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充满酱香的山水之城
21年前,刚刚完成改制的丹泉酒业,建成了广西最大的优质白酒生产基地,同时,选择了一条相对小众的赛道。
一个略显特殊的工程,在不久后开工动土。
修路、盖楼、布景,原本称不上特殊。但当这一切在天然溶洞里发生,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历时10年、投入3.5亿,如今广为人知的洞天酒海,才最终投入使用、并作为AAAA级景区开放参观。
|如今,13.3万㎡的洞内储存了酱香酒8万吨,赋予桂派酱香独有的风格。
蔚为壮观的洞天酒海,是丹泉酒业选定的坐标,也代表着南丹最显性的风土特色。
在洞藏的牵引下,我们与南丹步步相识,走进那里的烟火人间、历史深处和酿造风土,寻找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的“丹泉回答”。
观光车转到山前,驶向崖壁下的洞天酒海。
骤降的体感温度,叫醒了夏日午后混沌的头脑。行车深入,洞中天地逐渐开阔,岩壁陡峭凹凸,石笋造型奇异,前方是望不到头的深邃。
这不是好酒地理局(微信号:好酒地理局)第一次走进藏酒洞。事实上,我们曾在不同地域、不同酒企感触过相似的幽暗和清凉。
但可供行车的宽敞空间、光怪陆离的奇幻景象,和出其不意的建造思路,还是紧紧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接下来的1.5小时,一次次的视觉冲击,打破了关于洞藏的旧有印象。
走下观光车,踩着潮湿的地面前行,时有水滴在耳畔“叮咚”,或者干脆滴落在头顶,比雨滴更有力度。仰头观望,就遇上了彩光打在钟乳石上的奇幻。
前往藏酒洞的路上,南丹山水,已经令人目不暇接。但洞中天地,似乎更具象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从地下涌出的清泉,顺着岩缝喷涌而出,跌落数米,如烟似雾,声势像浪潮一般。时而又潜入岩层,化作暗河继续流淌。丹泉酒业的酿造用水,就取自这条经过木化石层层过滤的“地下酒河”。
洞中的“远古森林”景观,展现的是形成于3.5亿年前的木化石群。木化石的过滤作用,为丹泉酿酒带来了更加洁净的水源。
|属于大地和大海的肌理。
这个在天然溶洞中建成的洞藏基地,以13.3万㎡的面积,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最大的藏酒洞”称号。
无论四季,洞中温度稳定在16-17摄氏度,湿度为80%-95%RH。前后两个洞口,确保了洞中的通风条件。于是,洞天酒海里形成了恒温、恒湿、恒氧、恒风的贮存环境。
贮存在此的8万多吨酱酒,在陶坛中自在呼吸。部分酒分子飘散到空气中,洞中天地弥漫着舒适、优雅的酒香。挥发的酒分子凝结于洞壁,日积月累,富集了上百种微生物,形成厚达数厘米、毛茸茸的酒苔。
洞中“交通”便利,大路、小径长达数里,如果步行细细游览,几个小时也逛不完。
据说在20年前,洞天酒海尚未启动建设的时候,吴荣全董事长曾背着干粮进洞考察,一走8个小时。年幼的女儿,成了他探洞的伙伴,几乎每次都要相伴走上几个小时。
自2004年动工,耗费10年、投入3.5亿元,洞天酒海的建设才基本完成,于2013年开放参观。
|像这种充分利用洞穴环境的设计,藏酒洞中还有许多,促成了丹泉巨大的藏酒量。
很难想象,一栋8层的楼宇,竟在洞中拔地而起。数以千计的陶坛,排满每一个楼层。这就是洞天酒海中的著名打卡点“金屋藏酒”,共有6300吨酱酒存贮存在此。
再往深处,我们经受了关于“宏伟”的另一重震撼——装了1900吨酒的“天下第一坛”,在洞中顶天立地。一般来说,吨坛(储量为1吨的陶坛)是陶坛储酒的常见规格。眼前的庞然大物,相当于1900个吨坛的容量。
|大坛的映衬下,左侧的吨坛小得几乎要被人忽略。
走过依自然之势精心设置的“打卡点”,我们来到广阔、沉静的老酒储藏区。
这片分区贮藏、整齐排列的区域,用一坛坛酒,呈现了丹泉酒业的发展来路。最早一批基酒,来自1956-1959年。按照酿造时间,一路排列至今。每一个年代分区,不光标记着时任厂长的名字,还追溯到了当时的酿酒师傅。
丹泉酒业总工程师覃建良,自1990年进厂工作,至今已有34年。他告诉我们,自1956年南丹县地方国营酿酒厂组建时,这里就酿造米香和酱香两个品类,尽管那时的白酒还没有香型划分。
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酱酒的生产适当放量。等到2003年改制,累积存储的4000吨原酒中,就有存储多年的酱酒。
私人藏酒区,则记录了消费者的足迹。
已被订购的大小酒坛,承载着对亲友的祝福、对未来的期待,在这里静静陈年。酒的主人会在一个美好的日子、一个重要的时刻将它取走,与家人、宾客分享。
|规格不一的坛子盛着不同分级的酒液,给予消费者充分的选择空间。
洞藏的助力下,丹泉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建立了亲密联系。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但凡来过厂里,亲身体验了这里的酿与藏,客户们成交的几率就会非常大。
将洞穴用于贮藏,是一项古老而普遍的传统。
2018年,在以色列海法市附近的Raqefet洞穴中,来自斯坦福大学的考古学家,发现了三具13000年前的石臼。通过对残留物的检测研究,他们判断,石臼是用来酿造小麦、大麦酒,以及储存食物的。
即便到了现代社会,天然洞穴也常被用来存储物资。
美国农业部曾将囤积奶酪作为稳定牛奶价格的调控方式,并将地下洞穴作为存储奶酪等产品的天然仓库。
在被称作“洞穴之州”的密苏里州,由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地下岩洞,被证实适合奶酪等乳制品的长时间保存。
而在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所形成的天然洞穴,较为广泛地被用来藏酒。
在《喀斯特洞穴贮藏研究综述》中,罗时琴、贾敏、赵敏梳理了128篇(部)喀斯特洞穴贮藏资料,总结出洞穴贮藏的多种用途,并发现,洞穴藏酒是目前我国洞穴贮藏的主要研究方向,也是取得成果最多的领域。
这与产品特性息息相关。保鲜,是粮食等大部分产品对贮藏环境的第一诉求。白酒则不然,高度数的白酒,本身不存在变质隐患,相反,酒行有“三分酿,七分藏”的说法,贮藏是提升酒质的关键一环——其中的科学原理,值得深入探究。
简而言之,白酒风味成分的形成,除了白酒生产工艺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贮存过程中不同物质相互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
一般而言,贮存过程中,白酒的风味物质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陈香物质增加、辛辣味减少;酒中醇、酸、醛、酯类成分不断进行新的调整,有的成分消失或增减,也有一些新成分产生。
2016年,《食品工业》杂志曾刊发由姚婷、游京晶完成的《贮存条件对白酒原酒品质的影响综述》。文中提出,地下酒窖、山洞等能提供恒温、恒湿的环境条件,原酒受季节气温影响小,各种反应得以自然平缓进行,给酒的老熟创造了良好环境,酒的风格稳定、损失少。
过去十余年,酒鬼酒、迎驾贡酒、贵州青酒、云门酒业、临水玉泉、赊店、黄鹤楼等酒企,纷纷探究洞藏对酒体老熟的影响,以及洞藏过程中酸、醇、酯等微量元素的变化。
不同酒企的研究和实验,几乎都指向同样的结论,采用洞藏工艺贮酒,不光可以降低贮存过程中的损耗;洞中恒温、恒湿的条件下,酒体将经历缓慢而匀速的自然老熟,有利于提高酒质。
|环境因素中,湿度、温度、光照对酒老熟的影响最大,洞中这些指标都趋于稳定,可以达到更好的陈化效果。
其中,李正涛、倪永培等在《迎驾贡酒洞藏过程中物质变化研究》一文得出:随着陈酿时间的延长,洞藏的浓香型酒样酸类、醇类、醛酮类物质含量上升,酯类物质含量逐渐下降。
由胥思霞、王晓丹等完成的《贵州青酒洞藏风格特征研究》表明,采用洞藏工艺贮酒,不但使酒的贮存损耗降至最低,而且由于洞中特殊的自然环境,白酒中各组分的挥发系数不同,让白酒中该挥发的物质尽早挥发,剩余的物质在适宜它们的环境范围内变化,对酒质的提高起到了巨大作用。
关于洞藏对酒质的影响,丹泉也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跟踪和大量实验。
“我们将洞藏跟非洞藏的酒体拿来对比,发现经过洞藏的酒,口感特别优雅、特别细腻,闻香也特别柔和。”丹泉酒业总经理潘正福说。
覃建良将洞藏比作“慢火炖猪蹄”。因为洞天酒海温度较低,且恒温恒湿,酒体老熟是缓慢而匀速的,乙醇和水可以实现更加充分的缔合,酸类、酯类、醇类的等不同物质的含量,在长期贮存中变化,从而带来更加舒适、优雅的酒体。
2020年,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经过长达一年的科学实验分析,将丹泉酒的脂、醇、酸类等风格化合物与感官品评结合分析,并和贵州茅台镇、四川古蔺地区的酱酒进行对比,发布《丹泉白酒风味特色分析报告》。
几亿年前,这个被定义为“又一个高端酱香白酒产区”的地方,还是一片汪洋大海。
斗转星移,沧桑巨变,随着陆地抬升、海水退去,上千米厚的碳酸盐地层,才逐渐露出地面。
在河流与降水的反复冲刷下,碳酸盐因水岩反应而溶解析出,又在流水的溶蚀下形态万千。如此日积月累,也就形成了今天的喀斯特地貌。
南丹所在的桂北地区,以及湘西、黔南等地,都分布着以碳酸岩石底层为主的喀斯特地貌,并表现为流动、变幻的美景。
“沿途的山,或如笏矗立,如旗高举,或如兽相攫,如鸟共搏,真令人目不暇接。”这是古龙早期作品《飘香剑雨》中,对南丹至河池沿途的描写。
他还巧借角色肖三爷之口,将这里称为有生以来“所见最能称为奇景的地方”。
武侠小说虽为虚构,但古龙的描述与《徐霞客游记》的记载如出一辙。
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约四分之一的篇幅,用来记述粤西(明清时对广西的别称)。
明崇祯十年(1637年),51岁的徐霞客从湖南放舟南行,由全州(桂林东北部)入广西境内,开启了将近一年的广西之旅。
他在广西的最后一站,就是南丹。
次年农历三月,徐霞客一路西行,寻游东江,踏足金城江,西出河池州,途径杨村,翻越大山塘,进入南丹。
根据徐霞客的记录,当时的南丹州治,在街道西南方的小石峰下依山而建。官署大门朝北,下署、中署次第排列。土司莫伋的居所,在官署后的小石峰顶部,遥相对应着一座石山。
石山上有洞,吸引了徐霞客临近去观览。这个石洞,“门顶甚平,亦有圆柱倒垂”。作家杨合在《霞客南丹行》中推测,其叙述所对应的,应该就是现在丹泉的“洞天酒海”。
据说徐霞客在南丹期间,土司莫公曾用当地美酒招待。徐霞客尝了美酒,赞其“甘美汁”。
东望一峰尖迥而起,中空如合掌,悬架于众峰之间, 空明下透,其上合处仅徒杠之凑, 千尺白云,东映危峰腋间,正如吴门匹练, 香炉瀑雪,不复辨其为山为云也。
经过十日的游历和逗留,徐霞客西出南丹,入贵州。历经艰险、遍访山水的粤西之行,由此画上句号。
青山秀水和瑰丽奇观之下,南丹以及整个河池地区,坐拥得天独厚优越的生态环境。
河池市西南部的巴马瑶族自治县,因长寿而闻名,其百岁以上寿星占人口的比例之高,居世界五个长寿区之首,被誉为“世界长寿之乡·中国人瑞圣地”。
长寿的秘诀之一,被归结为水。产自那里的小分子团矿泉水,同时富含硒、锶两种元素的矿物质。这个世界上水源中能同时含有硒、锶两种元素的水源地一个是斐济水,另外一个就是巴马水。
与巴马同属喀斯特地貌的南丹,同样拥有优质的水源。
|巴马喀斯特溶洞中的宝贵水源,与南丹的地下河十分相似。图源/视觉中国
丹泉酒业的酿造用水,取自于洞天酒海里的地下酒河。经过木化石层层过滤形成的天然磁化小分子矿泉水,经水质专家检测,已达到一级水源标准,可以直接饮用。
从一滴水到整个生态系统,对酿酒而言,南丹地区拥有独特的小环境。
如果把云贵高原视作一条中轴线,南丹与仁怀,刚好是对称的两个点。其境内海拔在500~1000米,也与仁怀相当。
气候方面,南丹也于仁怀多有相似之处。不同于人们对两广地的炎热印象,海拔较高、山峦叠翠的南丹,表现出高原山区气候的特点,虽处北纬24度,却成了“南国避暑胜地”。即便在最热的6-8月,平均温度也大体稳定在26℃左右。
从全年来看,南丹年平均气温在16.9℃左右,年平均降雨量为1472.7毫米。良好的水热条件,又孕育出75.2%的森林覆盖率。再加上少有工业污染,那里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2%,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今年年初,在“2024中国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峰会”上,南丹获得“中国避暑养生旅游最佳目的地”和“中国最佳康养旅居度假名县”两项荣誉。
动植物资源风土、人类宜居的生态环境,于微生物而言,也是理想家园。
覃建良告诉我们,从南丹向北几十公里,冬天就会冷上许多,早上露水要滴下来时,会结冰;往南几十公里到河池城区,夏季温度要高上3~5度。所以,南丹相当于在黔、桂两省交界的地方,形成了一个温和清凉、相对独立的小环境。
悠长的酿酒史,更有利于酿酒小环境的进一步养成。南丹人酿酒始于秦汉,兴于唐宋,历代传承,千年不衰;从现代产业算起,丹泉酒业的前身国营南丹县酒厂,创建于1956年,距今已近70年。
从饮食上,也可略窥当地利于发酵的气候条件和微生物环境。
酸菜、酸笋、酸豆角、用芋头叶发酵制成的芋苗酸、可以用来腌制酸嘢的酸糟……发酵带来的神奇滋味,是对南丹微生态的生活化佐证。
穿越漫长历史,不同民族曾在南丹地区各自生长,又融合共进。有一些质朴留存至今,真挚和热烈,仍闪现在生活的边边角角。
根据南丹县县志编纂委员整理的《南丹历史沿革》,早在殷、周时期,就有许多部族在南丹境内生息、繁衍。
西汉时,南丹西北部(今月里、六寨、里湖一带),为夜郎国属地。这是南丹与贵州,在历史上的机缘。
唐代,因南丹属“极边之地”,朝廷在境置羁縻州,实行“以夷制夷”“因其俗以为治”的治理方式,任命土著首领治理当子。
纵观隋唐时期,南丹地区的统治,分别归属黔安郡和黔州都督府。这片区域与黔地的机缘,可谓深厚。
直到今天,由于地缘上相近,再加上地形和气候近似,南丹的风土人情和饮食习惯,都比较贴近于贵州。
南丹还是中国历史上实行土司制度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地方。
北宋开宝七年(974年),广西南丹的壮族酋长莫洪燕上表归附宋朝。元丰三年(1080年),宋朝设立南丹州,钦定莫氏为世袭土司,管辖广西南丹地区。土司制度由此在南丹实行,一直持续到清光绪三十年(1905年)改土归流,历时931年。
虽处边陲,南丹人却怀揣着炽热的家国情怀。
根据徐霞客的记述中,明末,南丹州街道中段,建有大型牌坊,上书“摅忠报国,崇整精徽”八个大字。这样的牌坊,是他在“粤省所未见者”。
善良和团结,是南丹人的另一重品质。
关于南丹民风,清乾隆《庆远府志》记载如下:“南丹土州土俍……淳谨勤俭,甲于通州,和睦宗族,乡党若一家,有婚丧众共助之,计其应纳地粮并代为代输。”
今天的南丹,生活着壮、汉、瑶、苗等13个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中,最引人好奇的,当属白裤瑶文化。
作为瑶族的一个重要分支,白裤瑶是因其男子惯穿及膝白色裤而得名,主要聚居在南丹县八圩瑶族乡与里湖瑶族乡的大石山区内。
在南丹城关镇与里湖瑶族乡之间,由丹泉集团斥资打造的瑶望天下和歌娅思谷,是展现白裤瑶民俗文化核心景区。
在那里,我们聆听了白裤瑶族传统的铜鼓,受到白裤瑶大哥的鸣枪欢迎,见到了少年人养的画眉鸟,以及一针一线缝制的传统服饰。
跟酿造酱酒一样,白裤瑶的传统服饰,需要经过一整年的制作周期。从播种棉花,到织布、纺纱、染布、刺绣、绘制图案,三十多道工序均由族内女性依时令完成。
白裤瑶族服饰,分节日盛装和普通装,图案纹饰以鸡仔花为主。男子白裤的膝部,通常绣有五条红色花纹,相传是瑶王与外族战争时留下的血手印。
女性的夏天服饰,俗称“两片瑶”,前后两襟搭在肩上,无所拘束,传达着白裤瑶人对母性的敬仰。
为家人缝制衣裳,本是白裤瑶女性的生活日常。歌娅思谷开放后,她们得以把家中的活计放到景区来做,通过为游客们展示这项被列入国家级“非遗”的传统技艺,获得一份收入。
最近几年,依托南丹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丹泉集团在酒旅融合方面渐行渐深。
除了兼顾藏酒与体验的洞天酒海,瑶望天下近旁的洞天盛境·地下大峡谷,呈现了天然溶洞的另一种梦幻。
在那里,一条磅礴的暗河贯穿全程。高瀑飞泻的水幕剧场、石笋林立的奇幻森林、静谧深远的地下湖泊……令全程约3.5公里的路程目不暇接。
此外,丹泉集团还基于南丹地区的天然温泉,在南丹五一矿矿床之上,打造了南丹矿物温泉·地磁酒店。那里的温泉水,取自地下千米,水中含有硫、锢、铁等多种对人体有益元素。
昔日的南丹,曾因矿产而闻名——全县财政收入一度有80%来自矿产领域,繁荣时有“小香港”之称。
如今,文旅产业在这里崛起,包括白裤瑶族在内,许多人生活因之改变。
酒旅融合的发展思路,也在助力丹泉集团实现从生态优势到市场优势的转变。
今天的洞天酒海,已经成为南丹旅游的地标之一。基于当地自然地理、历史人文、产业发展的生态游、文化游、工业游,本身也是对南丹风土的深度体验。
以洞藏为窗口、体验为媒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意识到,作为一个酱酒产区,南丹是如此独特。
再看丹泉酒业的快速发展,我们不光看到了对南丹风土的充分利用,也看到了酒旅融合发展思路下,这片土地正变得更加蓬勃、更加多姿。
(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均来自好酒地理局视频中心)
[1]卜有康.南丹县白裤瑶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广西大学,2019.
[2]李玉清.广西河池市森林风景资源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7.
[3]姚婷,游京晶,熊晓辉,等.贮存条件对白酒原酒品质的影响综述[J].食品工业,2016,37(2):209-212.
[4]罗时琴,贾敏,赵敏.喀斯特洞穴贮藏研究综述[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9(6):102-108
[5]迎驾贡酒洞藏过程中物质变化研究[J].李正涛;倪永培;项兴本;曹荣升;赵金松食品与发酵工业.2021,第2期
[6]胥思霞,王晓丹,胡靖,吴海,胡鹏刚,邱树毅.贵州青酒洞藏风格特征研究[J].酿酒科技,2012,000(11):43-45
[7]张艳红,周丽娜,李素琴,等. 不同贮存方式对白酒品质的影响研究[J].酿酒,2016,43(4):40 - 42.
[8]杨合. 霞客南丹行[EB/OL].[2023-04-14].
[9]卜有康.南丹县白裤瑶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广西大学,2019.
发现好酒的自然人文之美
更多好文……
好酒地理局所发表的包括但不限于
文字、图片、视频等原创作品,均受法律保护。
未经许可,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篡改、删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