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绿色热潮涌动,低/零碳产业园区势在必行

文摘   2024-05-11 17:53   广东  

导读 /Guide/

近日,深圳市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化改造工作方案正在征求意见。该方案提出2024年要改造100个产业园区,争取到2026年基本完成全市所有的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化改造。这是全国首个明确全市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化改造时间且计划完成时间最早的城市。


作为ESG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低碳正在为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能。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产业园区作为碳排放最集中的空间与场景,势必是未来降碳减排工作的重心。园区的低碳化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各类型园区必将在“双碳”战略实践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碳中和的先锋和主力军。

低/零碳产业园区概念

零碳园区是我国园区迭代升级的必然选择和最终目标,但建设零碳园区不是一蹴而就,园区还要经历一系列动态发展和迭代升级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低碳、近零碳、零碳几个阶段。
低碳园区:实施低碳化产业结构调整,企业低碳化、产品低碳化、基础配套设施低碳化。初步利用数字化技术赋能园区能耗、低碳排放管理,做基础性的数据整合功能。发展低碳能源,对重点能耗设备、工艺等进行低碳化改造,将低碳理念融入到园区的整体生命周期中。

近零碳园区:在低碳园区能耗管理平台基础上,建立园区能源、碳排放监管预警体系,用碳双控平台替代能源双控平台。建立一体化的近零碳电力智慧化微电网,实现园区深度脱碳。初步开始建筑可持续发展,新建建筑零碳化,利用绿色电力或CCER等进行碳抵消。

零碳园区:在近零碳园区基础上,产业、设施和资源进一步低碳化、循环化利用,通过减源、零碳以及负碳技术等各种创新型举措,实现边界范围内“产碳”和“消碳”之间的平衡,形成完善的园区综合管理平台,对产业、企业、环境、人员全面碳管理。

低/零碳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近年来,多个省市抢滩布局、加快建设各类零碳园区、近零碳园区、低碳园区和绿色园区,包含对现有工业园区改造和新建零碳产业园区。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安徽省、福建省、广东省率先出台政策,鼓励开展零碳工业园示范项目,北京市、江苏省、重庆市、上海市、浙江省等已建成或正在建设零碳产业园区。
早在2021年,杭州市就确定了未来科技城等5个园区作为低碳产业园区的试点项目;深圳市自2022年开始,截至目前共启动三批88个近零碳排放区试点项目建设,其中产业园区项目共有14个,下一步将制定近零碳建设技术指南,构建近零碳建设技术标准体系;而上海市则是在2022年制定了《零碳园区创建与评价技术规范》之后,2023年开始并已开展三批零碳创建和示范单位评审工作,其中零碳创建园区7家;重庆市也在2023年发布了首批近零碳排放试点园区。

全国范围内,零碳产业园建设火热,虽然已经有了部分建设标杆案例,但是由于各园区规模大小、产业特征、资源禀赋、发展阶段等存在差异,尚未形成零碳产业园区建设的统一路径。大部分零碳园区都是自身对外宣传,少部分零碳园区也只是得到第三方机构的认可,且认可方法不一。对于园区来说,控能和控碳都是应该做的事情,但实际上产业园区“千园千面”,要根据园区绿色发展水平、经济规模、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状况等属性进行分级分类,明确各类园区低碳转型的行动重点。

现阶段我国尚未出台全国性零碳产业园相关技术标准或具体实施细则文件,主要是一些环保企业、研究机构和社会团体在联合开展标准制定方面的探索工作以及地方性的标准,国家标准计划正在起草中。目前国内已出台多部项低/零碳园区相关团体标准,标准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 2020年,由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发布的T/CSP-STC 51-2020《智慧零碳工业园区设计和评价技术指南》是最早的低碳领域的产/工业园区标准。该标准通过对现有工业园区评价,侧重于指导工业园区开展节能、低碳及智慧化改造。

  • 2022年,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分院、远景能源有限公司,以及园区绿色低碳发展相关的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单位负责起草的标协标准《低碳∕零碳产业园区建设指南》T/CSTE 0042-2022发布,该标准提出了园区建设中需考虑的低碳因素,侧重于指导以零碳为目标的新建工业园区建设。

  • 同年,上海市节能环保服务业协会发布了上海首个零碳园区评价标准TSEESA 010-2022《零碳园区创建与评价技术规范》,该标准以传统工业园区为对象,提出了创建路径和评价方法,侧重于指导存量工业园区的零碳创建提升。

  • 2023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开始实施地方标准DB15/T 2948-2023《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规范》。

  • 2023年12月,国家标准计划20231975-T-469《低碳产业园区建设导则》开始起草,项目周期18个月,预计2025年完成。
低/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路径

目前,低/零碳产业园区尚未形成统一的的建设路径,但一般都会从以下八个方面制定技术方案。
1. 基础设施系统

建立雨水回用综合利用的服务体系,为园区内建筑提供清洁道路、绿化浇灌、景观等循环用水;采用绿色照明系统,如太阳能庭院灯、草坪灯等,解决整个产业园区的夜景照明、路灯照明、室内照明、灯箱广告等照明问题;理选择、布置灯具,选用节能荧光灯、紧凑型节能灯、LED灯等节能环保光源;室外景观照明无直射光射入空中,限制溢出建筑物范围以外的光线。

2. 建筑系统

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按照绿色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标准建设和改造,建筑尽可能增设或改造太阳能光伏(光热)或风光互补或采用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系统。利用屋顶光伏、光伏建筑材料一体化、地源热泵、供热梯次利用、人工智能建筑节能等技术,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建筑降碳进行深度结合,持续提升园区建筑节能水平。

3. 能源系统

以风力、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高效利用是实现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朝向绿能、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主要的“零碳”能源,风光发电在园区可以配套建设储能系统形成园区级风光储充微电网,既可以并网运行也可以离网运行,为提升园区用电效益、降低园区碳排放、实现新能源的就地利用起到示范作用。

4. 生产系统

一般包括设备及工艺升级改造,使用高能效的设备、产品和技术,如"能效之星"产品、节能产品、国家节能低碳技术目录推荐技术产品;通过数字化技术加强生产系统与能源系统的联动控制,提高系统能效水平;使用零碳排放或低碳足迹的原材料/零部件/产品等。

5. 废弃物处理系统

建设各种废物的垃圾收集系统,帮助园区企业进行垃圾分类;设置分类收集的垃圾站和垃圾收集点,并单独设置废电池、纸张、玻璃、塑料和金属的回收点;将食堂有机垃圾转化成生物沉渣并且用于积肥;将有可以回收的材料报纸、玻璃、纸板箱、金属等用于回收利用;将危险垃圾运送到城市垃圾回收站进行销毁或回收利用。

6. 碳信用抵消

通过集中采购、大宗采购等方式购入水电、风电、核电、太阳能发电等绿色电力。购买CCER、CER、政府批准(备案)的碳普惠项目或核证节能项目碳减排量。

碳资产是未来企业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包含碳配额排放权(CEA)、自愿碳减排核证(CCER)、碳期权、碳期货、碳债券等碳金融产品。大部分企业并没有专门的碳交易人员,并不能将这些资产效益最大化,园区应当引导或协助园区企业开展碳资产管理,充分挖掘和实现企业碳资产的价值。整体上实现园区整体碳资产的优化配置及精细化管理,降低减排降碳的经济成本。

7. 碳消除技术

CCUS(碳捕获、封存、利用)是园区实现零碳转型的重要技术手段。但就目前而言,CCUS技术仍处于探索验证阶段,技术成本极高,不具备大规模商用条件。基础研究方面,国际研究热度远远高于我国,但我国引用量较低,研究质量和技术创新需进一步提升。项目实践方面,各地的低/零碳园区技术方案普遍较为相似,创新案例较少。

8. 智能数字系统

产业园区降碳需通过数据进行量化管理,增加各方行动的一致性和协同性,充分利用智慧化和区块链技术等,要快速计算碳排放,就需要准确的数据来源,要基于此前的电力数据和实时电力数据计算碳排放量。因此,数字化和智能化也是园区降碳的重要路径。

虽然目前低/零碳产业园区创建还存在能源、应用等领域技术短板、园区的建设和改造盈利模式不清、企业改造积极性不够等问题,但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低碳、智慧、绿色的产业发展模式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THE END 


工作室简介                                   


思玛特于2021年在深圳成立,是一家建立于团队、思想和技术三个核心元素之上,流淌着创新血液的新锐产业相关咨询工作室。“不做大而粗,但求小而精”是公司创立初心。
作为行业一支“小而美”的创新团队,团队主要成员均曾就职于国内知名咨询公司、互联网公司及设计院等,团队背景复合,经验资深,可为企业提供高质的咨询服务和增值服务。



思玛特SMART
透析创新战略产业,探究美好城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