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输液,输的一大袋“牛奶”是什么?

健康   2025-01-09 19:02   北京  

前段日子,护士们挤“三升袋”的视频在网络上火了。除了看到挤破袋子的解压感,视频中“祝你一辈子也用不上”的配文吊足了大家胃口。大家也有疑惑:是不是一旦医护决定要往我身体里输这么一大袋子“牛奶”的时候,我就真危重症了?

其实,在临床中,我们也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对话:

A

护士护士,你啷个给我输牛奶也?

B

不是牛奶,这叫全营养混合液,是用来补充营养的。

A

我可以不输这个不?写的有3升,太多了,很久都输不完。

B

所以也叫三升袋嘛,你现在不能吃东西,需要输这个哈,营养跟不上会影响病情恢复的。

A

可是这么大一袋白色液体,看着我很焦虑!


别急!今儿个就给您把这袋“牛奶”讲得明明白白~

Q1

什么是全营养混合液?

全营养混合液(total nutrition admixture,TNA)是一种肠外营养(PN)的输注方式,又称为“全合一”营养液。TNA是指在无菌条件下,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要求和混合顺序配置,将患者每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氨基酸、水、电解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混合置入特定材料的输液袋(三升袋)内,然后通过静脉输注给需要肠外营养治疗的患者。


对于存在营养风险或者营养不良,同时又无法进食或者行肠内营养的患者,若不及时补充营养物质,可能导致患者住院时间更长、花费更高、死亡风险更高。TNA则为这些患者提供了补充营养物质的途径,可以保证机体营养物质的摄入并维持患者的生命。因此,我们应该转变理念,TNA是一种治疗手段,跟吃药、手术一样,是我们治疗方案中的一种,对疾病的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Q2

全营养混合液有什么优势?

在临床开展肠外营养治疗时,除了TNA的输注方式,传统还有将各营养制剂单瓶输注或串输的方式。但是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TNA成为了肠外营养最为推荐的输注方式。那么TNA具体有哪些优势呢?


01 均匀补充营养物质

TNA将全部营养物质混合,可以模拟人体进食及消化吸收,使营养物质均匀地进入体内,避免了传统输注所出现的短时间内某种营养物质进入体内过多所带来的并发症,比如:短时间内过多葡萄糖进入体内可能造成严重的高血糖。


02 利于氨基酸合成蛋白质

氨基酸和供能营养物质(葡萄糖、脂肪乳)同时输入体内,有利于氨基酸合成蛋白质,从而避免作为供能物质被机体消耗。


03 减少污染风险

TNA基本上是每日一袋的输液方法,避免了传统输注需要更换输液瓶和反复插入进气针,减少营养液被污染的风险.


04 便于管理和监测

混合为一袋营养,便于管理和监测。


Q3

全营养混合液适用于所有的患者吗?

TNA既然有这么多优势,那是否所有的患者都可以使用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首先,TNA是一种营养治疗,只有存在营养风险或存在营养不良的患者才需要进行营养治疗。

其次,TNA是一种肠外营养治疗方式,即通过静脉输注营养液的营养补充方式。那么除了肠外营养,患者还可以通过增加进食或者进食营养制剂,以及安置胃管、空肠管等肠内喂养管进行营养制剂的补充。在营养治疗的原则中,只要胃肠道功能允许并能安全应用,都应该首先选择经胃肠道的营养治疗方式。因此,只有不能进食或不能开展肠内营养的患者,才建议使用TNA。


Q4

 TNA的使用注意事项

TNA使用不当也会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制定适宜于患者个体需求的TNA并严格无菌配置是重点。那么对于患者来说,使用期间同样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01 控制输注速度

输注速度过快可能导致高血糖、恶心、胸闷等不适,通常TNA的输注时间建议在12-18小时,并要求在24小时内输注完成。

02 监测液体状态

在使用TNA期间,注意监测是否有沉淀物或液体变色,若发现异常,立即停止输注并告知医务工作者。

03 避免阳光直射

患者在接受TNA输注时,阳光可能会影响配方中营养物质的稳定性,故在输注过程中应避免营养液被阳光直接照射。

04 监测输液情况

注意监测输注后的反应,包括是否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心悸、胸闷等不适症状,若输注过程中出现特殊不适,应立即停止输注并告知医务工作者。


专家推荐

李汶睿

•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药学部主管药师,药学专业硕士,肠外肠内营养专业临床药师。

• 重庆市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营养药师学组委员,重庆市药学会药物经济学专委会委员

• 从事临床药学工作6年,现为妇瘤中心驻科临床药师,重点开展围术期肠外肠内营养、抗感染等方向药学服务

• 参编书籍《高风险人群循证用药手册——儿童分册》,参译书籍《实用临床药物治疗学:消化系统疾病》,发表文章7篇,主持课题1项

李薇

•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研究生导师。

•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教育基地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老年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药物治疗学专委会委员,《中国医院用药与评价》杂志编委。

• 长期从事免疫药物治疗及新型抗肿瘤核酸药物治疗的临床药学研究,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7篇,在国内外期刊共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编写、翻译多项专著。

撰稿 / 李汶睿

审稿 / 李薇

中国医疗自媒体联盟成员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科普中国共建基地

重庆市科技传播与普及项目

重庆市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



壹生健康
中国医学论坛报官方健康科普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