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太喜欢看综艺,尤其不喜欢刻意制造激烈冲突的综艺。但是,当一档饱受争议的综艺节目来到第四季的时候,我“入坑”了。
这档节目就是《再见爱人》。
第四季《再见爱人》邀请了三对面临婚姻危机的夫妻踏上18天的旅程,旅程结束后,由他们自己决定是继续在一起,还是就此结束婚姻。
黄圣依、杨子夫妻的婚姻状态实在是过于少见,杨子在节目中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是离奇,是不寻常,我不过多评价。
今天,想重点结合李行亮、麦麦这对夫妻的综艺表现,说说我所理解的婚姻生活。
一
最开始接触第四季《再见爱人》的时候,很多网友都不太能理解麦麦,尤其是一些自媒体断章取义、刻意放大麦麦那句“如果离婚,钱和孩子能都给我吗? ”以后,很多网友都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对麦麦的行为表示不理解,甚至不乏一些情绪化的激烈表达。
而网上刻意放大的句子远不止这些,“李行亮参加节目是为了维护婚姻,麦麦好像从决定参加节目录制那天开始,就是奔着结束婚姻去的”,这样的网友评论也不少,其实这种话听听就好。
不会有人知道其他人内心真实的想法,这种带着主观臆想所发表的评论,本身就不公平,也不客观真实。反而很容易让观众在缺失冷静的情况下,把李行亮和他的妻子麦麦,放在完全相反的方向上。
其实,麦麦、李行亮这对夫妻在节目里有一个非常打动我的点。
综艺《再见爱人》里,有一个情节是麦麦过生日,李行亮给她准备了生日惊喜,但后来麦麦告诉李行亮,她并没有那么喜欢那个礼物。李行亮很受伤。
这种经历,任何一个已经步入婚姻的男人,其实都不会陌生。刚开始经历这些的时候,男人大概率会深深地和李行亮共情,但是后来我们明白,送出礼物却得不到肯定的李行亮,其实真的需要检讨自己。
我身边有很多为各种礼物犯愁的已婚男人,他们总是感叹,每年需要给老婆送礼物的节日实在太多了。西方情人节、七夕情人节、生日、圣诞节自不必说,领结婚证纪念日、婚礼纪念日等等,也是非常考验已婚男人的节日。
以至于每到重要节日或者重要节点,已婚的小伙伴都会凑到一起互相提醒,大家都笑着说:“送什么另说,第一步先把礼物买了。买了礼物至少可以拿到及格分了。”
这其实是一种相当偷懒的心理。
平心而论,每一年给老婆送礼物的日子确实不止一个,而是好几个,但是一个女人愿意与你共度一生,你难道就不愿意每年为她的礼物,多花一点儿心思吗?
就算一年有12个送礼物的日子吧,每个礼物送出之前,你否有30天时间来思考,这难道还不够吗?
所以啊,送礼物这件事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固定套路,却是已婚男人的必答题。
有些男人总是没有办法送出妻子称心如意的礼物,所以现实生活中,一些妻子为了避免老公乱花钱,都会在重要节日、纪念日来临前,直接告诉老公应该买什么礼物。
这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好在这样安排纪念日礼物的女人其实并不多,更多的妻子还是愿意把送礼物这个“难题”交给老公,她们想亲自看看老公又会带来什么奇思妙想,又会送来怎样古灵精怪的礼物。
如果一个男人每天都和自己的老婆充分、深入地沟通,就一定能够从老婆的字里行间捕捉到她的情绪,知道她真正在意的是什么,内心深处向往的又到底的什么。如果知晓了这些,再愚蠢、再迟钝的男人,都可以给老婆送出称心如意的礼物。
李行亮在节目中送出的礼物没有让妻子满意,其实还是因为李行亮没有真正走进妻子的内心,不知道她所真正想要,也不足够了解妻子,自然不可能送出合适的礼物。
最后,李行亮的送礼物举动,感动了自己,感动了没有进入婚姻的网友,却唯独感动不了那个他真正想要感动的女人。
二
那说到送礼物,很多已婚男人就有话说了,他们纷纷表示,很期待自己的老婆有一天可以突然“醒悟”,也能像那些直接说出内心期待的礼物的妻子一样,直接了当地说“缺什么、要什么”。这样一来,男人们就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执行者。
一次购买,夫妻尽欢。
可试想一下,如果都是这样直截了当的夫妻相处模式,都是这样的无趣的送礼物流程,夫妻之间岂不是少了很多制造浪漫的机会?
人的一生很短暂,但是一对爱侣从恋爱状态到步入婚姻,肯定会经历阵痛期和不适期。步入婚姻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考验、复杂家庭关系带来的冲突以及共同养育孩子所带来的心酸,都会消磨夫妻之间的感情。
在这种情况下,用心地送礼,能够给夫妻的相处带来一些惊喜和心意,同时为润滑夫妻关系带来一些新的可能性,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了,夫妻之间的生活绝不止这种送礼物所带来的浪漫惊喜,更重要的还是多沟通、多分担,丈夫要避免妻子一直陷落在情绪的泥沼之中。
作为丈夫,要看到妻子在家庭关系里各种付出和奉献,不要总以为妻子做的每件事情都是理所应当。
作为丈夫,要更勤于也更善于口头表达,多去帮助妻子分担家庭的琐碎。
要知道,没有什么“男主外、女主内”,家庭的责任,需要丈夫和妻子共同分担。
丈夫还要学会制造机会,让妻子每周、每月、每年都有抽离出家庭去看世界的机会,让妻子和她自己的朋友去旅行,去看更多地方,去呼吸自由的新鲜空气。
在妻子享受世界的时候,丈夫要在家里承担起照顾孩子等家庭责任。这也是丈夫身体力行地去感受妻子日常辛苦的重要出口。
只有多多经历这些,丈夫才知道妻子日常生活中经历了多么大的辛苦,承担着多么繁重的家庭责任。
唯有懂得,才会更加珍惜。
三
最后想说说原生家庭和童年创伤。
今年的《再见爱人》,依然设置了观察团,观察团的艺人们在讨论节目里的夫妻关系的时候,都不可避免地提到了“原生家庭和童年创伤”。
其实,每个人在进行自我认知的时候,都会思考:
原生家庭带给我什么?
哪些童年创伤直到我中年时分,依然还在给我带来影响?
这种思考和扪心自问,在我们完成身份转变的时候尤其来得剧烈。
比如从单身人士变成一位丈夫,又从一位丈夫变成一位爸爸等等。
我已年近不惑之年,身边依然还有很多同龄的朋友,一遇到家庭危机,就喜欢和我谈“原生家庭和童年创伤”。
我觉得这些都是很个性化的话题,每个人的原生家庭、所经历的童年创伤都不可能一模一样,所以每次谈到这个话题,我和朋友们有一种“无从谈起”的无力感。
但今年脱口秀演员于祥宇在这个话题上做了大胆探索,他的一些观点引起了我的共鸣和思考。
于祥宇说,大家张口闭口都是原生家庭创伤,好像把一件事情放到放大镜甚至显微镜中解构,可即使你认知到达了某个程度,你的生活还是那个样子,你要面对的人际和婚姻关系依旧如常,这种割裂感其实会对自己的认知产生一种适得其反的效果。
简单来说,就是有些问题不需要想得特别清楚,也不需要过分纠结于过去,毕竟“明白了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我们都不想经历童年创伤,但是客观来说这些创伤不可避免。我们成为父母后,也会尽可能地避免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负面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童年创伤和原生家庭,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一部分的现在的我们自己。
相比较纠结于过去,我更愿意发力现在,着眼于和家人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每次和家人说到“童年创伤和原生家庭”,家人们说的最多的就是我的一些不好的思维定式,以及一些处理问题的不好的习惯,比如习惯性沉默,习惯性唯唯诺诺,习惯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习惯性退让和妥协,习惯性随波逐流。
这些品格且不说是不是童年创伤、原生家庭所带来的,但至少客观来看,这些都是急需改进的性格特点和处事方式。
婚姻中最可怕的不是丈夫或者妻子有缺点,可怕的是有一方始终看不清自己的缺点,执迷不悟,且一次又一次犯同样的错。
《再见爱人》不是纪录片,作为综艺节目,它只是展现了婚姻的一个很小的横断面,撇开里面的激烈情绪,我们从中还是可以找到观看的价值。
我相信,《再见爱人》,不是那肤浅的“和曾经的爱人说再见”,而是通过短暂的后退,让自己“再一次看清楚深爱的人,学会珍惜”,又或者“干干脆脆地告别,再一次找回那个曾经敢爱他人、更懂得爱自己的翩翩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