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欢喜喜过大年,警惕“春节病” 丨吃好喝好,严防“消化”病(上)

健康   2025-01-23 19:01   北京  





在春节期间,由于日常生活规律被打乱,加之饮食无节制(比如暴饮暴食、过量饮酒)以及熬夜等不良习惯,一些人会患上所谓的“春节病”。


尽管春节是一个喜庆的节日,但预防这种“春节病”非常重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专家提醒大家,在欢庆春节的同时,也应该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并注意交通安全以及防范由烟花爆竹造成的伤害等措施,以此来避免“春节病”的发生。






(上)
HAPPY NEW YEAR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主任医师 陈宁



01

春节期间需警惕哪些消化系统疾病?


春节,家家户户团圆喜庆的日子,也是消化系统疾病高发的时期,大家走亲访友、饮食不规律的同时,需要警惕胃肠道负担过重故而“罢工”,导致以下几类消化系统疾病高发。


消化不良:通常会出现餐后饱胀、上腹胀痛、反酸、恶心、打嗝等等各种各样的不适。可以通过调整饮食习惯,选择易消化、富含纤维的食品;适量运动,促进胃肠蠕动;必要时,可采用药物治疗(如抑酸剂、消化酶等),但需遵医嘱,避免滥用。


急性胃肠炎:常见症状有恶心、呕吐、痉挛性腹痛、排便次数增多及发热等。要充分休息,补充流失的水分与电解质;饮食采取清流食,逐步过渡到低脂、易消化食物;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止泻药或补液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常见症状有烧心、反酸、胸痛及吞咽困难等。治疗需从多方面入手,包括调整生活习惯(如避免睡前进食、抬高床头等);遵医嘱药物治疗(如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等);必要时可考虑手术干预。


消化性溃疡常见症状包括上腹痛、饥饿或餐后加重、嗳气、反酸等。治疗需系统规划:要消除病因(如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治疗(如质子泵抑制剂),以促进溃疡愈合;调整饮食习惯,避免刺激性食物,注重营养均衡。

注意:专家提醒,以上症状如果经处理持续不缓解或加剧,应及时就医,排查潜在病因。


性胰腺炎:大量饮酒、高脂饮食是引发该病的常见诱因,可出现剧烈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需要立即就医。治疗通常包括禁食、补液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必要时还需手术干预。及时准确的诊断与综合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除以上常见情况,还一大类因意外导致的“消化道异物”也不容忽视。具体表现取决于异物大小、形状及滞留位置。当出现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呕吐及呼吸道症状等,往往提示异物可能卡在食道某处。对于较小、边缘光滑的异物,且位置较浅时,患者可以尝试通过咳嗽的方式将其咳出。若异物位置较深,患者为意识清醒的成人或儿童,可尝试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若上述方法无效,或异物较大、尖锐,已引起严重症状,应立即就医。对于小而圆滑的异物,可尝试内镜下取出;对于尖锐、庞大或嵌顿的异物,则需考虑外科手术。处理过程中,确保呼吸道通畅至关重要,以防窒息风险。


专家提示,除了儿童,老年人在食用枣或其他含有坚硬果核的食物时,应特别注意细嚼慢咽,避免误吞果核。临床上经常见到老年人误服两头尖利的枣核,容易卡在食管、胃或小肠的狭窄处,其尖锐部分容易刺穿消化道壁,引发食管溃疡、胃穿孔、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吞一点馒头或者是喝一点醋就能解决问题。



02
采取哪些措施预防消化道疾病的发生?

春节期间应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以预防消化道系统疾病的发生。包括:


  • 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

  • 尽量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多摄入油腻、腌制食品;

  • 避免大量饮酒、吸烟等不良习惯;

  •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导致血管收缩,增加血管破裂的风险;

  • 对于有消化系统疾病病史的人群(如胆囊炎),应格外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并按时服药。




03
春节吃出内伤,爱吃的同学注意这个病

春节期间,人们的饮食习惯往往发生较大变化,高脂肪、高蛋白、高糖分的食物摄入增加,加之饮酒频繁,极易诱发疾病,需警惕急性胃肠炎与急性胰腺炎这两大消化道急症找上身。


急性胃肠炎,多由饮食不洁或暴饮暴食引发,症状主要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其腹痛部位多位于脐周或上腹部,呈阵发性绞痛或隐痛,腹泻则可能伴有黏液或脓血。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停止进食,并适量补充水分,必要时需就医进行抗感染治疗。


急性胰腺炎,则是一种更为严重的消化道疾病,其起病急骤,病情凶猛。患者往往会在饱餐或饮酒后突发剧烈腹痛,疼痛部位多位于左上腹,并向腰背部放射。此外,患者还可能伴有发热、黄疸、腹胀等症状。若疑似急性胰腺炎,应立即禁食禁水,并拨打急救电话,以免延误治疗时机。通常,急性胰腺炎的血、尿淀粉酶会显著升高。


表1 急性胃肠炎与急性胰腺炎的腹痛特点


表2 急性胃肠炎与急性胰腺炎的其他伴随症状


04
出现哪些情况,应警惕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急症,其症状多样,且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应高度警惕。


出现呕血症状,应立刻引起警觉。呕血通常表现为呕吐物中带有鲜红色或暗红色的血液,是消化道出血的直接证据,可能意味着上消化道(如胃、十二指肠)存在出血点。


黑便也是重要警示信号。当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经过肠道细菌的作用后,会使粪便呈现黑色或柏油样。一旦发现此类情况,患者应迅速就医,以明确出血原因。


突发头晕、乏力,甚至出现晕厥等失血性休克症状,应高度怀疑消化道出血的可能。表明患者可能因大量失血而导致血液循环不足,从而引发全身性反应。



专家提示,当出现呕血、黑便、腹痛、头晕、乏力等症状时,患者应高度警惕,及时就医。其中“高危人群”更要小心,包括长期患有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长期大量饮酒、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的人群,以及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定期进行消化道检查尤为重要。通过胃镜、肠镜等专业检查手段,可以及时发现消化道病变


05

胆囊炎和胆石症,春节期间应该注意什么?


胆囊炎与胆石症,这两种疾病虽在症状上有所相似,但其发病机理及成因却各具特点。


胆囊炎多为胆囊壁因细菌感染或化学性刺激引发的炎症,而胆石症则是因胆汁中胆固醇或胆红素等成分异常聚集,形成结石并嵌顿于胆囊或胆管内。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胆囊炎与胆石症并非完全等同的一类疾病,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相互关联,胆石症往往可诱发胆囊炎的发作


春节对于胆囊炎或胆石症患者而言,这一时期更需格外注意饮食与生活方式的调整。应尽量避免高脂、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肥肉等,以免刺激胆囊收缩,加重炎症或促使结石形成。同时,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也是预防疾病发作的关键。


此外,春节期间气温较低,人体新陈代谢减慢,胆囊炎或胆石症患者更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导致疾病复发。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也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疾病困扰。


06

为什么腹部疼痛很难说清位置?


腹部疼痛,这一常见症状,往往让患者难以准确描述其具体位置。这背后的原因,实则与人体复杂的腹部解剖结构以及疼痛传导机制密切相关。


腹部,作为人体内脏器官的主要聚集地,包含了胃、肠、肝、胆、胰等多个重要器官。这些器官不仅功能各异,且其解剖位置相互交错,紧密相连。当某一器官发生病变或受到刺激时,所产生的疼痛信号往往不仅局限于该器官本身,还可能向周边区域放射,导致疼痛感觉模糊,难以精确定位。


此外,疼痛的主观感受也因人而异。不同个体对疼痛刺激的敏感度和耐受度存在差异,加之疼痛传导过程中可能受到神经调节、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增加了腹部疼痛定位的复杂性。



再者,腹部疼痛的性质也多种多样,如钝痛、锐痛、绞痛等,进一步增加了患者准确描述疼痛位置的难度。


例如,急性胃炎的腹痛常常出现在上腹部,并伴有呕吐等症状;消化道溃疡常在餐后或空腹时出现上腹部或中上腹部的疼痛,疼痛呈周期性、节律性发作;急性肠炎会下腹部疼痛,并伴有腹泻、发热等症状;胆结石、胆囊炎通常位于右上腹部,呈阵发性或持续性钝痛、绞痛,可放射至右肩背部。


因此,临床上,需要借助专业的辅助检查系统,才能准确判断疼痛的来源,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专家提醒,出现腹部疼痛,切勿因疼痛位置难以确定而忽视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消化系统(下)篇


文字整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宣传中心 钟艳宇

壹生健康
中国医学论坛报官方健康科普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