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后跨界设计者,城乡策划设计主持。20世纪80年代伤痕美术代表人物。87年移居香港,从事商业、文化、艺术等活动。09年回到内地涉足城乡品牌设计与运营。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闭幕式创意文案征集暨大型城市营销活动终审评委;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航站区标志性公共艺术作品方案评委;成都市历史建筑与历史街区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成都设计咨询集团锐意设计中心(建筑及社区营建类)特聘专家;重庆渝中区及成都温江区政府项目顾问。△ 分享嘉宾|王亥 主题分享现场
我为什么分享崇德里呢,其实这是宋群老师给的命题作文,崇德里是我十几年前做的事,现在再讲的话,那就给“崇德里”打个引号,因为崇德里需要打引号了,所以题目就叫《以“崇德里”之名》。当时取这名字,突然想起乔姆斯基(Noam Chomsky)那本很有名的书——《以自由之名》。这其实也是一个很标准的句式,就像沟口雄三(Mizoguchi Kozo)《作为方法的中国》,或者史蒂文·史密斯(Steven Smith)的《现代性及其不满》一样。我之所以要打这个引号,是十几年前我做完崇德里之后,我就不经意变成了旧改专家、城市更新专家诸如此类的。但是这十几年过了,我觉得挺艰难的,今天也算是跟大家分享一下艰难吧。△ 分享题目:以“崇德里”之名 © 王亥
崇德里在成都的核心区,太古里的旁边。当时我改崇德里的时候,太古里和IFS都还没有出来,所以当我做完崇德里以后,我们就改了镗钯街,后来伦敦《Time Out》杂志还选了镗钯街为“中国第一街”。
我87年去了香港,回来的第一个独立项目就是崇德里。回来之前,我大概做了三四年的房地产项目,当设计创意总监,也一直在构思房地产。那真的是一段大好的时光,尽管现在也是好时光,但没有我们那个时候的大好时光好。
我还是要把这个slogan讲一下。当时我到这里之后做了这个项目,也想了一个大概是我这一生最煽情的一个slogan,叫“一个城市的回家路”。因为我是87年离开成都的,当时我离开成都时,成都大概还不到200万人,改崇德里的时候成都就超过1,000万人了,现在甚至超过2,000万人,成为了超大城市。在这个嘈杂的城市里面,地方在消失,城市记忆在消失,我们这代人的日常生活也在消失。所以这次的议题是“地方创生与日常重塑”,我觉得“创生”和“重塑”大概是我们未来这十年都应该持续去做的事。在改造这些存量空间之后,我也意识到地方和日常正在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找回他们,就找回了我们的回家路,也找回了一个城市的回家路。这个项目1,000多平方,分成了三个旧院,前头两个旧院保留得比较完整,后面那个旧院已经被撤掉一半。过去的崇德里是一个穿越镗钯街到东大街的小巷,很多名人住在那儿。当我接手做这个项目时,是只有60米长的一个断头巷,保留了两个完整的院,一个一半的院,最后面有一个90年代的宿舍。
△ 崇德里 项目改造整体平面图 © 王亥
△ 崇德里 项目改造局部平面图 © 王亥
我那个时候还挺认真的,改这个项目花了大概450天时间,因为没办法画施工图,也没有任何旧改的策略,我想那就因地制宜,所以花的功夫太大。但这也算是我的高光时刻吧,那个时候做出来别人称这是现象级,是因为没有人愿意用我这种方式来改。我回来的时候,所有的城市更新,包括微更新也好,或者是成都很多标准化的街区,几乎是撤了重建,美其名曰叫“修旧如旧”,我不知道是哪一个旧,是民国的旧,还是清末的旧,还是五十年代的旧,回到哪一个旧。我认为“修旧如旧”是个谎言,所以乔姆斯基讲了一句话,就是副标题,《以自由之名》下面这句话叫“民主帝国战争谎言和杀戮”。我那个时候也梳理了城市史,包括“修旧如旧”,包括“落架重建”,要命的是“落架重建”就是把这个房子撤了,不外乎复建成一个仿古房子而已。乔姆斯基是全天下最有名的老当义愤的愤青,自从改了崇德里,我也变成愤青,一年也比一年更愤怒,这大概跟我们这代人的经历有关吧,我是50后,所以80后也许觉得城市就这样,70后依稀还有一种印象,60后和50后城市对我们而言它不只是一座城市,它是我们的地方,所以空间和地方,我认为仍然是个很尖锐对立的概念。50年代我离开这里的时候,崇德里还有个门头和吊脚楼,每个巷子都有顶起来的一块,然后从那个小巷子进来。“里”的称谓在成都旧街巷中属少数另类,以城东南居多,如邻近一带的兴业里、章华里、崇德里等,其辟建得名多在二十世纪之初。据袁庭栋《成都街巷志》记载,崇德里北起中东大街,南接红石柱横街,原是无名小巷。崇德里两头入口处分别筑有结实的骑楼,并建有陡而高的梯子,以通上下,供人居停。△ 崇德里 缘起 © 王亥85年前,一位名叫王崇德的商人在此“买了大部住地”,因此取名崇德里。
72年前,即1938年,因战乱造成洋纸和外省纸不能输入四川,著名作家李劼人在乐山开办的嘉乐纸厂在成都设立办事处,选址就在崇德里。
71年前,抗战时期,成都文化界最重要的组织“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成立,李劼人担任理事长,协会的办公处与联络处也设在崇德里。
回溯城市历史,不过百年。崇德里曾待城与市,有情有义过。
△ 崇德里 缘起 © 王亥
这张旧照片里的地方,现在是一个公共厕所,很多人以为崇德里的入口是个公共厕所,当时我很想把这儿去掉。但这公共厕所是我改的,改的挺好看,它让这两个建筑变得很对称,夹住一个巷子。
△ 崇德里 旧貌新貌对比(进出口) © 王亥我大概是“应保尽保”派,每一样东西都要留,我不知道什么地方该撤,什么地方该留,我觉得留比撤是对城市更负责任的一种态度。因为在当下“工具理性”如此流行的情况下,可能说起“价值理性”大家会吵得一塌糊涂,但我觉得“价值理性”应该有一天和“工具理性”平衡。我就是一个“价值理性”的坚持者,所以老是跟别人争吵。90年代建筑公司很少,所以对“修”最大的争议就是这个“要不要保”?90年的我就是“应保尽保”,那个时候我在改这个项目时,450天之内我们周围的施工方,包括给政府报规报建的人都觉得这个人不是疯子就是骗子,我的样子也特别像骗子,那我就一骗到底吧,这个项目就是这样改出来的。△ 崇德里 新貌(旧院) © 王亥
这是一个旧院,墙已经裂了。我们三个门头挺有趣,这是最烂的门头,然后用砂浆把它封起来了,但是它上面也裂了,所以我们用一个钢框把它套了,反正我就是”应保尽保“。△ 崇德里 新貌(旧院门头) © 王亥回到成都的日常,我用了三个动词组合了我们业态的三个部分,第一个叫“谈茶”;第二个叫“吃过”;第三个叫“驻下”,去掉“h”看拼音,成都话就叫“tanca”、“ciguo”、“zuxia”,人家戏称叫“吃过喝过睡过,你这个项目就来过了”。我觉得我的日常和这个城市的日常需要把它守护,需要为此辩护,它就是这个城市的基底或者肌理。
成都人常以“谈茶”指代“喝茶”,乃饮者之意不在茶,在乎雅聚清谈,“摆龙门阵”也。茶舍“谈茶”拟定关乎历史文化各类主题,邀请数位嘉宾聚谈于斯,灵活轻松,侃侃而谈,应为成都人雅聚之所。
茶舍“谈茶”更设立一文化沙龙,以国内和国际学界均享有盛誉的文化学者、《中华英才》杂志誉其为“中西方文化的摆渡者”张隆溪先生命名。不定期设立的“张隆溪文化沙龙”及其他口述聚谈,皆用“自媒体”形式纪录辑集,录制为文献档案,作为口述史专辑留存,并可供媒体采用,以达于文化传播之目的。
△ 茶舍“谈茶” © 王亥
食舍“吃过”,三十六餐客,量决定质,以“私房菜”(或称 “作者餐馆”)为经营理念。宗旨是老实做人,认真做菜,其人其菜,同出一道。做人的道理其实也是做餐馆的道理,如同十几年前香港做的那间由王亥夫妇主理的“四川菜大平伙” 餐馆 。本此,四川菜大平伙与成都映象一拍即合,如法炮制“吃过”食舍,作者与作品复归本地,相得益彰。
食舍“吃过”以“非食品工业化”,“非社会餐饮的方式”经营,定时定量,讲究出品最佳时段和最佳配搭,务求尽心尽力去做菜、待客。回归简约主义(Minimalism)素朴家宴,由家厨演绎,细致展示地道的成都生活与食史。
△ 食舍“吃过” © 王亥
食舍“吃过”与Bulthaup共创的“川菜工作坊”,是由Bulthaup亚洲总代理麦迪森(香港)有限公司与崇德故里项目合作,破天荒首次推出家居“厨房工作坊”(KitchenWorkshop)概念与传统川菜菜式一并展陈。参与性与开放性的经营概念,打破传统餐饮业的烹饪(做饭)形式与用餐(吃饭)过程间隔,家厨与餐客互动共处,在烹饪与用餐过程中,餐客随意转换为参与者,亲身体验烹调之精妙,用器之随心。
△ 食舍“吃过” © 王亥
家舍“驻下”以精品设计酒店的模式经营,包括成都小院体验院舍和包豪斯(Bauhaus)风格城市设计客舍两个主题类别,坐落在民家之中。穿过市井既有的通活且幽的巷径,进入简朴而传统的民家居住空间,比邻而居,透去窗外的风景,审美地观照,该是别样的城中故事。“驻下”试图留住地道的成都生活场景,营造一种语语道来的叙事和体验,身在其中,恍惚世外,为住客在浮躁大都市中觅得一叶岛的清净。“驻下”设施齐备,用品精致,尽得现代化与国际化之便,传统与现代并存,寻常巷陌中的深度参与,是为“城市记忆”主题酒店、精品酒店意蕴之所在。我重点谈一下“驻下”,我们有12个房间。这原来是90年代的宿舍,有两个单元,下面有自行车棚,我就改成了酒店大堂。最后一个残院,我们改成了最大一间房,改的极尽的豪华。虽然里面所有东西都是残垣断壁,但是我认为是到目前为止我做的最好的一个房间。我的记忆跟好坏没关,只跟更坏和更好有关,所以我坚持下来这样去做,但是坚持下来的难度非常大。△ 家舍“驻下” © 王亥我当时确实在现场经营了两年,引进了我在香港将近30年的经历里面最好的东西,我都拿回来了,这么多品牌、这么多大师们的产品,我全部装在了崇德里,所以崇德里是把最老的民居和最国际最前卫的设计融合在了一起。我觉得这些品牌和我最喜欢的这些设计大师有某种永恒性,是更好的一个方式的永恒呈现。
△ 四川夹江 新街子 © 王亥
这个是我最近的一个项目——四川夹江新街子,我不知道什么该撤,什么该留。在当下“工具理性”说该撤,然后“价值理性”告诉我留,因为这个城市越来越不是地方,越来越变成空间,越来越变成资本的运作模式。我在两个之间,那我就选留吧,反正什么都留,这次留的更彻底。
△ 四川夹江 新街子 © 王亥
这个项目都是用红砖往外面扩张加建。我把红砖留下了,后来开街的时候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这次我留的算是挺成功的。但下一期我将面临更多挑战,那就是2万方了,你可以用“留”这个策略动员业主方花1万块钱一平方,但是2万方我真不敢叫他们留了,所以我开始撤,但是撤完就变成新的建筑。新旧之间,如果要留下来的,我就尽量把钱花在留的价值里面,所以跟多方博弈就是一场战争,也充满了谎言。他们骗我,我也骗他们,项目就这样改出来了。最后一句话:“改,多半是个骗局”。不是你把别人骗,就是别人把你骗了,我认为是这样。哈哈,谢谢大家!△ 四川夹江 新街子 © 王亥在河南|地方创生主题论坛
LOCAL REVITALIZATION FORUM
家在河南、人在河南、心在河南
河南,土地深沉,历史厚重。
中原,中国原乡,华夏之始。
「在河南」,是“魏坡新序”与“Local本地”
联合发起的在地创生主题论坛及系列展主题,
未来会围绕老城更新与乡村改造方向
持续不断展开各种活动,
2024年4月中旬,洛阳·魏坡“游春大集”举办了
第一回该主题论坛及系列展。
「在河南」地方创生主题论坛,特别邀请了13位地方文化研究者与实践者齐聚魏坡新序-Localand东侧2楼,活动现场由Local本地创办人、魏坡新序项目总顾问宋群先生主持,嘉宾们围绕“在河南·地方创生与日常重塑”核心议题展开论述,从不同维度和各自深耕领域分享了关于在地文化、城乡记忆与日常生活的故事和经验,探讨和激活了地方创生、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更多可能性。WEIPO · Spring Sightseeing Fair2024年4月12日-5月5日(部分展览持续更长时间)Localand / 左靖工作室 / 碧山工销社/ 庇护所 / 感观体 / 见山文化 / 一筑一事 / 城市中国 / 澎湃新闻 / homeland家园 / Design360° / 中国摄影杂志 / 影上书房 / 设计青年 / Hi设计 / 鲤鱼与大象 / 壹页郑州王亥 / 王宏伟 / 左靖 / 叶思宇 / 许灵怡 / 许海峰 / 刘君涛 / 武小川 / 钟华连 / 胡燕子 / 唐克扬 / 崔国 / 梁井宇 / 黑一烊 / 欧阳应霁 (按姓氏笔画排序)艾瑞 / 冰逸 / 陈栋帆 / 董文胜 / 费俊 / 蒋志 / 刘庆元 / 洪磊 / 黄可一 / 黄清穗 / 卢彦鹏 / 丘 / 谭彬 / 王音 / 高非 / 高鹏 / 洪卫 / 刘新霞 / 任华 / 王可 / 王学坤 / 王怡璇 / 杨松耀&苏素 / 曾令波BROMPTON / 无像Imageless × 林舒 / 野狗商店 / 超级植物公司 / 好白商店 / 止痒商店 / 不急商店 / STA / TBRE / 布兰兔的植物庄园 / 本地好物 / 青壹社 / 东来也 / 懒人便利商店 / 茉沏 / Putoto / 以山 / 丙丁茶铺 / 织耕堂 / 原岩咖啡 / 在地刊物展 / 坚春天 / 植南门市部 / 李伟 / 一斤莴苣 / 勾食 / Dalili studio / 王子敬 / 周晶晶 / 桔子皮 / 乐乐趣绘本展 / 网易文旅 / 长安大镜 / 欧亚艾德艺术设计学院 / 民间艺术家秦有子 / 宋亮亮 / 非遗剪纸艺术家畅杨杨 / 吾空空 / 小保伟 / 李振 / 兽桃loco / 红脸蛋蔷薇 / 茧人 / 3Y / 子芙的音乐房间 / LOOKATHIS / 方式商店 / 开雾 / 蓝花花 / 卖花办公室 / QUEEN COFFEE / 好望水吧 / 洛阳风味商店 / 请喝汤摄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