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天白,旅行是对生命和世界一种全新的审视!

文化   2024-07-24 20:00   上海  

【 生活在路上 

生命就是一种经历

人生如逆旅,都意味着在路上

—— 俞天白《生命在路上》


编者按:上海知名作家俞天白先生的最新长篇纪实作品《生命在路上》,日前在文汇出版社结集出版。

本文已经刊于《新民晚报》2024年7月2日

文/ 俞天白

生命就是一种经历,人生如逆旅,都意味着在路上。这是踏踏实实的腿脚行走之路,也是琐琐碎碎的日常生活之路,更是坎坎坷坷的与命运抗争之路。为此我有了这样的理念:生命就是在路上。

年纪越大,越认同这是对生命最恰当的概括。我很少有真正概念上的旅行,无非都是因公因事的所谓“出门”或“出差”,零零碎碎的,其路线,仅国内统计,相对完整的有六条,差不多涵盖了整个中国。

都说,不到大西北,不知中国的宽广,不到河西走廊,不知中国的多元。我先到大西北,到过西端的伊犁,南端的喀什,而后走通了河西走廊。可以说,我已用双腿丈量了祖国的广度与深度。宫崎骏在《千与千寻》中说:“我不知将去何方,但我已经在路上。”他是指那种不确定结果的努力,但在路上才有希望,才能理解生命价值何在,却是确实无疑的。

生而为人,总是凭借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互动、融洽而展示存在,难免要不断地肯定、否定;否定、肯定。最雄辩的验证,就是在路上。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所说:“凡是始终都是肯定的东西,就会始终都没有生命。生命是向否定以及否定的痛苦前进的,只有通过消除对立和矛盾,生命才变成对它本身是肯定的。”如果只求温饱,满足肉欲,古人早已定义:行尸走肉。这与“人”字无缘。只要持这一生活取向,都是展示生命“在路上”的“一种经历”;不论是人生还是文化艺术,意识到这一点,生命才有价值,生命之树才能常青。

注: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始建于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历史悠久。并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

我自幼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走到哪儿记到哪儿,但直到1982年,才开始有了以“旅途杂记”为名的记录。我到过欧洲,到过日本、南亚、俄罗斯和美国……都及时写了观感发表于报刊,然后收录于我的散文随笔集中了。收录于“杂记”中的,主要是参加作家笔会、编辑组稿、记者采访、文化与经济研讨等自由度都比较大的文化活动中,所为、所见、所闻、所思、所游、所交往,直到2009年。巧的是,这30多年变动之巨,幅度之大、对社会影响之深,完全值得载入史册,一些景物,今天所见,和我所记的完全两种气象了,像潮州横跨韩江的广济桥,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我所见的,只是在废旧桥墩上用水泥堆砌出原有的形势,供人想象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的建筑是什么样子,今天不仅恢复了原貌,也竭尽了当代的奢华。这些巨变,通过堪称社会精英的这些作家、教授、专家的认识、思考活动,展示于人、存录于世,其价值更是无可替代;同样,我所定义的“生命在路上”,意味着水秀山明,桃红柳绿,鸟兽共生,四季变化,东西各异,这种异质变换所激发出来的活力,经过这些年以除旧更新之名的同质化巨变,却拥有了另一种参考价值。

注:扬州瘦西湖
所记景点对多数朋友都不陌生。但一百个人眼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同样如此。我写的,只能是我眼中那个时间点的景物。比如扬州的瘦西湖,借西湖以展其美,可以理解,但何以用“瘦”状之?我以我“眼”纠正了坊间引用汪沆之诗而得名的错误,找回“瘦”的真正原因。
读者从我眼中这一个哈姆雷特身上,更多的却是感受到岁月的温度。岁月温度,总是体现在人的身上,体现在种种细节之中。我关注的,始终是“风物”而非景物。“风”是民风,是世态;“物”才是景物。为此,我特别注意细节上的特点,包括林木、庄稼、建筑,耕作方式,甚至河水的颜色。到边远如新疆、黑龙江等地,必争取进入家庭内看看其摆设与习俗。更注意沿途之风尚。从西安到华山途中,像我这样的整车旅客,竟被人转让图利,连续三次!在四川乐山,我却受到大佛脚下一位不知名朋友的一再热情帮助。我相信这些都是属于我独有的观感。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这是苏轼临终前总结人生体验的诗作,参透了禅悟,注满了哲理。回望我的生命之路,时代、社会提供了我足够条件,让我游历了不少地方,直至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最大的价值,也就是沿途的风景。如今白首忘机,不嫌粗鄙,希望告诉读者的,与这位居士大诗人的人生感悟相同。


关于 《生命在路上》

《生命在路上》
俞天白 著
本书为上海知名作家俞天白先生的最新长篇纪实作品,选取了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10年代三十多年时间的旅游杂记,也包含所参加的作家笔会、编辑组稿、记者采访等文化活动。“生命在路上”,不只是生命的动态描绘,也是对生存的思考。是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哲理验证。回望这一条生命之路,不仅是沿途的风景,也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探索。作者文笔生动,记事详细,有较强的可读性,也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关于 俞天白
俞天白,作家、编审。祖籍浙江义乌。历任中学教师,《萌芽》杂志编辑、副主编,《沪港经济》杂志总编辑,上海作家协会四、五、六、七届理事,小说创作委员会主任,青年文学创作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务。著有有关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吾也狂医生》和都市命运的 “大上海人”长篇系列等作品。获多项文学奖,其中《大上海沉没》荣获上海1949-1989四十年优秀小说奖、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奖、新闻出版署和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八五”期间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多部作品被改编拍摄为广播连续剧或电视连续剧,或被译成外文。散文《在那遥远的清明节》和《山村传星火》等,被选为中小学课外补充教材。

人在旅途,生活在别处
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购买
关注文汇  欢迎留言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光顾文汇出版社官方微店


文汇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与您一起分享阅读的点点滴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