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要不要去走趟月亮?

文化   2024-09-17 08:00   上海  
编者按:携伴良宵出城去,陆家桥上月如霜……老辰光,上海有八景,分别是“黄浦秋涛”“龙华晚钟”“海天旭日”“吴淞烟雨”“野渡蒹葭”“凤楼远眺”“江皋霁雪”“石梁夜月”,其中的石梁夜月,地点就在陆家石桥,只可惜,陆家石桥早已拆除,桥下流水也已填埋,如今唯有一轮秋月,车水马龙。


西方人笔下的老上海陆家石桥,它原名学士桥

中秋节“走月亮”

串月、石桥、走月亮

本文摘自胡伟立《上海下午茶》

上海方言里,走访亲戚朋友家叫作“串门”,中秋节,上海人“走月亮”的习俗叫“串月”。

过去,每当中秋月圆时,上海人都喜欢结伴一起外出“走月亮”。在上海县城的小东门外有座石桥,是明朝弘治时的进士陆深捐银建造的,后来陆深当过国子监,小桥也有了身价,官名叫“学士桥”,不过,当地老百姓还是喜欢亲切地叫它“陆家石桥”。

侯孝贤《海上花》剧照

晚清小说《海上花列传》(中国台湾导演侯孝贤曾改编拍摄过经典电影《海上花》,风靡全球)的开场故事就发生在“陆家石桥”:小说主人公叫花也怜侬,他在梦中大叫一声,一落千丈,直坠至地,睁眼看时,乃是上海地面,华洋交界的陆家石桥……

过去,小东门外有条叫“方浜”的河流,陆家石桥就造在方浜上,桥北是法租界,桥南是华界,所以这座小桥也是华界到租界去的重要通道。那时候,上海滩有一句方言俗语,“陆家石桥朝北,屋里厢还来吃粥”,意思是说有些人只顾过陆家石桥,到北边租界过好日子,而家里人却缺粮,只好吃粥度日,陆家石桥的名气也由此可想而知。

上海县老地图局部,方浜河上的两座桥,右边的学士桥,即陆家石桥。后来,方浜被填,石桥也拆除了

1911年,方浜被填埋成了方浜路,老上海的地图里还能看到标记“陆家石桥”的小巷,就是陆家石桥的遗址了。

中秋节月挂中天时,上海人除了登楼台赏月,还特别热衷呼朋唤友,一起到陆家石桥“点天香”“走月亮”。

桥堍摆开天香案桌,上供月饼、塌饼、南瓜饼以及菱藕、石榴、毛豆荚等时鲜果品,用香棒和马粪纸折叠一尺半高的七级浮屠,贴上“月圆人寿”之类的金色剪纸,焚香拜月,这叫“点天香”,也叫“烧斗香”。

相约而来的人们携手登桥,款款漫步在陆家石桥上,迎面吹拂着爽朗的秋风,桥下静静抖动着清澈的河水,明晃晃地倒映着一轮明月,任凭桥上的月色“走”进宁静恬适的心绪,随心俯瞰桥洞下的月影,“串”起层层涟漪,这就是中秋节“走月亮”“串月”的习俗。

“走月亮”要走陆家石桥。

陆深,明末著名书法家、文学家

浦东陆家嘴原是明代文学家、书法家陆深的故居“后乐园 ”,后来,为了浦西上海县建筑城墙,陆深的夫人梅氏毅然拆掉数十栋陆氏祖宅,捐造了上海县城的“宝带门”(今小东门)。

后来,梅夫人搬迁到小东门南面居住,并在方浜河上造了一座石梁拱桥,桥的南北两端各有24级台阶,桥下有三个拱形桥洞,老百姓称作“陆家石桥”,因为桥上雕刻着千万朵云彩,也称作“万云桥”。

平时,时常能看到梅夫人款步上桥,她会停下脚步,倚桥静观河水东流,或者凭栏远眺一江之隔的陆家“后乐园”。

清末民初时,每逢八月十五中秋节,一些文人墨客和附近的居民们会将香桌搬到“陆家石桥”边,焚香拜月,然后,在香烟缭绕的朦胧月色里,呼朋唤友,结伴携侣,依次鱼贯走桥,在桥上稍作停留,俯身看桥下月散月合,送月影缓缓穿过环洞。


《琼台玩月》【清】陈枚(上海松江画家)故宫博物院藏

上海民间有写竹枝词的风俗,就像白居易的诗句“幽咽新芦管,凄凉古竹枝”,吹着竹笛载歌载舞,表达民风。《申江竹枝词》里收有“石梁夜月”的描写:

携伴良宵出城去,陆家桥上月如霜。

桂樽环饼答秋光,处处氤氲朝斗香。

中秋节,上海人“走月亮”赏月的独特魅力,在于“人在赏月,顿入境界”的入画,犹如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走月亮”过中秋,有境界自成高格……



关于 《上海下午茶》

胡伟立 著
本书为上海知名学者胡伟立的最新关于海派文化的随笔作品集,由知名作家西坡作序,共计二十八万字。作者曾出版过《上海格调》《上海故事》,本书是他的“上海系列三部曲”之一。内容共分六个篇章,分别为海上印象、建筑阅读、人物背影、民俗杂谭、时闻志事、沪语趣话,从总体印象到具体局部对上海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与展示。每篇文章千余字,语言通俗生动,有较强的可读性。作者长年关注与研究上海都市及海派文化,有独到的见解。作为休闲阅读,给人以启迪,也能增广益智,成为喜爱海派文化读者的枕边书。

上海是一首交响乐

teatime是第二乐章,慢板……


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购买
关注文汇  欢迎留言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光顾文汇出版社官方微店



文汇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与您一起分享阅读的点点滴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