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欢喜喜过大年,警惕“春节病” 丨吃好喝好,严防“消化”病(下)

健康   2025-01-23 19:01   北京  





在春节期间,由于日常生活规律被打乱,加之饮食无节制(比如暴饮暴食、过量饮酒)以及熬夜等不良习惯,一些人会患上所谓的“春节病”。


尽管春节是一个喜庆的节日,但预防这种“春节病”非常重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专家提醒大家,在欢庆春节的同时,也应该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并注意交通安全以及防范由烟花爆竹造成的伤害等措施,以此来避免“春节病”的发生。






(下)
HAPPY NEW YEAR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主任医师 陈宁


更多精彩内容,可回顾消化系统(上)篇


07

便秘患者春节期间要关注哪些问题?


春节期间,往往吃得好,且大多是高热量饮食,加之饮食过度的加工,比较精细,且坐的多运动少,对于既往有便秘的人群来说,就会加重便秘,应在饮食、生活习惯、情绪调节等多方面加以关注。


饮食调整是便秘患者春节期间的重中之重。应尽量避免过多摄入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肠道负担。相反,应增加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以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症状。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样关键。应尽量保持定时排便的习惯,避免长时间憋便。同时,适当进行散步、瑜伽等轻度运动,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情况。


情绪调节也不容忽视。应尽量保持心情愉悦,避免因琐事引发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对肠道功能的影响。



专家提示,便秘持续加重或出现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08
“宿便”真的有毒吗?

便秘,让很多人焦虑,到点不便便,甚至影响到生活的人并不少见。其实,每日排便一至两次或每两至三日排便一次,且无排便困难、便质异常等情况,都是正常排便。


“宿便”有毒,这一说法在坊间流传甚广。从医学角度来看,“宿便”一词并非专业术语,其所谓“毒素”积累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人体肠道具有自然的蠕动和排泄机制,大便会适时排出,并不会在体内长期滞留形成所谓的“宿便”。因此,公众无需过分担忧“宿便”问题,更不应盲目相信市面上琳琅满目的排毒产品,不仅可能浪费金钱,更可能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保持规律的排便习惯,才是维护肠道健康的关键。




09
误区解读:喝酒暖胃?

许多人认为,在寒冷的冬天,饮酒能让身体迅速暖和起来,甚至觉得这对身体有好处。


而专家指出,虽然喝酒后人体会感到暖和,但这只是因为酒精刺激了皮肤表面的毛细血管,使得血流量增加而产生的一种短暂温暖感。这种温暖感并不能真正提高人体的核心体温,反而可能导致身体散热加快,更容易引发感冒等疾病。


此外,长期饮酒还会对胃黏膜造成刺激,容易引发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疾病。当然,喝酒伤肝、影响心血管健康也是有定论的。不仅如此,酒精还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因此,将饮酒视为冬天暖身的好方法,显然是一种误解。



在冬季,人们应该通过穿着保暖、适量运动等方式来保持身体温暖,而不是依赖饮酒这种不健康的方式。


10

误区解读:喝酒脸红的人反而更能喝?


喝酒脸红与喝酒脸白,究竟哪种情况更能喝?这一疑问在饮酒文化中屡见不鲜。专家指出,喝酒后的脸色变化并不能直接反映一个人的酒量大小。


喝酒脸红,往往与体内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不足有关,导致乙醛在体内堆积,引发血管扩张,从而脸红。而喝酒脸白,则可能是身体对酒精的应激反应较弱,或是体内血液循环不畅所致。这两种情况并不意味着个体具有更高的酒精耐受能力,均不能作为判断酒量的标准


专家强调,酒量大小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遗传、体质、饮酒习惯等。因此,不能仅凭喝酒后的脸色变化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能喝。正确理解酒精对身体的影响,才是健康饮酒的关键。酒适量,切勿盲目追求酒量,以免对身体造成损害


11

急诊案例解读:美味当前,严防烫伤


春节亲朋好友相聚,总会吃诸如火锅等食物。但是,很多人吃饭过于着急,吃到汤水比较丰富的食物时容易烫伤,造成严重的后果。


轻则烫伤的实例诸多。福州一位网友就分享了自己吃一碗很烫的福鼎肉片导致呕血,并查出食管全部水肿的经历。高温食物未经充分冷却便匆匆入口,极易造成口腔、食道乃至胃黏膜的烫伤,严重时还可能引发一系列消化道疾病。


重则休克也并非个例。常州蔡先生在吃了未冷却的汤面后,出现喉咙及食管剧烈灼痛,半个小时后“胸骨后”疼痛依然持续,随即发生剧烈呕血,并出现休克症状,胃镜检查发现,蔡先生的食管黏膜出现大面积糜烂、剥脱,创面充血严重。这就是高温食物未经充分冷却便匆匆入口,刺激机体产生异常免疫反应,进而诱发过敏性休克。同时,烫伤导致的体液大量渗出,还可能引发低血容量性休克,威胁生命安全。


专家强烈建议,在享受美食时,务必保持冷静,待食物冷却至适宜温度后再食用


文字整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宣传中心 钟艳宇

壹生健康
中国医学论坛报官方健康科普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