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前后,酿酒葡萄开启“埋土”。
今日,立冬。
立冬到来,秋季向冬季过渡,风雨、干湿、光照、气温等处于转折之期。此时,南方还处在“十月小阳春,无风暖融融”的日子,而北方已进入“以风鸣冬”的寒冷时节。
|立冬后,北方冷空气有了较强的实力,逐渐向南方移动,水面结冰是这种气候变化最直观的表现。图源/视觉中国
古人认为立冬有三个侯应,一侯水始冰,二侯地始冻,三侯雉入大水为蜃。
在冷空气的强势侵袭下,黄河中游的部分地区气温已进入结冰临界值,早晨水面上结出一层晶莹的冰花,大地也开始冻结封寂。
|受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冷空气的影响,立冬过后,黄河流域的河流开始进入凌汛期。图源/视觉中国
这些迹象,都昭示着冬季的到来。
图源/视觉中国
冬,终也,万物收藏。
立冬前后,秋季作物收晒完毕,万物趋向休止。人们沿袭“补冬驱寒”传统,享用起一道热闹的冬日宴。
立冬夜,南方有共食糯米饭习俗,还讲究用羊肉炉、姜母鸭等食物温补。在北方,由于立冬处于秋冬交替,是为“交子之时”,人们的餐桌上,饺子不可或缺,也少不了一杯酒。
|中国食用饺子最早可追溯到先秦。立冬吃饺子是北方特色,因饺子外形酷似耳朵,人们认为吃了它能保佑耳朵不受冻。图源/视觉中国
气温骤降的立冬,绍兴黄酒迎来开酿的日子。
从立冬到次年立春,这三个月的低温天气,是传统黄酒自然发酵的黄金时期。低温不仅可以有效抑制杂菌繁育,确保发酵顺利进行,还能使酒在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风味。
黄酒热闹开酿的同一时段,中国北方大部分葡萄酒产区此时正迎来了另一番动作——
赶在风雪严寒来临之前,葡萄园要把葡萄枝条下架埋土,以确保它们安然越冬。
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而干燥。而酿酒葡萄采用的是欧亚种,起源于温带,是一种喜暖喜湿、耐寒性较差的作物。
当气温下降到零下15℃以下,人们就要对葡萄埋土防寒,以避免在冬季裸露风干、根系受冻、枝蔓爆裂,甚至直接冻死。
每年10月底到11月中旬,赶在土温接近0℃尚未结冻之前,北方葡萄酒产区的“埋藤”就提上日程。
在宁夏,酒庄一般在土壤封冻前15天进行埋土防寒。立冬前后,贺兰山东麓产区的葡萄园内,一场别有意义的“埋藤”正有条不紊地推进。
第一步是取下藤条支撑杆,娴熟地剪掉当年结果的母枝,仅在枝条靠近主蔓基部留下两个芽,作为来年新生果枝的基础。
冬剪结束,种植者给予葡萄树充足的水分灌溉,从而减少枝条在越冬时的水分蒸发,保证酿酒葡萄的“冬眠质量”。
下架、冬剪、灌溉结束后,最为关键的埋土拉开序幕。
埋土时,种植者将绑蔓、压藤工作一气呵成,使主藤蔓逐渐与地面贴近。
随着覆土机响起轰鸣,沟地两侧的葡萄藤顺势被黄土覆盖,种植人员紧随其后,用铁锹完成最后的补埋,葡萄藤最终掩埋在大约30cm厚的土壤里。
深厚的黄土,犹如给藤蔓裹上一层天然保暖的棉被,使得藤蔓在凛冽朔风中不会被冻伤根系。
当冬去春来,气温回升后,酒庄又会把埋在土里的葡萄藤挖出来、重新架好,这就是“展滕”。
葡萄对风土有高敏性。
研究表明,经过埋土后的酿酒葡萄,来年结果枝长度、粗度会增加,新梢生长速度较快,葡萄的含糖量、风味物质浓度、果穗果粒大小等方面均有提高。
立冬前后,葡萄开始埋土防寒,这不仅成为中国葡萄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也造就葡萄酒的中国式风味。
这种在酿酒葡萄上的“独家体验”,也是中国葡萄酒有别于世界其他产区的特殊魅力。
关注好酒地理局
发现好酒的自然人文之美
更多好文……
好酒地理局所发表的包括但不限于
文字、图片、视频等原创作品,均受法律保护。
未经许可,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篡改、删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