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因流感意外离世,关于流感的这份科普请务必收下

健康   2025-02-06 19:02   北京  


近日,一则令人痛心的消息传遍全网:中国台湾知名女星大S在日本旅行期间,因流感引发的重症肺炎离世,生命永远定格在48岁。

在很多人的眼里,流感很普通很常见,就是一种小感冒,熬上几天就能痊愈。但实际上,据世界卫生组织预计,流感每年会导致全球25~50万人死亡,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呼吸道疾病。

对流感病毒而言,人类世界就是个巨大的“好吃街”,每到秋冬季节,病毒们便纷纷开始外出“觅食”,一直持续到次年春季。根据病毒表面的蛋白不同,流感又可以分为H1N1、H7N9、H3N2等。其中,甲型H1N1流感病毒便是近期席卷我国及日本等东亚地区的主要毒株,也是侵袭人体气道的罪魁祸首之一,需要我们引起高度重视。



01

甲型流感有何症状?

甲型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毒变异性强,传播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

感染甲型流感后,症状通常比普通感冒更为严重。主要体现为发病急,常出现突然高热,体温可达39 - 40℃,持续3 - 5天,还伴有头痛、肌肉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以及咳嗽、咽痛、流涕或鼻塞等呼吸道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有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这些症状可能都会出现,但不一定全部出现。

小朋友的症状往往不典型,还可出现高热、惊厥、精神萎靡等。


02

疑似感染如何确诊?

怀疑感染甲型流感时,可进行相关检验检查。最常用的是流感病毒抗原检测,通过采集鼻拭子或咽拭子,能快速检测出是否感染甲型流感病毒,方便快捷,但存在一定假阴性率。核酸检测准确性更高,被视为诊断的“金标准”,但所需时间更长。此外,血常规检验也有一定参考价值,发病初期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相对减少等。

当甲流诊断明确后,尽快开启规范治疗至关重要,切不可抱有“拖一拖就能好”的侥幸心理。这种想法往往会耽误病情,让原本可控的疾病变得棘手。尤其对于既往患有基础疾病的特殊人群,身体机能本就相对脆弱,免疫系统也较为薄弱,一旦感染甲流,病毒就如同在他们本就不稳定的健康天平上,重重地加上了一个砝码,可能诱发肺炎、心肌炎,乃至脑炎等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提醒

当甲流诊断明确后,尽快开启规范治疗至关重要,切不可抱有“拖一拖就能好”的侥幸心理。这种想法往往会耽误病情,让原本可控的疾病变得棘手。尤其对于既往患有基础疾病的特殊人群,身体机能本就相对脆弱,免疫系统也较为薄弱,一旦感染甲流,病毒就如同在他们本就不稳定的健康天平上,重重地加上了一个砝码,可能诱发肺炎、心肌炎,乃至脑炎等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03

确诊甲流怎样治疗?


甲流的最佳治疗时机是发病的前两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的“黄金48小时”。此时用药能显著减轻症状、缩短病程、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常用药物包括奥司他韦及玛巴洛沙韦等。其中,奥司他韦可通过抑制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活性,阻止病毒从被感染细胞释放。玛巴洛沙韦则通过干扰病毒RNA的合成,抑制病毒的复制,从而发挥抗流感病毒的作用。

除抗病毒治疗外,对症治疗也很关键。高热时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降温;咳嗽剧烈影响休息时,可选用止咳药物;有咳痰时,可使用祛痰药帮助痰液排出。患病期间,要注意多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多喝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以促进身体尽快康复。


04

流行期间怎么预防?

预防甲型流感,接种流感疫苗是最有效的手段。每年的流感疫苗会根据当年流行病毒株进行更新,建议在秋季流感高发期前接种,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问毒哪得多如许,唯有闹市流感来”,流感高发季,应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必须前往,可佩戴好口罩。日常生活中,也要做好个人防护,勤洗手,多通风,注意保持环境卫生。如果有不舒服的情况,及早就医,尽快治疗。




大S的离去,年轻的生命戛然而止,生命原来如此脆弱,一场看似平常的流感,竟能成为不可跨越的生死鸿沟。我们总以为疾病离自己很远,年轻就是挥霍的资本,可现实却给了我们沉重一击。在这个流感高发的季节,让我们多一份对自己的关爱,少一些对健康的漠视。珍视生命,从预防流感开始,愿每一个生命都能健康地绽放。


专家推荐

宋海驰

•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药学部主管药师,药物设计硕士。

• 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沃夫森生物医学研究所,中国医院协会抗感染药物专业临床药师,目前从事抗感染临床药学工作。

李薇

•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老年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药物治疗学专委会委员。

• 长期从免疫及抗感染药物治疗的临床药学研究,主持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在国内外期刊共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编写、翻译《实用临床药物治疗学-感染性疾病分册》、《军队临床药师培训指南-肾内科分册》等多项专著。

撰稿 / 宋海驰

审稿 / 李薇

中国医疗自媒体联盟成员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科普中国共建基地

重庆市科技传播与普及项目

重庆市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




壹生健康
中国医学论坛报官方健康科普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