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习《伤寒论》?

文摘   2024-06-07 21:46   新加坡  

为什么要学习《伤寒论》?中医的理论体系本身是一脉相承的。

学习《伤寒论》,是有疑问的。一个疑问,古法不治今病,所以后世才发展。因为作为一个不断前进的学科,还要去学习两千年前的东西,这个是有问题的。那么,为什么还去学习两千年的东西?中医这两千年究竟在干什么?难道要学习《伤寒论》,才能做大夫吗?如果说时代在进步,为什么要回过头学两千年的东西?我们是在开倒车吗?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伤寒为万世法,还有很多人认为,《伤寒论》很重要,因为两千年前中医就达到了世界科学的顶峰。如果两千年前中医就达到了世界科学的顶峰,中医怎么不发明一个原子弹,或者卫星、火箭上天呢?大家想,如果我们的科技在两千年前就达到了世界的顶峰,为什么今天我们离不开手机、离不开的PPT,离不开电灯,电话?像我摘了眼镜都看不清楚,我都八百度了,这也是现代科技。如果说伤寒不是做到了顶峰,为什么要去学习他?

第三个考虑是古今一统的问题,就是《伤寒论》和中医后世的学说是统一的。《伤寒论》的架子在他搭建了一个开放的疾病模型,使得后世医家可以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上不断的添砖加瓦。如果把《伤寒杂病论》的这个疾病模型拿出来,就可以做到不断的在这个模型里面添砖加瓦,去发挥我们的学术特点。但是,有一个很遗憾的特点,中医后世很多的学说、学家,不知道什么原因,不把学术的来龙去脉说的很清楚。

比如说读李东垣的《脾胃论》、《兰室秘藏》、《东垣十书》等等著作,就会发现李东垣对《伤寒论》是很有研究的,但是不知道是为什么,他书里面基本上不提《伤寒论》。因为他的很多处方都是从《伤寒论》里头脱化出来的。他那个甘温除大热的补中益气汤来自于黄芪建中汤,黄芪建中汤重用甘草加黄芪。《伤寒论》还有一个甘草干姜汤,也描述了治疗热证用温药来治疗的,然后发展黄芪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其实除了去治面色薄,形体酸削不能行,单纯治这种气虚导致热像,就用黄芪和炙甘草两味就可以。

建中汤和桂枝汤的区别是加了饴糖、倍芍药,还有甘草剂量加重了。实际上就用黄芪配甘草,两味就可以治疗气虚引起的这些热证,李东垣叫阴火。当然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更多的是形体酸削,因为有形质的损伤,而补中益气汤更多是伴有消化道的症状,吃东西不好,脾胃功能减退,所以补中益气汤是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加减减,而建中汤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加减减,实际上抽出黄芪、甘草两味就可以。不知道为什么,李东垣不提《伤寒论》,他的处方基本上都能找得到《伤寒论》的影子,但是他不太提《伤寒论》。这就带来一个弊端,如果学术不注明源头,那学术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这样就导致中医形成了众多的学术源头,使得中医的理论体系碎片化。因为中医的学者,喜欢提新的提法,喜欢提新的说法,往往这些说法既不是老师教的,也不是书上看的,那从天上蹦下来的吗?

所以,我们要去思考,为什么西方的科技有它的优点?它把一个学术的来龙去脉说的很清楚。如果不把学术的来龙去脉说的很清楚,那个叫做学术不诚信。西方的论文都有一个引言,要求你充分介绍这个领域的进展和你的研究相关的内容,如果你介绍不充分,在学术界认为你学术不诚信。但是中医的学者,不太喜欢去介绍这个来龙去脉,这个是不对的。因为你的文章会使中医碎片化,中医的理论体系本身是一脉相承的

策划:伤寒教研室
讲解:吴雄志
审稿:沈佳窦勇
编辑:孙春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