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外科,是利用特殊设计的磁性医疗器械或设备,将磁性物质间“非接触性”磁场力转化为临床诊疗中能够发挥特定功能的力,从而完成组织压榨、器官锚定、管腔导航、间隙扩张、可控示踪等功能的新兴综合性技术。
在临床上,消化道狭窄并不少见,除原发性狭窄外,还多继发于各种消化道疾病及消化道肿瘤切除术后。在既往的诊疗方案中,手术切除病变、内镜下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都是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然而当吻合口严重狭窄甚至闭锁时,内镜下治疗就变得难以入手,常规手术又因创伤和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令患者难以抉择。随着医学科技不断创新发展,新的技术、新的器械材料给患者们带来了更多的希望,磁压榨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下称“交大一附院”)肝胆外科吕毅团队是磁外科的原始创新团队和临床应用团队,多次成功使用磁外科技术解决患者疾病的瓶颈问题。据团队成员严小鹏医生介绍,自2021年以来,收治来自天津、河北、北京、广东、广西、河南、安徽、内蒙古、黑龙江、四川、甘肃、宁夏等国内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复杂消化道狭窄患者,利用独创的磁外科技术已治愈数十名患者,创造多个国际/国内首例手术,目前已成为国内开展食管狭窄、结直肠狭窄、胆道狭窄磁力再通术临床病例数最多的中心。
2024年岁末,笔者走进交大一附院东院区肝胆外科,这里有9位来自北京、河南、安徽、辽宁、山东、陕西等地的患者,他们有些是经病友介绍、有些是经业内权威专家推荐、有些在网络上自行搜索到交大一附院磁外科技术,带着对正常生活的渴望,从全国各地,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了西安。
磁外科技术犹如一颗璀璨的新星,照亮了许多患者生命中原本黯淡无光的角落。这背后,是一个个充满希望与挑战的生命故事。
苦胆之困,磁术破局
刘先生(化名)今年59岁,2024年5月在安徽当地一家医院做了肝移植手术。然后术后不久,刘先生发现了胆管狭窄。因为胆道不通,刘先生必须在体内放置引流管将胆汁引流至体外。
胆汁是肝脏内肝细胞产生的一种“消化液”,它能够促进脂肪的消化分解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还可以参与维持肠道正常PH值、维持肠道菌群的微生态,胆汁大量流失会严重影响人体自身的消化吸收功能。
因此,刘先生每天需要强忍着涩味和恶心,将引流出来的胆汁处理后再一口口喝回体内。“那滋味,真不是人受的。每天都像在受刑,喝到后来,舌头都麻得没了知觉,这日子啥时候才是个头啊。”刘先生满脸痛苦地诉说着这半年来的煎熬。
为了寻求解脱,刘先生一家踏上了漫漫求医路。他们辗转了安徽、南京等地的多家知名医院,可每一次都是带着失望而归。因为胆道已完全闭塞,多次尝试ERCP(逆行胰胆管造影,可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胆胰管碎石取石术、胆胰管内支架安置引流术、鼻胆管引流术及胆道蛔虫取出术等治疗)均未能奏效。摆在他面前的,似乎只有两条看不到尽头的黑暗隧道:要么一辈子与引流管相伴,在每日喝胆汁的痛苦中度过余生;要么二次开刀接受胆肠吻合手术。可是这二次开刀,难度非常之大,手术效果不明,而且术后胆道狭窄复发风险依旧很大。
就在一家人几乎陷入绝望时,刘先生的家属在网络上搜索到交大一附院磁外科团队治疗胆道狭窄的报道。那一刻,他们仿佛看到希望的灯塔在远方闪耀。一家人毫不犹豫,当即收拾行囊,以最快的速度奔赴西安。
12月初,刘先生顺利在交大一附院东院区入院治疗,专家团队研究了刘先生病情后,决定为他施行内镜辅助胆道闭塞磁力再通手术。
“这个技术真的是好技术,不仅能帮我解决胆道狭窄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不用开刀了。我现在就盼着拔除引流导管,不再经口喝那些苦哈哈的胆汁了。真心希望未来这项技术能够推广开,让更多像我一样受病痛折磨的病人受益。”刘先生说。他已经于2024年12月24日行磁吻合胆道狭窄疏通术,目前正在等待磁体脱落。
为患者制订手术方案
让“好好吃饭”成为“天经地义”
经口进食在大部分人看来似乎是“天经地义”,然而在这世间有一群人却经受着无法正常进食的痛苦。
63岁的潘女士(化名)来自河南信阳,2020年因为肺腺癌在当地医院做了放疗,2023年开始出现食管狭窄的症状。“最开始感觉吞咽东西有些费劲,起初只是轻微的不适没太在意,可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情况越来越糟,就像有一双无形的手,一点点掐紧了我的食管。最严重的时候,哪怕是一小口水都咽不下去,喉咙里像是被什么东西死死堵住了。”潘女士表示。
“你们能想象一粒小小的花椒壳就能卡在喉咙里下不去吗?”潘女士的家属回忆起那次凶险的经历,“家里炖了鱼汤,想给妈妈补充营养,但是刚好喝进去那口有一粒小小的花椒壳,那颗花椒卡在了妈妈的喉咙里,我们赶忙把她送去急诊,现在每每想起来都后怕。一个礼拜后病情发展到连一口水都吞不进去了,只能靠输营养液维持生命。”
在家人的陪伴下潘女士辗转多地求医,当地医院建议做造瘘口,但是考虑到今后的生活质量,她内心十分抗拒。最后,专家推荐潘女士来西安交大一附院尝试一下磁外科技术,那一刻一家人又看到希望。
严小鹏表示:“正常成年人食管的直径有20-25mm,而潘女士的食管狭窄到只有3mm,预计磁力再通术后可达到16mm,能保证患者正常的进食。”
2024年12月20日,潘女士接受了内镜联合腹腔镜下食管狭窄磁力再通术,两天后双侧磁铁成功相吸,现在就等食管内磁体脱落,从而实现食管狭窄部位再通。
经内镜活检孔进导丝
黑暗中的一缕光
2023年9月,沈阳的赵女士(化名)因直肠癌在当地医院做了手术,并进行了放化疗,术后进行了临时造口。本想着3 - 6个月后就可以进行还纳手术(直肠癌造口回纳手术,是将原先手术中置于腹壁外的结肠或回肠送回腹腔,并进行肠管吻合,以恢复大便从肛门排出的正常生理功能),可是吻合口狭窄的诊断打破了她的憧憬,还纳之路碰到了巨大阻碍。
对于不能拆造口袋这件事,赵女士无论如何也难以接受,她辗转了沈阳、北京等地多家医院,均被告知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法。“一想到自己才45岁,就可能一辈子带着造口袋生活,我私底下没少掉眼泪。不仅生活、工作极为不便,对于一个爱美的女性来讲,心理上也是重创。”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吕毅’,北京的专家在纸上写下这行字,告诉我可以来交大一附院尝试一下磁外科技术,我感觉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光亮。”赵女士说。
她毫不犹豫地订了飞往西安的机票,踏上了这趟希望旅程。见到吕毅教授后,他们的专业、认真、细心,如春风般滋润着赵女士忐忑的心。“我觉得他就像个破冰者,遇到困难不是绕道走,而是选择直面而上积极寻求解决方法。”
直肠狭窄患者在进行结肠造影时往往存在狭窄远端肠管显影不佳导致测不准确的难题,磁外科团队巧妙地将棉球系成小球,耐心地塞到最狭窄处,确保了造影图片的清晰准确。这一细节,不仅让赵女士对治疗充满了信心,更让她坚信,自己遇到了真正能为患者排忧解难的好医生。
在完善了各项检查后,由于患者术后放疗导致放射性肠炎非常严重,肠壁极薄,贸然进行内镜下操作容易导致肠壁破裂,因此,磁外科团队打算让赵女士回家休养半年至一年,等放射性肠炎有所缓解、肠壁增厚再入院进行磁吻合手术。
吕毅教授带队查房了解患者病情
“我要把磁体带回蒙古”
“Thank you so much!Super person, Super doctor,Super surgeon!”这是一位来自蒙古国的患者家属对交大一附院磁外科团队的最高赞誉。从蒙古乌兰巴托到中国西安,1500多公里,是绝望到希望的距离。
67岁的Ganbold先生(化名)来自蒙古国乌兰巴托,两年前因乙肝肝硬化就诊时发现肝癌。为了救治生命垂危的父亲,他的女儿Julia(化名)捐献了自己65%的肝脏,2022年5月13日,Ganbold先生在蒙古国当地医院进行了活体肝移植手术,这个肝脏对他来说异常珍贵。然而,2024年9月份,患者开始出现皮肤发黄、瘙痒的现象,去当地医院检查后发现胆道吻合口狭窄。
由于Ganbold先生的胆道狭窄十分严重,在蒙古国当地医院先后接受了4次ERCP术,胆道狭窄问题仍无法解决,为解决胆道梗阻,只能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并置入引流管使胆汁流向体外,大量的胆汁不能进入肠道帮助消化,导致他食欲不佳。半年来,他的体重下降了近20斤。
看着父亲日渐消瘦的身体以及每天佩戴引流管的不便,女儿Julia心急如焚,四处打听治疗方法。她突然想起父亲曾因肝硬化到北京的医院求医,于是联系了当时的主治医师,北京的医生向Julia推荐了交大一附院吕毅教授团队的磁外科技术。正巧蒙古国医院的一位医生曾到中国学习,知晓磁外科技术,便将交大一附院肝胆外科李宇医生的微信名片推荐给了Julia。
“没问题,我们有把握治疗你的父亲。”Julia将父亲的检查资料发送给李宇医生后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当时我瞬间感觉到了一丝希望。”Julia感慨地说。从蒙古乌兰巴托到中国西安,1500多公里,Julia带着父亲来踏上了追寻生命希望之旅。
吕毅教授带领团队成员孙昊、张谞丰、李宇为Ganbold先生制定了详尽周密的治疗方案,利用磁压榨技术解决患者的胆道狭窄困境。2024年12月13日,孙昊、李宇团队为Ganbold先生实施了ERCP+MCA (磁压榨吻合术)治疗,手术十分顺利。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复查显示磁体稳定吸附在正确位置,病情逐渐好转。2025年1月9日,Ganbold先生再次接受了ERCP+内镜下胆管支架植入术,取出了磁体并在胆道内植入支架,手术圆满成功,原本不通的胆道恢复了通畅,他也拔除了胆道外引流导管,目前已经顺利出院。
“我把从父亲体内取出的磁体收藏起来了,我要把它带回蒙古,给家乡的医生们看看这个神奇的技术。”患者女儿Julia表示。“磁外科技术非常棒!回到蒙古我会向大家宣传磁外科技术,我们希望能够有更多和我们一样的病人知道这个技术,利用这个技术治疗自己,希望大家都可以健健康康。”为了表示对交大一附院磁外科团队的感谢,Julia还专门上网搜索了中国人表示感谢的方式,为此她专门定做了一面锦旗,送给了他们一家人心中的Super Surgeon Team(超级外科团队)。
患者为磁外科团队送上锦旗
2024年12月30日,“磁与特种外科病区”在交大一附院陆港院区正式成立。这是国际上第一个以磁外科临床创新技术为核心的医疗单元,同时还涵盖高压电脉冲、光动力等特种治疗技术。病区的成立是磁外科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里程碑意义。
吕毅教授带领磁外科团队
在“磁与特种外科病区”查房
交大一附院磁外科团队在吕毅教授带领下,历经20年探索,自主创建的“磁吻合、磁锚定、磁导航、磁悬浮、磁示踪和磁驱动”六大技术体系,已成为继显微外科之后,中国外科技术在国际医学领域的新标杆。交大一附院磁外科团队的“磁吻合技术治疗难治性吻合口狭窄”成功入选2024年度消化内镜领域十大进展,充分体现了国内外同行对磁外科团队创新技术的高度认可。
交大一附院磁外科团队
通讯员 | 刘炳圻 陈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