,更愿意通过文字低调地展示自己。他们都是我们身边存在感不那么强、却用力生长的人。

我很喜欢刘老师在《时间的声音》里关于爱情的表达,这里面既有他的错过,也有他的拥有和心之所向。尤其是在读到他开摩托车载着女友出门遇到意外事故的那段描写时,我心里一咯噔,好担心他的女友伤势过重,进而造成很不好的后果。


我在读到那一段时,情不自禁地加快了阅读速度。

得知刘老师的女友转危为安,两个人经过这次考验后迅速结婚,我会心一笑,为他们修成正果由衷开心。

这就像我几年前被岳父看《父母爱情》这部电视剧的感觉一样。

看到身边人看到父辈舔尝到他们那个年代独有的爱情滋味,我会幸福着他们的幸福,也会在旁观他们爱情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学习老一辈的爱情表达,像他们那样懂得包容并且珍惜彼此。

《时间的声音》是我读得最慢的一部散文集,阅读的过程中,我能感觉到40篇文章各有千秋。虽然于我个人而言,这本集子里更打动的是湘西、长沙故乡的相关作品,但我相信在重读这部作品的时候,作者外出学习考察,作者在湘潭走访,作者醉心收藏和养宠物的文字,也会带给我新的况味。


《时间的声音》是一本好书,它让我明白,每一个人的个性表达都是宝贵的,绝不是孤芳自赏的。文字创作者只要坚持认真生活,真诚表达,哪怕述说的不过是稀松平常的小事,哪怕分享的是别人无法复制、亲历的独家记忆,依然可以为读者带来心灵的滋养。

这40篇散文里,能引起我情感共鸣的作品有很多。这一本薄薄的册子,忠实记录和展示了刘老师的青春奋斗、壮年担当和中年取舍,没有夸张,没有迎合,更没有任何虚伪虚假,这清清爽爽的散文集,让我看到了平淡生命的多种形态、多种可能。

如陈年老酒香气四溢,

如家乡美味唤醒味蕾回忆,

如故乡风声雨声长辈叮嘱声重现来时路,

更如多年老友的重逢,让我们突如其来地又一次热烈。


奔跑的写字人
文学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