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展,等你来瞧 | 《探路新质生产力》新书发布会

文化   2024-08-12 19:24   上海  
聚文汇知,书是故乡
2024.8.14-8.20
上海展览中心
延安中路 1000号

《探路新质生产力》新书发布会

 活动预告

8月15日 周四
《探路新质生产力》新书发布会
18:30-19:30
第二活动区

主办方:文汇报社、文汇出版社
…… 活动嘉宾 ……

季颖、何万篷、刘亮、晁栋梁、周伯军

《探路新质生产力》

作者:文汇报社 编著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本书是有关“新质生产力”研究与实践的主题图书。在文汇报发表的系列专题文章基础上编辑而成。

今年4月起,文汇报记者采访沪上高校校长、知名院士、专家学者,探讨上海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方法与逻辑;围绕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崛起和未来产业布局,深入剖析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上海产业样本;蹲点调研各类创新实验室,挖掘一批典型案例,从宏观到微观展现上海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实践;并精选一批理论文章,对新质生产力做全方位多层面的学理化阐释、前瞻性思考,为更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持与学理支撑。复旦大学校长金力、上海交大校长丁奎岭等6位院士接受专访,闻玉梅院士为本书作序。


序 言
文/ 闻玉梅
(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

进入新时代,我国确立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这意味着科技创新起主导作用,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对科研工作者来说,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从根本上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明确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理论创新,也及时指导着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实践,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并在科技创新领域全面贯彻,奋力探索。

我国高等院校拥有大量深耕基础研究的学术人才,也拥有熟悉科研成果转化经验的一线团队。为了探讨如何面对并服务于新质生产力这一特定形势下的发展新思路,文汇报记者分别走访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东华大学的校长,以及上海交通大学智慧能源创新学院院长,深度挖掘高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和推进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地,提炼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发展设想及创新举措,并以此启动更广泛的思考与讨论。系列报道还深入采访调研一批科创实验室的当下实践、一些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升级培育布局的样本故事,给予社会更多的启发和信心。

书中,校长、院士们分别对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阐述了自己的思路与设想,分析了各高校的特点与优势,在改革创新方面,堪称是八仙过海,各展所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殚精竭虑,作出贡献。大家的突出共识是,高校是源头创新供给链的起点,要优化开放的创新生态,要突出不拘一格“识”人才的优势,保护更多的“奇思妙想”,做好伯乐。对于科技创新,高校的重点应聚焦于基础性、前沿性和颠覆性的理论与技术创新,并催生接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高校应加强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落实和转化工作,要同样重视科技创新策源的“开头一公里”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总之,创新离不开人才培养,人才离不开创新的培养模式。不拘一格降人才,高校应敢于改革,善于改革,切实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优质氛围,搭建好发展的平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伟大的祖国再一次站在了新征程的当口,昂首阔步迈向更高、更新、更伟大的奋斗目标。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并不是个一蹴而就的短期任务,而是个不断探索、不断进入操作层面,且“摸着石头过河”的创新过程。新质生产力骨干队伍应该是有创新思维并肯埋头苦干的队伍。他们可能是肯耐受失败,有团结精神、不畏艰辛的“少数”,我们高校要独具慧眼,用更创新的评价标准、更宽容的科研环境、更开放的用人胸襟,把他们“找”出来、“用”起来、“捧”上来。这支队伍可能难以快速形成,甚至他们和既有的人才成长路径和模式并不相同,但它是一个需要责任担当、需要艰难突破的人才系统工程。

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团队,还有必要从娃娃抓起,创新、宽容、开放的培养理念,要贯穿整个教育过程,我们要培养的是生机勃勃、以创新为乐趣的新一代,而不是暮气沉沉、一切围着分数转的“考试机器”。只要我们一以贯之,坚持发展新质生产力及其生产关系,坚守培养创新人才的理念,使之贯穿于教育始终,服务于伟大的新时代,我们就一定会成功,我们一定能成功。


探路未来

《探路新质生产力》新书发布会

期待您的到来

关注文汇  欢迎留言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光顾文汇出版社官方微店

文汇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与您一起分享阅读的点点滴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