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从事建筑、规划、城市设计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及成功案例。作品广泛发表于国际权威设计杂志及网站。大家下午好,我先简短介绍三个项目,通过这些项目实际获得的经验,最后再引申回到魏坡新序项目,因为我们是今天所在场地魏坡项目的建筑师。首先想谈一谈城市的公共性,其实也是从宋群老师合作的一个项目开始,就是西安大都荟,想讨论一下小区开放的意义。大概九十年前,柯布写了一本书叫《光辉城市》,他其实是对现代城市做了一个描绘,他提出一个理念:住宅是居住的机器。通过在城市建造高密度的大型建筑和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可以提高城市的效率。大家看下图中车道都是架空起来的,下面走车,上面走人,但实际上我们城市并没有完全往这个方向发展。
到了100年后,东西方两个大都会城市,反而北京似乎离柯布的《光辉城市》的想法更近,但它带来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大家看这两个街道,右边纽约的街道相对来说是比较窄一些,方便人行走,虽然说它也很堵,但它的城市网格会比较小一些。左边是北京长安街,它最宽的地方有12车道,你过一次马路,可能走一个循环要5-10分钟,是非常痛苦的。所以从城市网格来看,纽约是60m x 120m的一个街区网格,北京是500m x 500m ,这个是非常夸张的尺度,就是你走过一个街区其实要花费很长很长的时间,完全不利于行走。北京(左)与纽约(右)城市网格排布对比图 © 叶思宇当大尺度的街区和封闭的社区同时出现的时候,带来一个问题:行人只和人行道有关系,由于街道太宽,两边也很少出现底商,行人和城市的关系割裂了,很多街区完全丧失了公共性。所以说现在大家也经常在讨论,要把居住的小区开放,就是让大家都可以享受你们小区的花园。曾经北京最大的封闭社区就是故宫,所以北京没有一环,一环就是围着故宫转一圈。现在因为变成景点对外开放,大家都有机会进去。大家想象,如果说所有的社区都进不去,它就变成一个个黑疙瘩。如果说我们大部分的城市建筑,除了商业等公共建筑有盈利性质,其它大部分都不开放,城市的黑疙瘩会连成片,无法与行人发生关系。相反的例子,比如汇丰银行(下图左侧示意),非常有意思的场景就是一到周末,福斯特它把底层架空了,因为周末放假,所有的菲佣周日就会把这个地方给占领了,整片底层区域就变成他们的一个公共场所(下图右侧示意),释放了城市的公共性。西安大都荟,其实地理环境在当时的条件来看是非常不好的,就是被周边的住宅全部都围住了,它几乎是没有沿街面的。所以看红线内是这个项目,旁边几乎所有的临街面全部被其他小区给围了,而且这些小区,反正我到现在做这个项目10年了我也没进去过旁边的小区。但中国目前的趋势是小区都是封闭管理的,越封闭的小区房价越贵。如果我们也把这个项目围起来,大家走这条街的时候只能看得到它的行道树,这里面的所有绿化和一些场地内的公共设施,非小区居民都没办法享受到。所以我们的策略很简单,就是为了大家不要有这么单一的城市行走体验,我们把这个地方做成了一个商住混合的开放社区。这个风险是比较大的,像北京的建外Soho就是一个非常早期的开放社区,但是结果特别差,它的住宅价值也非常低,商业生意做的也不好。但大都荟在建之前它就是一个城中村,是具备非常好人气的底子。西安大都荟 改造前赵家坡时期 摄于2012年 © 叶思宇所以我们在策略上希望在住宅和办公之余,它中间还是有一条独栋的商业街,当然现在来看这种独栋的模式比较多,但在10年前来看还是比较超前和冒险的。通过错层抬高在垂直方向上获得了住宅区的隐私,中间是内向型商业街。从城市脉络的肌理上,我们还是延续了一些之前城中村这种小房子的烟火气。现在建设完以后也成为了西安社区商业或者说是街区商业的顶流,所以开放社区的公共性是非常有必要的。西安大都荟改造后街道景观,摄于2019年 © 叶思宇第二个项目是杨梅竹斜街改造,这是大约50年前后的城市肌理的变化。
杨梅竹斜街 50年间区域城市肌理变化 © 叶思宇当时是我们公司梁井宇老师在做大栅栏片区总体的城市规划,所以我们有机会做其中一条街的改造。它的不同在于即使是到现在大部分的房地产开发都是这个模式,就是以前有一片老的房子,根据成本把它收购以后,以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把旧房子拆平。拆平了以后有新的规划指标,根据规划局给的指标建房子,按一定的绿地率、容积率,和旁边原始的其它地块的肌理是完全格格不入的。所以这样的土地模式就形成了,显然地价越高的地方你能盖的房子就越少,因为它容积率、密度这些相对比也会低,越往外你就得盖的越多才能平衡,就变成了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式。像北京最重要的天安门对着这条前门大街,以前是最繁华的区域,就用了这样一种模式做开发,它两边推平了以后通过容积率做的假古董,所以基本上就是最差的商业才会进到这个地方,它也没有任何的生活气息,本地人是根本不去这些地方的。或者第二种情况就是毫无控制,南锣鼓巷是租金谁高我就给谁,所以南锣鼓巷也是走到今天,也虽然是一个城市名片,但它实际上也是处于逐步衰败的一个过程。前门大街(左)/ 南锣鼓巷(右)改造现状 © 叶思宇这个大栅栏片区,这种土地模式走不下去,因为在当时地价已经到差不多15万一平米了。我们也是想通过尽量来保留老的房子,保留原住民,通过活化社区的方式,把所有这些利益共同体串联起来。其实这些旧城改造的方法,并没有什么新鲜的,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这在城市规划和政策领域是一个纲领性的著作,它其实早就提出了该怎么做:要多样化商业;要支持微小企业、小型企业,因为他们最有创意;要多支持本地经济;除了吸引本地居民也需要兼顾外地游客,所以人家早就提出来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叶思宇我们在做这个区域的时候也是做了三点,一个是改善民生,一个是要保护风貌,再一个就是要可持续发展。虽然学了这么多案例,也有很多的经验,但实际到动手的时候还是不太好下手,就像这样一个房子,到了具体情况仍然很难判断如何下手,这条街虽然有大概10%是古建,但80%的房子是这样一个状况,最后还是把它们留下来做了改造。其实就是对它进行一些立面元素的分析,哪些窗、哪些屋面是完全不能动的,哪些是实在是破的不行了,非改不可,没有保留价值的,不得不改的再进行更新。杨梅竹斜街 改造前建筑立面元素分析所以这些历史建筑相邻的破旧房子和一些不得不改的老房子,评估后特别破的就进行更新。或者说是一些七八十年代,好像没有文保价值,但它其实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记忆,一些红砖楼也给留了下来,改成一些复古咖啡店,其实也是非常好的处理方法。杨梅竹斜街 红砖楼改造咖啡店 © 叶思宇当然很多民居或者历史建筑,这些大部分都予以了保留。所以通过这个项目总结了建筑拆改范围的尺度,获得了很多城市更新项目的早期经验。下面是请平面设计师做了这个区域总体的视觉设计。杨梅竹斜街 总体视觉设计 © 叶思宇改造后,当然我们自己是有各种不满意,但改造前确实是很破的,前后对比反差很大。改造完以后,至少现在北京市政府是特别愿意宣传这条街,把它当成是一个文化名片,因为它不像南锣鼓巷,它保留了30%多的原住民留在这个地方生活,所以这个项目从城市更新的角度比较能代表当地的生活。再一个就是我们谈那么多改造或者拆迁,其实除了表皮之外,建筑它自己是有它自己的生命的。我们从一个单体项目来看这个建筑的可持续性,就是位于北京798园区内的一个厂房案例——北京798 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当时是现代汽车是找到我们的,因为当时油车正处于向电车转型的过程,所以想做一个可持续理念的建筑,798现在也是风貌保护区,所以这些工业厂房虽然它还在做生产,外立面是完全不能动的。这个建筑最重要的一点是既然外观不能动,那内部我们怎么不单单是通过视觉来把这个建筑完成更新改造,我们就想从可持续的角度做一个零碳建筑。这个建筑所有花费的,无论是灯光、电力还是其它所有的能耗都是自给自足,都是通过下面有地源热泵,屋顶有太阳能板,自己发电自己用,如果你有富余的,还可以补给国家电网。同时因为当时北京空气特别差,空气净化器还没那么流行,我们就找了全球最大的一个工业净化器机组和供应商,做了一个系统:所有进入到这个建筑的空气先经过一个植物墙的过滤,因为植物它本身就有吸附这种比较粗颗粒的污染物的能力,进入完以后再通过这个工业过滤就变成清新的空气,同时进入到室内,形成自然的空气流通。在我们这样的建筑里面,如果没有空气对流它其实是不成立的,所以做了一个外接的烟囱,通过烟囱效应实现空气的自然循环。所以在当时,基本上全球所有适合的可持续建筑技术,都给它运用到这个建筑上了。它看似外表比较普通,但内在东西比较多。同时把所有的可持续过程都视觉化,都通过平面设计师给它进行视觉处理、编程,所以每一个东西都可以在每一个环节视觉化,体现出来。这是空气第一层级,就通过这个空气过滤植物墙、植物箱进行过滤。然后到这儿以后是粒子发生了某种变化,无论是二氧化碳还是甲醛少了以后,就会一层一层的进入到室内。每层工业净化器,把它的外壳剥离变成透明的,让大家可视。然后每一层都放上传感器和下面的屏幕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比较可持续,完全是能源自给自足的建筑单体。同时可以看到我们改造建筑时把大部分的梁柱也是给予了保留,只是在我们需要处理的地方进行了新建,做了一些对比。基于这些项目经验后,开始做魏坡项目,因为时间特别急,我们用非常短的时间切入了这个项目的要害。有人说这是基于民居的改造,我纠正一下,这完全不是。实际上改造的部分只是上一个开发商留下来的烂摊子,民居我们完全没有动,也不允许动,这张图就是改造前的样子。其实这里面有两个文保单位,一个就是现在草地西侧的古民居群落,再一个就是最中间的地坑院,这两个都完全没有动,然后剩下的就是被上一个开发商或者说是被市场淘汰的仿古民俗商业街。我们第一次来参观时叹为观止,比如说门口这房子,第一次见一个中国的古建筑是偶数开间的,这完全是乱盖,你只要看上去好像都是这个坡屋顶,好像符合风貌,其实你只要仔细看全是乱盖的,就没有任何的古建筑的比例、尺度、制式可言。所以这个地方开了半年以后就倒闭了,也没有游客来,游客的审美也是在不断提升的,然后开发商也支撑不下去,这条民俗街也就没落了,但古民居还在。所以华创永道集团接手了以后,我们就大刀阔斧的对这些建筑进行评估和改造。如果是状况特别差,实在是没有任何依据的,我们就把它进行拆除调整。以前的主街就是一个民俗街,我们把这些无依据的装饰部分都拆改了,大部分的坡屋顶我们还是留了下来。这个场地虽然不大,但有非常多的元素,我们也是希望把这些元素整合起来,以前它高差变化特别大,但很多地方是不可到达的,没法直接下楼梯,交通可达性非常差。所以这也是我们现在做了比较多廊桥,或者平台连廊,把一些不同的空间院落一个一个组团串联起来。所以现在大家在园区里逛起来就会比较容易舒适一些。就像中国园林会有一些拱桥,让下面的人也可以穿行,上面的人也可以通行拍照,俯瞰园区,借鉴了这样一些元素的组合。因为是一个改造项目,大的场地肌理其实基本上是没有动的,除了对交通串联的流线调整动作特别大,有影响的地方稍稍做一些调改,其它基本上是基于场地原状,还是希望和旁边的古民居这样小的尺度发生一些对话和延续,保证风貌的同时,扭转提升场地气质。
魏坡·新序 场地肌理 © 叶思宇这就是改造完成的实体模型,可以看到我们新建的地方,虽然有但是量不是特别大,基本上深灰色这些地方都是保留下来的建筑。魏坡·新序 项目改造后实体模型 © 叶思宇下面就是一些项目现场照片,这就是要串联两个标高不同区域的廊桥。这是临街的建筑,以前在临街的地方走不到院子里,所以把标高处理了以后,变成了一个随坡地变化的通透的建筑,让大家临街就可以走进来。
魏坡·新序 临街建筑 © 叶思宇屋顶可达的区域做了一些遮阳的小品,就在我们会场外面,有很多人会在这里休息,也是达到了我们的设计目的。
还有很多以前是完全堵塞交通的区域,被拆除以后就变成一个新的景观,也成为了公共活动中心。包括以前虽然有很多坡屋面,但是大家没有比较高的视角是看不见它的,所以我们通过交通廊桥把标高抬起来以后,通过一些框景,其实你就很自然的可以欣赏到一些仿古建筑的坡屋顶,欣赏魏坡园区的新变化。我对魏坡项目此次改造粗略的介绍就暂时告一段落,既然大家已经来到了这里,就不如到现场去看看,我觉得会更直观一些,谢谢大家!LOCAL REVITALIZATION FORUM「在河南」地方创生主题论坛分享环节,特别邀请了13位地方文化研究者与实践者齐聚魏坡新序-Localand东侧2楼,活动现场由Local本地创办人、魏坡新序项目总顾问宋群先生主持,嘉宾们围绕“在河南·地方创生与日常重塑”核心议题展开论述,从不同维度和各自深耕领域分享了关于在地文化、城乡记忆与日常生活的故事和经验,探讨和激活了地方创生、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的更多可能性。WEIPO · Spring Sightseeing Fair2024年4月12日-5月5日(部分展览持续更长时间)Localand / 左靖工作室 / 碧山工销社/ 庇护所 / 感观体 / 见山文化 / 一筑一事 / 城市中国 / 澎湃新闻 / homeland家园 / Design360° / 中国摄影杂志 / 影上书房 / 设计青年 / Hi设计 / 鲤鱼与大象 / 壹页郑州王亥 / 王宏伟 / 左靖 / 叶思宇 / 许灵怡 / 许海峰 / 刘君涛 / 武小川 / 钟华连 / 胡燕子 / 唐克扬 / 崔国 / 梁井宇 / 黑一烊 / 欧阳应霁 (按姓氏笔画排序)艾瑞 / 冰逸 / 陈栋帆 / 董文胜 / 费俊 / 蒋志 / 刘庆元 / 洪磊 / 黄可一 / 黄清穗 / 卢彦鹏 / 丘 / 谭彬 / 王音 / 高非 / 高鹏 / 洪卫 / 刘新霞 / 任华 / 王可 / 王学坤 / 王怡璇 / 杨松耀&苏素 / 曾令波BROMPTON / 无像Imageless × 林舒 / 野狗商店 / 超级植物公司 /好白商店 /止痒商店 / 不急商店 / STA / TBRE / 布兰兔的植物庄园 / 本地好物 / 青壹社 / 东来也 / 懒人便利商店 / 茉沏 / Putoto / 以山 / 丙丁茶铺 / 织耕堂 / 原岩咖啡 / 在地刊物展 / 坚春天 / 植南门市部 / 李伟 / 一斤莴苣 / 勾食 / Dalili studio / 王子敬 / 周晶晶 / 桔子皮 / 乐乐趣绘本展 / 网易文旅 / 长安大镜 / 欧亚艾德艺术设计学院民间艺术家秦有子 / 宋亮亮 / 非遗剪纸艺术家畅杨杨 / 吾空空 / 小保伟 / 李振 / 兽桃loco / 红脸蛋蔷薇 / 茧人 / 3Y / 子芙的音乐房间 / LOOKATHIS / 方式商店 / 开雾 / 蓝花花 / 卖花办公室 / QUEEN COFFEE / 好望水吧 / 洛阳风味商店 / 请喝汤摄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