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燕子 / 策展人、童年秘密档案馆发起人
很开心来到魏坡,我也是河南人,在2019年之前主要做当代艺术的策展工作,从未回河南做过项目。有人问过我“你为啥不回老家做艺术”,后面我想了想,可能因为河南不够当代吧,缺乏当代艺术的支持系统。但是自从我开始做地方工作,这几年就经常有机会回到河南:我在信阳和左靖老师一起做了“TBB社区建筑与文化季”,在中牟和普罗理想社区共享中心的伙伴们一起更新了公共空间。做事的过程也是我重新认知家乡的过程。
△《 一箱土计划·故土 》 © 胡燕子工作室
胡燕子是河南人,从四川美院研究生毕业后,
她回到出生的院子,用双手从荒废了的院子里挖出泥土,
装满大大的旅行箱,每日给它浇水,并将箱子拖回当时定居的
城市重庆。这件作品2015年获“以身观身”中国行为艺术文献展大奖。
也是从这件作品开始,胡燕子看到政策发展规划对村落的影响,
从我的个人经历就可以看到这片土地的特质,河南可能不够当代,却具有极强的地方性。但有“地方性”并不意味着有足够的“地方感”。所以我由衷的感谢宋群老师,感谢左靖老师,感谢这么多不是河南人的师友来到这里,重塑这片土地的地方感,让“老家河南”可以被感受,被讲述。
今天我想谈的是我作为一个异乡人在成都做的案例,这个案例就是关于重述地方的。我来之前拟定的题目是“重建附近”,但昨天到了魏坡,看到这里的新可能,感觉到这个地方正在重新讲述自己,所以就调整了内容。
我分享的案例离魏坡有1,082公里,这个地方是成都玉林。这些年很多人都在讨论成都,觉得成都很网红,讲到玉林就是网红中的网红,好像永远都是赵雷那首歌里唱的“走过小酒馆的门口,坐在玉林路的尽头”。网红未必是好事,景观化会遮蔽日常的丰富性,也会侵占日常生活。所以让我们拨开成都玉林的网红外衣,看看内里更有价值的、更丰富的日常,关于公共文化和居民自治的日常。
玉林的公共空间有些已经二十多年了,是全国知名的空间,比如白夜和小酒馆;还有一些是前几年出现的,比如一苇书坊、野梨树书店、一介·巷子里,以及我们的童年秘密档案馆等;还有一些极具设计感和思想调性的新空间,比如王亥老师和宋群老师做的三联思想库 x LocalandS 。
△ 小酒馆 / 白夜 © 胡燕子工作室
△ 三联思想库 x Localand S © 胡燕子工作室
我常带外地的朋友逛倪家桥社区,在这里,党群服务中心紧挨着文创园,走进门后会发现“红色领航站”牌子前面是小酒馆和院子文创园的logo,所以我经常开玩笑说“在这里是音乐引导人民”。
△ 玉林倪家桥社区宣传海报 © 胡燕子工作室
让我们再来看那个问题,为什么是玉林?我想答案是:80年代初至今,40多年来,玉林从无到有,从新到旧,持续生长更新,经历了虽然短促但较为完整的城市发展周期。玉林所包含的的历史记忆、地方脉络、城市更新、基层自治、社区营造、公共生活等相关议题,是在全球化背景中的当代中国城市社区所共同面对的常见议题。这里丰富的实践案例,有其普适性研究价值。借用五条人那个歌词,就是“立足世界,放眼玉林”,然后重返生活。
△ 重返生活:玉林的空间、记忆与社区行动
系列在地文化主题讲座包括《艺术的公共话语》《雅俗之变——明清文人艺术生活的世俗化转向》,讨论作为文化艺术工作者,我们为什么要关注市民生活,谈烟火气,谈当下的基层社会的现状。以及在这个界面上的工作方法,比如说《直面问题,朝向改变——社区的艺术行动》《公共生活的物性》等。
讲座中分享的唐寅作品 © 网络
△ 《玉林旧物——公共生活的物性》展览现场
© 胡燕子工作室
这是在风马艺术书店的展览《成都梦》,同时也是风马的最后一个展览。
△ 《重返生活 x 成都梦》风马艺术商店 © 胡燕子工作室
这三个展览作为联动展,本来就有自己的内容,我们把这些内容放进《重返生活》的项目结构里,放到成都双年展的框架下去宣传。因为成都双年展的公众号有100多万粉丝,如果我们能够通过联合发布的方式,让原本不熟悉社区的当代艺术受众,能够到路边、到街头、到这些小空间里面看看展览,那不是很好吗?
我们整个项目经历了院子文创园的五周年,也借此机会给院子过了生日,策划了这场汇聚95家伙伴的思想市集。这场市集区别于其它市集的地方在于它是强策展逻辑,是按照策展的框架拉出来的,参展方也未必都是卖东西的,很多是“卖”思想的。
除了以摆摊的方式展示思想线索外,我们还想再设计一个议题结构,就是论坛。在夏日思想市集现场有5场论坛:第一场的议题是《从“家”出发,重返“公共”》,这部分是由5个建筑师来进行的;第二场议题是《社区营造与公共生活》,社区营造是如何构建了公共生活的底色;第三场议题是《韧性社区与可持续生活》是从环保和生态的角度去谈可持续生活的。
第四场议题是《当我们在谈书店时我们在谈什么》,为什么这个时代尤其需要书店?特别是独立书店,独立书店对于一个空间意味着什么?第五场议题是《年轻人,以及所有人》谈的就是年轻的行动者,可能是95后或者00后,以及为年轻人提供平台支持、专业支持的一些机构,就是我们如何把更多的权利给到年轻人,把建设城市、改造社会的机会给到年轻人。
△《重返生活·夏日思想市集》摊主们的合影 © 胡燕子工作室
因为总共有90多家机构,所以到那天结束后,大家就有一种特别强的共同体的感觉,好像结成了联盟一样。虽然市集只有2 天,但我相信大家彼此之间的关系会持续下去,活动只是催化剂,更重要的是日常的交往与联动,关系生产才是核心。
《重返生活》的视觉设计也是以田野调查的方式生成的,我要求我们的设计师团队在玉林生活一段时间,去走街去基于这些场所创作。我们所有海报的核心元素都是凳子,不同的凳子。为什么?因为漫步在玉林的街道,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凳子,有传统竹椅、办公室里的皮质转椅、孩子们的塑料凳、木质小板凳等……甚至还能见到连排座椅和沙发被安置在街头。这些凳子大多都是私人财产,却呈现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凳子从家家户户中“溢出”,并如此自然地成为了玉林社区景观的一部分,凳子创造性的改变了空间属性,发明了新的空间可能。
△ 街头的不同凳子 © 胡燕子工作室
△ 不同凳子与不同人之间的关系 © 胡燕子工作室
海报上的每个凳子都来自于举办活动的场地,因为我们的展览、市集、讲座、研讨活动联动了很多公共空间。所以每次设计海报时候,都是从活动所在的空间选择凳子,拍摄了设计在海报中。凳子背后是这个空间主人的精神面貌、个人趣味,以及这个空间的立场。我们依托海报系统的视觉设计,还设计了游戏打卡路线,当观众去到这些空间里找到这些板凳,比如说你坐一下,和空间合影,然后发到社交媒体上,我们就会送一套衍生品。
△《重返生活》系列衍生品 © 胡燕子工作室
请允许我再提示一下这个项目时间,2023年的夏天。《重返生活》系列所谈的既是我们在原子化、扁平化的现代生活中重返附近、重建日常的必要性,也是我们经历了3年的封禁之后,迫切需要重建公共关系的渴望。我们把这渴望和信念印在衍生品上:这是火柴,不管经历了什么,都要“保留火种”;风车写着“自由如风,重返生活”;水瓶上印着口号:“公共生活和水一样重要”。我们希望大家通过这些物料感受到柔软而坚定的能量。
观众去这些空间找到这些凳子打卡,就会得到这套衍生品。打卡机制也是一种号召:走出门,到街头小空间里去看看吧,去发现这个城市网红景观之外的那部分,构建了人文生活、公共精神的那部分。
△《重返生活》 主形象展示面 © 胡燕子工作室
最后我想谈谈10月31号的闭幕对谈《街头公共空间的发明与更迭》,我们邀请中国微观史研究的代表学者王笛和设计师、学者王亥到一个社区的院坝里,和来自全国各地的160多位观众一起,从晚上7点聊到11点,聊街头文化与空间变迁。
王笛老师带来的演讲题目是《成都的公共空间与市民文化》,王亥老师的讲座题目是《以街头为⼯作室》。当天的观众里,有专门从外地赶过来的嘉宾粉丝,也有吃了饭过来遛弯的大叔大妈,有附近收摊回来的小贩,有放学的小朋友......这样一种社群混融,共同在这里聊公共空间、公共生活的场景,我觉得太宝贵了。人类学家项飙老师说过“附近是一种情不自禁和此起彼伏”,那晚我深深的体会到了附近的“情不自禁”。
△《街头公共空间的发明与更迭》对谈现场 © 胡燕子工作室
所以我想,当我们在一个地方去重塑日常的时候,可能都是在以一种情不自禁的方式,此起彼伏的延续。我昨天和今天也逛了魏坡,看到明清的建筑群,也看到上个文旅阶段的仿古建筑,到现在出现了更加当代的空间和当代的内容,很多空间以策展式的方法放进来了新的可能性。我想,魏坡下一步肯定就要发生“情不自禁”了,情不自禁的逐步生长成一个新的地方。谢谢大家!
「在河南」地方创生主题论坛,特别邀请了13位地方文化研究者与实践者齐聚魏坡新序-Localand东侧2楼,活动现场由Local本地创办人、魏坡新序项目总顾问宋群先生主持,嘉宾们围绕“在河南·地方创生与日常重塑”核心议题展开论述,从不同维度和各自深耕领域分享了关于在地文化、城乡记忆与日常生活的故事和经验,探讨和激活了地方创生、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