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充电桩产业发展现状

文摘   2024-09-14 17:45   广东  

导读 /Guide/

9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在全国开展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将选取不少于5个发展基础好、政策力度大、带动效应强的城市及不少于50个双向充放电(V2G)项目列入本次试点范围。将全面推广新能源汽车有序充电,扩大V2G项目规模,同时推动智能有序充电桩建设、替代或改造。


定义:电动车充电站或电动汽车供电设备。

充电桩作为新能源电动汽车配套的能源补给设施,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高速增长,充电桩产业同样备受关注。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的带动叠加V2G技术的成熟和推广,充电桩产业发展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产业链分析

充电桩产业链可分为上游充电设备部件制造、中游集成制造、下游运营应用端三个环节。

上游主要包括充电桩各电子元件的制造。其中,充电模块是充电桩的核心设备,占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硬件成本的45-55%。当前,充电桩上游设备端竞争已趋白热化;中游的集成制造主要负责充电桩和充电站的设计、组装及建设;下游是充电桩的运营应用端,涉及充电桩的实际应用和市场化推广。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下游汽车制造商对充电桩的需求不断增加,直接推动了充电桩产业链的快速扩张。
产业政策
2020年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被列为“新基建”重点领域之一,激发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建设热情。此后国家陆续发布了相关产业促进政策,2023年以来充电桩政策进一步持续催化。

2023年,继4月2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中首次将充电桩工作放在首位提及后,5月5日国常会通过加快充电桩建设的实施意见;5月17日发改委和能源局印发《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6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出台,鼓励开发金融机构创新融资支持,实施城市停车、充电“一张网”专项工程,为充电桩产业的发展描绘了更清晰的蓝图。

2024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强化源网荷储协同发展,满足分布式新能源发展需要,全力支撑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积极推动新型储能多元发展,全面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刚刚过去的9月10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全面推广新能源汽车有序充电,扩大双向充放电(V2G)项目规模,丰富车网互动应用场景。该举措旨在通过优化充电设施布局,提升充电效率,并辅以峰谷分时电价政策的引导,降低消费者的充电成本,充电桩运营商及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也可以进一步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市场发展
充电桩是新能源汽车行业配套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充电桩行业总体上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同步发展。

中国充电行业至今已有近20年的发展历程。早期充电桩市场由国家主导,2015年《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15-2020年)》发布后,大量社会资本入场,开启了大规模的投资建设;2016年以后,行业竞争加剧,部分企业开始退出市场,企业差距逐渐拉大。但行业整体仍处于稳步增长阶段。

全球范围来看,中国充电桩产业起步较早,相关企业在产品和技术创新,以及产业链条运作方面已经相对成熟。2021年3月,德国宣布将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提供55亿欧元的资金,持续到2024年;2022年2月,美国公布将在五年内拨款近50亿美元建造数千座电动汽车充电站的计划;而早在2020年初,充电桩产业就已经被被正式纳入新基建,行业也由此迎来新一轮增长黄金期,在顶层推动下充电桩产业发展规模持续超预期。

据中国充电联盟统计,2022年国内充电桩新增259.3万台,增长176.9%,其中公共充电桩新增65万台,私人充电桩新增194.2万台;2023年增速有所下调,但总体仍延续高景气,截至2023年底,国内充电桩保有量提升至859.6万台,增长65%,其中私人桩保有量587万台,公共桩保有量272.6万台。

数据来源:中国充电联盟
2023年底,全国新能源车保有量突破2041万辆,充电桩保有量达到859.6万台,车桩比约为2.37:1。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充电桩总量达到1024.4万台,同比增长54%。尽管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车桩比有所下降,但按照1:1的车桩比建设需求,与理想状态仍有差距。充电难、充电慢仍是行业当前的主要痛点,这也意味着充电桩建设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发展趋势
结合近期产业政策、技术和产业发展,可以预测,未来充电桩将朝直流、超充、“光储充”一体以及V2G方向发展,充电桩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直流充电桩

交流充电桩由于结构和电路设计相对简易、生产流程简单、制造难度较低,成为绝大多数充电桩制造企业入场首选研发的产品类型,但也因此导致产品同质化较严重。而随着用户对快速充电需求的不断增加,直流充电桩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我国公共充电桩中直流充电桩的占比从2018年末的36.62%上升至2023年末的44.13%,呈现明显增长态势。

超级充电桩

新能源乘用车的充电电压范围约为250V至450V;新能源大巴车、公交车等中大型车辆的充电电压范围约为450V至700V;未来,随着对续航里程和充电速度要求的提高,部分新能源汽车的电压范围有望升至1000V。

2020年6月,国家电网联合中电联发布了《电动汽车ChaoJi传导充电技术白皮书》,其中充电接口设计方案的最高电压达到1500V,预示着未来充电桩高压化的发展方向。2023年9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发布了下一代传导充电国家标准,随后华为超充率先布局超充桩,特斯拉等多个车企也纷纷发布规划。深圳早在2023年6月便宣布进击“超充之城”,并计划在2030年前建成1000个超充站;此后,广州、重庆、福建等地也先后提出建设“超充之城”。

“光储充”一体充电站

“光储充”一体的充电站能够集成光伏充电、储能、放电及电池检测等多种功能。具备储能和并网功能的充电桩通过能量存储和优化配置实现本地能源生产与用能负荷基本平衡,可根据需要与公共电网灵活互动且相对独立运行,缓解了充电桩用电对电网的冲击;在能耗方面,直接使用储能电池给动力电池充电,提高了能源转换效率。

全国多地已经开始陆续投放运营“光储充停”一体停车充电站。运营商特来电也已在全国75个城市投建运营了超过300座“光储充”一体的充电站。“光储充”一体充电站的低碳经济特点使其将成为未来充电站发展的方向。

V2G充电桩

9月10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中提到将“扩大V2G项目规模,丰富车网互动应用场景”。电动汽车通过充电设备的联接,能实现车与电网的互动,发挥新能源车的能源属性。随着基于新型储能的电网主动支撑技术、电动汽车等分布式储能虚拟电厂聚合互动调控技术等技术的成熟,将推动越来越多V2G充电站项目的落地。

产业格局
在竞争格局方面,充电桩产业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特点,主要市场份额被数家运营商占据,其中特来电、星星充电、云快充、国家电网和小桔充电位列市占率TOP5,这五家企业的合计市占率达到68.68%。前十名(CR10)和前十五名(CR15)的运营商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86.20%和94.06%,显示了充电桩市场在运营端的集中度相当高,竞争格局较为清晰。

在产业分布方面,根据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和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编制的《2022-2023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年度报告》,我国充换电产业区域集中度较高,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充电桩相关企业近34.5万余家。从地域分布来看,广东以4.4万余家位列区域首位;江苏、河南分列二、三位,分别拥有2.7万余家以及2.3万余家。

从行业主要龙头企业地区分布来看,则主要分布在北上广深、江浙主要城市以及山东青岛。

  • 华南地区:深圳(深圳充电网、汇充电、蔚蓝快充)、广州(南方电网、蔚景云、万城万充)

  • 华东地区:上海(依威能源、上汽安悦)、杭州(小桔充电、万马爱充)、常州(星星充电)、南京(云快充)、青岛(特来电)

  • 华北地区:北京(国家电网、中国普天)

充电桩行业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新能源汽车持续渗透将带来更多的私人充电桩增量需求,充电桩的市场空间广阔。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政策的支持,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行业预计将继续快速发展,为促进全球能源转型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作出重要贡献。

THE END 

业务咨询/资源对接:18124057090(微信同号

工作室简介                                   


思玛特于2021年在深圳成立,是一家建立于团队、思想和技术三个核心元素之上,流淌着创新血液的新锐产业相关咨询工作室。“虽小求精”是公司创立初心。
作为一支“小而美”的创新团队,团队主要成员均曾就职于国内知名咨询公司、互联网公司及设计院等,团队背景复合,经验资深,可为企业提供高质的咨询服务和增值服务。


思玛特SMART
透析创新战略产业,探究美好城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