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法六经解伤寒 古今一统汇中西
感恩与太湖的相遇
能够参与到太湖硕博班的学习中,实在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
最初了解到太湖还是在本科时期,一位师姐建议我去学习一下吴老师的著作,可惜的是,当时没有听进去,错过了提前接触的机会。后来,我偶然间又想起师姐说的话,于是从网上购入吴老师的书开始学习,第一本当然是《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初读即惊为天人,悔恨当初没有好好学习,浪费了太多时间。
刚接触中医那会,特别排斥西医,总觉得中医学习西医是一种“数典忘祖”的行为,于是有关“中西医结合”的内容连看都不看,没有了解过,就片面地认为这是“离经叛道”,已经失去了中医的本来面貌。直到读了吴老师的《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才明白,医学并没有中西之分,医学的目的是为了救治病患,保养身心。中、西医对同一个患者认识疾病的方式不同,但归根结底都在说同一个人体,所谓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不过是一个主要从宏观角度去看待人体,一个对微观层面也很重视而已。盲人摸象,角度不同,看到的层面也不同,而真实的面貌究竟是怎样的?于是,很自然的就有了结合。
学习中医的人是很容易困惑的,因为中医的学术流派实在太多,派系之下还有派系,别说初学者,就算是科班出身,研究了若干年的中医人,也很难不觉得迷茫。因此有人提出“别管是什么理论,只要能治好病就可以了。”但我总觉得既然各家说的都有道理,那么应该是有一种理论能够把中医的各种学说串起来的。当接触吴门的学说后,我更加坚信了这一点。
个人认为吴门医述中的学术特色非常明确,从目前我所学习到的部分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病证症有机结合,形气神一体同调
太湖的“病”包括了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病,这涉及到“中西汇通”的概念。所以中医与西医的病名是可以实现统一的,当然,就目前来看,还需要大量的工作去努力。其中中医的病包括了病因、病机和病位。证是特定的症状和体征的有机结合。症主要指的是症状。症状的背后是中医的证,即机体对疾病的病理、生理的应答;在证的背后是病,即病因、病机、病位。所以中医相较于西医是有其独特性的。
病有三个层次:形、气、神。分别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器质性疾病、功能性疾病和精神性疾病。同一个症状可以由三种疾病引起:由器质性疾病引起,归为形;由功能性疾病引起,归为气;由精神性疾病引起,归为神。当我们见到一个症状时,要考虑到这个症状是哪一类疾病引起的。不同疾病引起的相同症状在治疗上是截然不同的。比如头痛的患者可能只是头颈和肩胛带姿势不正确,肌肉长时间收缩、紧张,导致头颈部血管缺血或舒缩所致,通过改变体位,再用芍药、葛根之类的药物可以缓解;也可能是由于颅内肿瘤占位引起的头痛;也可能是由于患者患有抑郁症所产生的身心疾病,后两种情况采取治疗头痛的一般方法只会延误病情。病证症有机结合就是把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和对症治疗有机结合。直取其病,随证化裁,跳出辨证,不离辨证。一个处方既符合传统辨证论治的思维,也暗合辨病论治、对症治疗的思路,既可以调气化,又可以复形质。
二、五法六经解读《伤寒论》
五法是标本法、聚类法、抓独法、平脉法和截断法。标本法讲理,聚类法讲法,平脉法、抓独法和截断法讲方和药,五法是理、法、方、药一气贯通。
标本法的特点是当疾病症状很复杂的时候,可以用标本法去推其核心病机;当疾病症状不明显的时候,用标本法也可以推出其病机,找到药物治疗。标本法从阴阳到五行,到六经再到八卦,阴阳属理,五行和六经属气,八卦是象。其本质是以时空关系实现天人互参。标是阴阳之象。本是五行所化。中指的是化生六气的那条经。六气为本,在上可见;阴阳为标,藏于其下;而中气在标本之间。三阴三阳的标是确定的,然后把每条经对应的六气配上去,就构成了标本。与本经表里对应的那条经就是中气,因为本经病的症状很大程度上由互为表里的那条经决定。比如,《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寒属太阳,太阳本寒。故太阳本寒而标阳,中见少阴热化。
聚类法首辨阴阳,次辨病,再辨证。先辨病发于阴,病发于阳;其次辨六经为病,病在哪条经;然后再辨证,三阳在经在腑,三阴寒化热化。如果体质异常,就存在兼夹证。如果还不清楚,结合抓独法,三阳独取少阳,三阴独取少阴。
平脉法由脉定药,由药定方,由方定证,构成了“方-药-脉-证”体系。另外,平脉法还构建了“穴-药-脉”系统,在内治与外治之间建立联系。平脉法在《吴述诊法研究·脉学》课程和书本中都讲得很详细。
比如:左手的脉火降血下,寸关尺对应的是火、木、水。寒化证:左寸浮、缓,大脉是桂枝证,左关欲绝脉、无力脉是吴茱萸证,左尺沉、迟脉是附子证。热化证:火降对应的脉是黄连证左寸数,黄芩证左关弦,黄柏证左尺长;血下对应的脉是阿胶证左寸芤,白芍证左关大,地黄证左尺细。对应人体的穴位:左寸定膻中穴,左尺定关元穴。
右手的脉,气升水布。水布:右寸浮紧是麻黄证,右关濡是白术证,右尺沉微是附子证。气升:右寸脉短是黄芪证,右尺脉短是山药证,右关脉弱是人参证。对应的人体穴位:右寸定风府穴,怕风吹,用麻黄;右关定至阳穴,其背恶寒,用人参;右尺定腰阳关穴,腰疼,用附子。热化证:右寸数是寒水石证,右关大是石膏证,右尺长是滑石证。
抓独法与方证学派的抓主证不同,方证是症状和舌脉的有机组合,而抓独法抓的是特异的症状,可以抛开舌、脉。抓独法具体来说有抓证,抓反应病机的独特证状;抓枢,三阳独取少阳,三阴独取少阴;抓病。比如:少阴病抓独法,一可以看瞳孔,瞳孔缩小的属少阴,是由于迷走神经兴奋所致;二可以看皮肤划痕,手在皮肤上划过会有一道线,如果这道线快速变红,说明体质偏热,如果白色的时间较长,说明体质偏虚寒(需排除温度的影响);三可以问患者痰咸不咸,如果痰咸说明少阴肾精亏虚,是使用金水六君煎的主症,阴虚可加养阴的药,阳虚可加温阳的药。
截断法的原则是病不传经,经尽而愈。六经传变的方式有循经传、越经传、枢机传、表里传和开阖传五种,总的规律是三阳传变,三阴递进。三阳自少阳截断,三阴自少阴截断。根据不同的传变方式可分为循经截、越经截、咽喉截、开阖截、表里截。
三、医学一统
吴老师提出的医学一统是宏伟的,是极振奋人心的。医学一统包括中医理论的一统和中西医理论的一统。中医一统以伤寒学说为核心,把内难伤寒与后世各家学说相汇通,吴老师的新书《针灸六经法要》更是把针药外治打通,做到中医理论的大一统。同时吴老师还在中医理论一统的基础上,再通过现代医学的理论来构建中西汇通的大框架。中西一统的优势有很多。比如可以让西学中的医生快速入门中医,壮大中医队伍;还可以解决中医理论中有些模糊不清的地方,有助于中医客观化诊疗的建立,让每个医生面对同一个病人时都能够给出相似的诊疗方案,而不是千人千方。我们知道,通往目的地的道路有很多,但一定有一条是最优解。
太湖不仅有医学课程,还有儒释道等国学课程,吴老师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盏灯,点亮这盏灯就可照亮黑暗。如果我们每人都点一盏灯,天就亮了。”吴老师把儒释道医相汇通,是启迪我们,为医者既要有治病的霹雳手段,更要有慈悲的心怀、通达的智慧。
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
四、用药法
吴老师运用中药,既根据中医古籍又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从而达到精准选药、提高疗效的目的。比如治疗扁平疣:选薏苡仁,中医讲可以祛湿,药理学研究表明其中含薏苡仁脂,特异性疱疹病毒专药,但是水中溶解度低,须大剂量长期方能取效;选淡竹叶,中医讲清热解毒,与薏仁同科,抗病毒,增强薏仁疗效(如竹叶柳蒡汤,薏苡竹叶汤);黄芪可补气,也可诱导干扰素的生成。
另外,吴老师针对各类专科(如:脾胃病学、肿瘤学、皮肤病科、女科等等)做了相关的研究,同时也将一些特殊的诊疗方法(比如舌诊、阳明病的叩诊法等)及自己家传的验方(吴门验方、妇科验方等)毫无保留的呈现出来。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吴老师说:“一个人复兴不了中医,一个人也拯救不了中医,好在我们是一群人,一群有梦想的人。”太湖学堂汇聚了一群热爱中医的理想主义者,大家在吴老师的带领下,用自己的力量去探索一条中医之路,每每想到总是觉得很感动。从2015年的公益微信群到后来的“一路健康”APP,再到后来疫情期间,太湖提出了太阴肺湿热瘟病(冠状病毒性肺炎)防治指南,直接或间接地救治了大量的病患,太湖也为疫情严重的湖北地区医疗人员免费开通《中医湿热病学》等课程;还有吴老师讲述的《心经通解》、《论语新解》、《玄机奥旨》及《中西汇通心理学》等公益课程。太湖学堂的课程收费低,而且还经常会打折。不仅如此,太湖一直在帮助贫困、偏远地区的学子,还会为优秀的学子减免学习费用。我所获得的这次学习机会,也是受益于吴门的硕博班公益活动。我觉得吴门真正做到了“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我相信,从2015年至今,吴老师一定承受着许多我们不曾知道的压力。当别人在骂天骂地的时候,太湖已经在路上了,而且也会一直走下去。“千年暗室,一灯即明”,感恩与太湖的相遇。
非常感谢太湖的这次公益活动,非常感谢吴老师的教导,非常感谢李军艳班长和诸位太湖师友的帮助。我在太湖的学习还远远不够深入,希望太湖的师友们能够多多指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虽不敏,亦将上下而求索。
-END-
策划丨伤寒教研室
审核丨沈佳 窦勇
编辑丨孙春利 叶先志
鸣谢丨李军艳 张韬
往期推荐:
伤寒教研室征稿函:众里寻您千百度,让我们一起笔墨耕耘照亮他人前行之路!
尹逊涛|遇见吴门医述,开启有温度的医学——首届吴门医述硕博班学子的学习心得
罗杰|伤寒筑根基,五法现内涵——首届吴门医述硕博班学子的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