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更新如何将共识贯彻到底?

学术   2024-10-10 22:05   北京  

△ 新蚕事“共创论坛”海报  图片来源 / 城市中国


2024年9月,盛泽蚕花里社区设计节“更新工作坊”正式拉开序幕。开幕次日,作为本次设计节的核心亮点,也是工作坊的重要授课内容——共创论坛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蚕祠戏台前盛大举办。

该论坛由《城市中国》主办,以“日常的遗产与空间生产——城市更新可经营性的小城探索”为题,汇聚多方智慧,从专业与日常、学术与实践、全球与本土等多重视角探讨盛泽城市更新的实践与未来。论坛结束后,城市中国就“小城更新的困难与突破路径”这一话题,对演讲嘉宾宋群进行了深入专访。




宋群

Local本地创办人

长期从事以「地方记忆+」为主线的城市更新研究与实践工作。2007年创办「Local本地」机构,工作范围涵盖文化项目的研究 / 出版 / 展览及商业项目的策划 / 规划 / 设计 / 运营,主持策划过多个具有样本意义的更新改造项目。


城市中国(UC):面对不同城市的更新项目,您的工作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吗?
宋群:不同城市,地方性差异很大。即便是同一座城市,老城、新区、城郊等不同片区其实也各有特点。哪怕只隔了几条街,可能都不一样。比如说我们正在做的一个项目:西仓市集文创公园(点击可查阅),它处在西安老城内的回民街,一个多元文化的聚集区,当地人叫 “回坊”。它的居住环境、居民生活方式和商业形态与临近区域是完全不一样的,虽然都是在老城内。

△ 西仓市集文创公园  图片来源 / Local本地


现在越来越觉得所谓地方性,不能以城市级别的区域范围来说。应该把地方性收窄范围来观察。每一个小区域的地方性都不一样,更新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不一样,因此改造的路径、方式、工作方法都需要适时的更新。


△ 西安市城市记忆博物馆,由“Local本地”创办,展出的主题是本地市民的日常生活,其中包括城市影像、家庭影像,以及各类搜集来的老物件。图片来源 / Local本地(延伸阅读:城市更新的本质是重塑日常生活连续流


如何去挖掘其中的地方性?一个城市开展更新项目要经历三个环节——观察、研究和实践。观察是最基本的,研究是相对比较深入的观察,而实践则是最终的目的。前两者虽然占用了最多的时间成本,却是不可或缺的工作方法和工具。

地方性不仅是更新改造的主导方要关注,更重要的是唤醒本地居民的地方感。通过书籍、影像和展览,能够帮助本地人从“熟视无睹”的状态跳脱出来,重新看见“地方”。通过这样的方式梳理城市的历史和记忆。这是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的,是需要静下心来啃资料的。有所了解的同时,还要用脚去丈量这个地方,最终把所有的讯息、历史和感受汇集起来。
需要注意的是,绝不能浮光掠影地调研。我们都知道,因为要赶进度,很多更新改造项目的调研,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非常有限的,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也难免跑偏,容易比较主观,给项目决策提供了错误讯息。

城市中国(UC):在城市更新实践中,您遇到过哪些普遍的问题?

宋群:遇到的问题非常多。就像上面所说,每一个项目都会出现针对性的问题。不过,这其中确实存在着某种共性。

第一,当一个更新改造计划确定好方向后,能否形成所有参与者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共识就成为了一个重要难题。

在多主体参与成为城市更新项目“常态”的情况下,共识也越来越难,利益相关者维护个人利益的意识也越来越强。比如原住民,虽然更新改造会提升整体生活环境的品质,但他们仍然保持审慎的态度。除此之外,地方政府的意见、投资商的意见,以及策划方设计方的意见,都在不断地博弈中艰难的寻找共识。


△ 《城市中国》成员在蚕花里进行调研,了解当地居民关于更新的态度,并邀请他们参与“蚕花叙事”。“蚕花叙事”试图打造一个共治,共享的平台,用聊天、表达和对话促进共识的达成。图片来源 / 城市中国(延伸阅读:“市”在“人”为,让表达和对话成为更新“新常态”


第二,当共识形成后,项目计划能不能贯彻到底,或者说执行能否“穿透”到最终端,这又成为另一个重要难题。每个项目的开展,以商业逻辑来看分为四个环节:策划、设计、招商、运营。这四个环节,既是一个递进的时间线——先策划,再设计,再招商,最后运营,但同时也是齐头并进,理想的情况当然是执行的递进关系。然而在现实情况下,这四个环节的一致性没有那么强,往往很难形成合力,经常是脱节的,而且项目越大越容易脱节,这就直接导致最初的理念和计划没办法贯彻下去。

许多失败的项目案例,实际上都可以归咎于“难以形成共识”和“难以贯彻到底”这两大问题,尤其是后者。项目初期,大家尚能达成共识,但随着项目的深入进行,各方却渐行渐远。甚至还会出现由于利益的诉求和纠葛,原本应该形成的合力,却转变为相互之间的制约力量,导致最终结果完全是南辕北辙。这样的案例太多了。


△ 早在2000年,联安村就被纳入珠海市主城区首批26个启动城中村改造的名单,但由于利益协调、政策配套等多方面因素作用,项目迟迟未动。直到2023年,才再次在《珠海市城市更新(全面改造)2023-2025年中长期计划》中出现。图片来源 / 城市中国


目前看,从政策制度到投融资模式,城市更新还没有形成一套正式而有效的体系。(延伸阅读:告别PPP,城市更新须走向PPCt模式问题虽然多,但我的看法是“难以形成共识”和“难以贯彻到底”比其他问题更为直接,也更加突出。


城市中国(UC):在与项目资方产生意见冲突时,通过参与投资的方式来保留话语权,这种方式是有效的吗?

宋群:一般来说,投入了资金成本,似乎就应该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对项目未来的走向起正向作用,但现实其实并非如此,很可能又陷入到股东利益和股东话语权的博弈中去了。也就是说,博弈永远存在,只是因为身份的转换,从一个领域到了另一个领域。

我们也遇到过这种情况。这让我们似乎越陷越深。原本只是参与而已,但逐渐开始在某些项目中深度介入。这种转变一定程度上是我们的一厢情愿。所谓一厢情愿,就是希望项目能够按照最初设定的目标继续下去,以实现更高的完成度。

△ Local本地团队参与的建国门菜市场“微更新”与“轻改造”,将菜场引入不同业态,分为四大板块。其中,信义巷子对老店铺做了环境优化,保留了那些原本存在着的日常生活和痕迹。


但如果真的很难统一想法,也只能放下原来的想法,虽然也很纠结。最后还是要回归到我们自己的专业性上来,回到基本理念,如果与我们的基本理念相悖,那就不必强求一致。

多数情况下,项目从初步构想到最终落地,完成度只能达到40%-50%。我们团队过往的项目中,有些甚至只停留在30%左右,这是令人感到沮丧的。当然,这是一个过于理想主义的出发点。为了这个目标,必然要付出一些代价,包括大量时间成本、精力成本和资金成本的投入。

△ 青岛市即墨区一早晚市被统一搬到室内后,因可达性下降与成本上升,渐失了人气。摄影/刘诗怡


简・雅各布斯曾宣告,城市更新的目的不在于“美化”城市环境,而是通过修复城市空间与功能关系之间的断裂,建立起更为良好的整体关系。而多数乡镇城市更新仍局限于棚改与环境整治。

城市中国(UC):对于乡镇级别的城市更新,在实践的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值得注意?

宋群:所有的城市更新最终都是围绕人的需求展开的,没有需求支撑的城市更新,难以为继。


△ 盛泽,虽然在行政建制上是镇,但它的城市规模却与大部分中西部县级市相当。现拥有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全是生产布匹的世界级企业,撑起了整个城市产业结构。图片来源 / 城市中国


不论是什么样的城市规模,如果人口基数或是产业发展不足,后续更新都难以有效开展。对于乡镇级别的更新,如果它有自己的支撑产业,同时人口也相对密集的话,是可以参考中心城市经验的。除此之外,需要注意的就是地域性的特殊问题了。


城市中国(UC):城市更新能带来新产业吗?
宋群:导入新的产业是最难的。虽然这是地方政府最想做的,但“新产业”的形成、“产业集群”的形成以及“产业带动”所依赖的外部条件太多了。我们也遇到过项目方希望用产业导入方式来主导更新改造,但如果没有相应产业基因,不轻易建议这个路径。如果一个地区没有好的产业基础,所需要的资源、技术、人才等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不是在短时间就可以具备的,周期长,见效慢。


△ 文旅产业虽然不是拉动GDP的直接作用力,但能够帮助城市输入更多人的需求与期待,从而提升服务,提升空间品质,拉动越来越多的人来这儿。毕竟,城市化下半场的逻辑是优质的城市吸引人才,人才吸引企业。图片来源 / 城市中国


相比之下,一些城市更新项目可以良性持续,实际上是激活了区域性的基本需求,先形成了新的商业,从而带动了相关产业和人口的聚集,被激活的需求都是与日常生活、民生消费、大众文化相关联的那些基本需求,是最基本面的东西。当然也有特例,如景德镇的一些城市更新项目,依托自身完整的产业链,在这个基础上,实现了产业的壮大和持续更新。

△ 叁伍壹壹文创园   图片来源 / Local本地




文创产业园很容易落入 “同质化”的窠臼,一是因为存在着滥用文化创意概念做房产的现象,二是由于培育期长,项目在后期因资金和精力不足,降低招商门槛,进一步加剧了“同质化”。而 “叁伍壹壹”(点击可查阅)抓住了保留日常生活和创造年轻化内容两大真实需求,遵循从商业起步,吸引人群,营造社区,从而带动产业增长这一路径,打造了一个持续活力的园区。


产业的生长,一定还是和所处的土壤有关系。什么土壤长什么庄稼,没法强求。以我们策划的“叁伍壹壹”街区为例,它原本是个老厂房,接手前的定位是以科创为主的文创园,利用产业导入的方式进行创新办公。但实际上,与其他能提供优惠政策的片区相比,它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我们进行了更加务实的方向调整,目前已经运行四年,情况在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带动了周边发展。

总的来说,城市更新项目还是要先想办法吸引人的聚集,尤其是年轻人,他们才是内容生产的制造者,才是活力之源。




- 延伸阅读 -

《聚落的100則啟示》

作者:原廣司

出版社: 大家出版社

原作名: 集落の教え100

译者: 黃茗詩 / 林于婷

出版年: 2011


△ 原广司在《聚落的100则启示》中非常直接地说:“共同幻想创造了每一个聚落和城市。”建设之时人们共有的梦想与心情,就是共同幻想,也是我们说的共识。 图片来源 / 城市中国




相关链接
01《宋群|在西安,让城市更新沾点市井⽓》
02 更新工作坊启动:来盛泽蚕花里社区设计节感受城市更新的创生力量!

03 首场“蚕花叙事”:让本地居民成为“发声者”
04 蚕花叙事:“市”在“人”为,让表达和对话成为更新“新常态”
05 论坛回顾 | 小城要更新,先补上专业对话这一课


- THE END -

采访 / 汤雨杭+崔国
文字整理 / 汤雨杭
编辑 / 刘诗怡+崔国
新媒体编辑 / 大悦
(版权归主办方所有,转载请联系)



-

「Local本地 长期合作内容」


01 欢迎投稿

作为持续以构建“新本地文化”进行内容生产的媒体平台,Local本地期待以“编辑共创”的形式寻找和链接深耕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社区营建、建筑设计、艺术展览、创意文化/创意生活等不同领域的优秀撰稿人,为读者呈现有观点、有见解、有态度的优质文章。稿酬从优,并有机会成为Local本地长期特约撰稿人。
02 展览合作

Local本地围绕地方文化已创建多个展陈空间,并积累了大量展览实践案例。现启动“展览合作”共创模式,期待借此挖掘和链接更具创意与活力的青年策展人,为地方和大众呈现更加丰富,更为有趣的展览内容。
03 品牌合作

Local本地拥有不同的文化商业空间,各空间灵活多样,现场可根据活动性质和内容随时进行调整变动。目前可合作的内容方向有:品牌发布会、品牌快闪、音乐会、脱口秀、创意演出、创意工坊、论坛、沙龙讲座、研讨会、培训会等。



Local本地
以文字、影像、艺术、文献、建筑等多种形式,对城市进行记录与研究,为城市文化提供更多的思路与可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