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五轮次是决定酱酒品类风格的“胜负手”
北京时间8月12日1点30分,全世界关注的巴黎奥运会迎来谢幕。
中国体育代表队此次斩获40金27银24铜,金牌数并列第一,总奖牌91枚位居第二,创造了参赛境外奥运会的最佳战绩!
许多人看奥运会有个好奇:为什么每一届的奖牌体系都只设置金银铜牌?
的确,奥委会从未给获第四名及之后的运动员授过牌——这是1904年第三届现代奥运会确立下的传统。
稀缺的奖牌,体现出奥利匹克运动高度的竞技性。为持续激发运动员挑战人类在速度、耐力、力量、技巧的上限,奥运会口号定为“更高、更快、更强”。
当然,奥运会奖牌定在前三名,也为了赛事观赏性。正如许多国际大赛一样,只有决胜的结果充满悬念,才会极大吸引观众。
不仅在体育界,商业领域的“前三名”,往往也对消费者有强吸引力,甚至固化成一个专有代名词。
互联网的“BAT”,豪华汽车谈“BBA”,白酒行业流行“茅五洋”。这种“优选头部”的逻辑,放在复杂的酿酒领域,也有一定程度的适用。
一杯甘冽爽口的二锅头,其酿造精髓是“掐头去尾取中段”的摘酒工艺。蒸完一甑,需给作冷却器的天锅换三次冷水。
排在首尾的头锅酒和酒稍子一般,但第二锅原酒口感清冽、香气上佳,故起名“二锅头”。
这一原理,还启发了白酒厂普遍采用“量质摘酒”工艺,成为酿酒史上的一大创举。
以此可见,塑造一瓶好酒,其复杂远超人们的想象,优中选优的标准相当苛刻。
比如酱酒酿造讲究“七次取酒”,7轮基酒最好的是第三、四、五轮次。它们以“黄金轮次”的高度,定义了全年酿酒品质的水平。
8月初,立秋后的赤水河沿岸,气温仍高达40℃。上月底,茅台酒厂结束了五轮次生产,年度“黄金轮次”酿造收尾。
众所周知,酱酒的酿造,以独一无二的技术复杂著称。除了较高的粮耗成本、繁复的工艺投入、长达一年的生产周期,还需要用各轮次基酒、典型体酒以及具有一定年份的老酒等精心勾兑。
这其中,酱酒为其他品类所没有的独特,体现在酿造过程中多轮次发酵和多轮次取酒。
七次取酒中,第三、四、五被称为酱酒的“黄金轮次”。
它们在出产量上明显占优。这三个轮次,也达到了酱酒出酒率抛物线的顶峰。
茅台酒厂1-7轮次酒的出酒率,分别是9%、14%、25%、22%、15%、10%、5%。三、四、五轮次的产酒量明显高,整体占比达到全年基酒产量60%。
这也意味着,它们的丰产,是奠定企业全年酿酒稳产的基石。
这三个轮次为何出酒率高?与酱酒使用红缨子糯高粱原料有很大的关系。
季克良曾解释过,“正因为(酱酒)用整粒高粱,水分低,某次产酒少,所以形成了7次取酒。”
赤水河流域的红缨子糯高粱,支链淀粉含量高达95%,又粒满皮厚,加上淀粉含量高,籽粒截面结构呈玻璃质状,发酵时糊化较慢,前期淀粉溶出量少。
极耐蒸煮的糯高粱,只能通过反复的发酵和蒸煮,一次次逼其出酒。
因为红缨子糯高粱的特性,酱酒的酿造工艺渐渐形成了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
每年重阳节前后,酱酒“下沙”:先把一半高粱上甑清蒸,接下来堆积、发酵。
一个月后开启“混蒸糙沙”:用另一半高粱与窖内熟沙拌合蒸煮,蒸出的酒做不得正品,要泼回酒窖。
历经下沙、糙沙两个轮次的发力,再过大约一个月,把这次窖池里的高粱蒸煮,才会迎来第一次取酒,是为“糙沙酒”。
接下来依次是二轮次的“回沙酒”、三四五轮次的“大回酒”、六轮次的“小回酒”、七轮次的“追糟酒”。
持续第五轮次之后,由于高粱中的淀粉已经充分转化,出酒率再次降低。
三四五轮次被誉为“黄金轮次”,不仅是出酒率高,优酒率也高,更是塑造酱香风味的高手。
在白酒界,茅台酒的分型,是一场革命性的巨大变革,也成了中国白酒香型划分的雏形。
1964年“茅台试点”期间,时任茅台生产副厂长李兴发通过感官上对两百多种不同轮次、不同酒龄、不同味觉的样品进行数千次品尝和测定,归纳出了茅台酒的三种典型酒体:酱香、窖底、醇甜。
多产生于窖面糟醅的“酱香”,具有似酱油风味,幽雅细腻,是酱香型白酒典型的主体香味。
由窖池底部酒醅酿烤,窖泥香突出但酒味冲辣的,称“窖底”;以窖池中部发酵酒醅蒸馏而得,酒体醇甜协调,是“醇甜”。
1965年,茅台首次公开发现三种典型体科研成果,引起行业轰动,也获轻工业部正式肯定,酱香型白酒得以正式命名。
三种典型体不仅揭开了构成茅台酒的香型秘密,也为酱酒的勾兑标准、质量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
由此看七个轮次基酒。
一轮次的优长在香气,带有明显生粮香,风味以乙酸乙酯为主,偏清香型;二轮次的长处还是清香味,口感微甜、略酸涩。
这种特点,让一二轮次在“以酒勾酒”中,只能发挥增加酒体复合香味的辅助作用,使用比例不可过大,一般在5%-10%区间,否则成品酒会辛辣刺激。
六七轮次的优势,在味道。进入发酵和蒸煮后半程,这两个轮次酒出现了焦、糊香,口感偏重,愈到后来愈发明显。
不过,突出的复合香气和较重的苦涩后味,可在勾兑中形成很好的酒体层次和后味绵长度,因此勾调时使用20%左右。
摄影/好酒地理局视频中心
第三、四、五轮次基酒则表现出了香与味的协调。
此时,酒醅经过了数轮的发酵,各种香气物质充分释放,营养物质、微生物的生长代谢也进入了平衡态,因此产出的基酒幽雅细腻,被大量纳入勾兑主体。
在酱酒的三个典型体中,“酱香”被定义为品类最根本的特征。而三四五轮次全年集中出产酱香典型体。
第三轮次“颜值”突出、充满活力,彰显酱香,有着丰满醇厚的口感和悠长干净的后味。
第四轮次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不仅酱香味道浓郁,口感醇厚均衡,后味也醇和优雅。
第五轮次是“塑形大师”,酱香突出、入口醇厚,后味悠长连绵。
三四五轮次基酒,无论是产量上的高出酒率,还是质量上的优酒率,以及呈现塑造酱酒风味的“酱香”典型体,都让它们成为7个轮次酒中最精华的“黄金部分”。
这三个轮次已是酱酒的“胜负手”,当然无愧定义为“黄金”之名。
不过,正如赛场上每个运动员发挥所长,才能成就一场精彩的赛事。
因为不同轮次酒的酒体香型存在差异,在最终勾兑中,把各有长短的基酒精妙缔合到一块,也会形成复杂醇厚的酱酒特征。
清初,茅台镇一带成为川盐入黔口岸之一,蒸馏酒技术被引入进来。
1745年,赤水河疏浚,茅台镇一跃成为川盐入黔最重要的水路转运口岸。烧酒业兴旺,当地人结合本地自然条件,推演出了完善的酿制技艺。
1851年前后,有独特风格的茅台酒酿造技术趋于成熟。当地酒匠用本地种植糯高粱为原粮,以堆积、回沙、高温制酒、取酒等工艺酿出醇香的白酒。
创作于光绪年间的《近泉居杂录》笔记,第一次记述了茅台烧酒多次加曲、重复发酵和蒸馏取酒的操作法:
“纯用高粱作沙,蒸熟和小麦面三分,纳酿地窖中,经月而出,蒸熇之。既熇而复酿,必经数回,然后成。初日生沙,三四轮曰燧沙,六七轮曰大回沙,以次概曰小回沙,终乃得酒可饮…… ”
前文已经谈过“回沙”工艺,是为了逼红缨子糯高粱一次次出酒,酱酒工匠们才多次蒸煮,由此形成分次取酒,实现了原粮中淀粉的充分利用。
高粱的特性,带来了酿酒技术的系列创新,也拉长酿酒周期。
完成两次投料、8次发酵、9次蒸煮、七次取酒,需要一整年时间,在不同季节生产的轮次酒,自然会有产量、香味和口感的差异。
酱酒酿造需要花费更长的工时投入成本,与发源地的地理气候有重要关系。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这样的地貌地形,让贵州去发展了山地农业。
山地农业的一大特点是环境多样性。山地的垂直海拔变化明显,作物成熟期不同。
在赤水河流域,总是河谷的高粱先垂穗,再过一个月左右,山岗上的高粱才成熟。
因为高粱收获时间不同,当地酱酒生产采用一年两次投料,即“重阳下沙”和“次月糙沙”,间隔一个月的投料,让酒醅具有了更丰富的层次感。
作为中国第四大高原,云贵高原平均海拔3700米,赤水河流域的仁怀周边地区海拔在300-1500 米不等。其中,茅台镇海拔仅有400米,属于群山之间的“谷底之地”。
三山环抱的茅台镇,一条赤水河穿过,由此形成了独特小气候:冬暖、夏热、少雨,全年平均气温17.4摄氏度,夏季高达40多度,炎热季节持续半年以上。
以一年为生产周期,酱酒的酿造也得以跨越一整年的冷热气候。
季节之间的温差,导致微生物的种类变化大;微生物种类不同,代谢产物不同,酿出的香味特征和口感自然不同。
一般来说,夏天产酒香,冬天产酒甜。酱酒生产从重阳节开始,到次年11月左右结束。三四五轮次生产,时间集中在4月-7月底,是最适宜产酒香的高温天气。
长时间的发酵和蒸煮,伴随着产酒轮次的后移, 糖化发酵轮次越多, 需要添加的高温曲也越来越多, 酒中的香味成分也因此不断发生变化,酱香也越来越突出,轮次酒的酒质也越好。
(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均来自视觉中国)
[1]闫松显,吕云怀,王莉等.西南区酿酒高粱的种质形成和发展[J].中国酿造,2017.
[2]崔利.形成酱香型酒风格质量的关键工艺是“四高两长,一大一多”[J].酿酒,2007.
[3]周迎迎,潘启福,吴米汀,等.酱香型白酒不同酿造轮次风味物质变化规律研究[J/OL].酿酒科技,2024.
[4]赵文武,陈仁远.大曲酱香轮次基酒感官质量问题探讨[J].现代食品,2020.
[5]熊小月,李利利,马宇等.酱香白酒酿造轮次醇甜典型体基酒风味解析[J].食品与发酵工业,2022.
[6]李利利.基于风味组学对贵州产区酱香典型体基酒风味结构[J].贵州大学,2021.
[7]张娇娇,郭松波,余硕文等.基于多元色谱和主成分分析解析酱香型白酒大回酒风味品质研究[J].中国酿造,2021.
[8]吴晓波.茅台传[M].中信出版社,2024.
[9]王存厚.北京二锅头酒的由来与发展[J].酿酒,2003.
发现好酒的自然人文之美
更多好文……
好酒地理局所发表的包括但不限于
文字、图片、视频等原创作品,均受法律保护。
未经许可,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篡改、删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