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读书记】第1期:付惠煜|《镜心斋校注伤寒论》有感
文摘
2024-09-05 20:03
江苏
学生无论中医基础还是思考能力,都不足以与众师兄师姐们并论,但太湖的确是我中医最重要的道场,吴老师又正在学生心中是当之无愧的今生一师,就必须要认真的品读一番,说上几句,哪怕说的不好、不对,说的漏洞百出,也甘愿了。学生入中医门,初学也是《伤寒论》,自己用《古代汉语》结合《词典》翻译过许久,未能窥管半分;学习了一阵子胡希恕老先生的《伤寒论讲座》,还是不通一窍,又多了满脑子的为什么?之后在《中医人生》中看娄绍坤老先生中医经历,买了很多汉方书籍,比如《皇汉医学》,比如汤本求真、大塚敬节等汉方家的各类书籍,算是知道了一点方证学派的轮廓;当今,关于《伤寒论》的书籍,没有一千,总能找到八百数,能教人医者,却寥寥。学生学过的,各家都有可取之处,各家却都未能言出《伤寒论》背后的理,或者说中医的理。如,有中医大家就提出《伤寒论》与《内经》是无关的,分家的;又有中医大家提出《伤寒论》就是方证主义,因由是古人不懂解剖,不懂生理,就不可能有病理;还有人提出《伤寒论》是空间医学,其中方剂都是用术数推算,用之当合命理,是说,来病人不用望闻问切,当推算生辰八字..….林林总总,让人叹为观止,不分西东。至于后来,凡是与《伤寒论》有关的书籍,无论古今都要尽量买了稍微看看,以作参考,但匆匆三四年光阴,所学的知识仅能书本推敲,放之临床,甚少见效大部分都疗效乏味,信心渐无,热情渐灭。叹自己一直徘徊中医门外,想窥探一二而不得其门,悲苦万千。而几年蹉跎,更是情绪抑郁,身体失常,苦寻各种知名中医、大家,却总是无果而归,更加对中医悲观起来,总觉得书中的中医与今天的中医,已经完全是两个世界一般。中医即已断代,吾辈何苦来哉?幸遇太湖孙迎春师姐,身体渐好,信心重燃,归于吴门,从此医路从崎岖断崖变坦途。吴雄志老师之前关于《伤寒论》书籍分重订、汇通、研究;又有各类书籍余数本,如《攻下》《伏邪》《脉学》《中医生理学》等等,不一列举,但多用“述”而非“著”。熟悉太湖的同仁都知道,吴老师的学识渊博,汇通中西、古今,所以太湖大部分课程、书籍,都是吴老师利用片段时间的讲解,由太湖社工们负责整理、整编。吴老师说过,中医就那么多东西,初衷本是把《伤寒杂病论研究》传出来,就算了了初心的,现在却要讲的这么散、这么多、这么大,是始料不及的。如果学生所记不错,《镜心斋校注伤寒论》是为数不多的由吴老师亲自编辑、整理、出版的吴门书籍。为何?学生猜想,当是为了传世之用!“佛度有缘人”,太湖初始,吴老师为了让学生们学的懂、学的明白,竭尽所能的运用各种角度来诠释中医的术、理、道,将几千年中医秘密公之于众,把不传之秘教成了显学,只因我们这些生而逢时,在此追随的学生,成了可以“度”一“度”有缘之人,哪怕入得太湖一天,也可一取真经。那之后呢?吴师百年后呢?我们百年后呢?所以吴老师开始校注《伤寒论》,有了今天的《镜心斋校注伤寒论》,从此中医可摆脱四分五裂;所以吴老师开始著《华阳经》,从此中医有三经鼎立。吴老师说,“我”、“我们”要看见“你”、“你们”,更要看见“他”、“他们”。“他们”从几千年走来,又走到几千甚至几万年之后,一路上,疾病从未消失。前面的他们遇见了仲圣、遇见了孙真人、遇见了中医鼎盛之辉煌;今天的“我们”和“你们”遇见了太湖、遇见了吴老师、遇见了中医复兴之光芒;幸而明天的“他们”,有了“镜心”、有了“华阳”,祝福“他们”有那个时代的太湖,祝福“他们”能在中医上,超越所有之前的“我们”。备注:本文转载自 疯子读书 《镜心斋校注伤寒论》之书评,经重新排版而成。原文发表于202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