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下午,《扬子江评论》副主编何同彬,青年评论家韩松刚,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申霞艳,作家、安徽作协副主席胡竹峰,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翟业军,评论家王晴飞,诗人黄涌,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平,《上海文学》杂志副主编来颖燕同《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方岩齐聚上海市作家协会礼堂,在上海大学教授许道军的主持下,共同探讨“地域文学的交流与融合”这一主题。
从左至右依次为许道军、来颖燕、胡竹峰、何同彬、
翟业军、黄涌
从左至右依次为许道军、黄平、王晴飞、申霞艳、
韩松刚、方岩
地域文学的概念
许道军称地域文学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一些新概念、新思路的加入,意味着作为研究对象的地域文学,需要一个整体性的刷新。一是重新梳理新的文化现象来考查已有的地域文化知识,二是不同的地域文化需要交流与融合。他提出“在现代化和全球化更为宏阔的背景下,中国文学也是相较于世界的地域文学。”地域文学需要在中国性的基础上进行发展。
翟业军用几个有关地域文学的故事阐释自身对于地域文学的理解,他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作家的作品中对于当地人们生活状态的描写,来展现完全不一样的地域文化。在发言的最后,他表示现今地方差异逐渐减少,高度的交流与融合对于地域文化发展的变数尚不可知,而过去的经验值得我们一再反刍、反思。
何同彬从自己工作的领域出发,认为地方性话语在目前文学创作和研究领域非常流行。他表示“文学地域主义、地方性是非常伟大的传统,产生了非常伟大的作品”,而如今尽管传统意义上的地方性话语的有效性可能有所减弱,但在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背景下,这依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而对于个人而言,地方性的差异逐渐减弱的情况下,一个作家的创作不能依赖于地域性,而是更需要有创造性。
胡竹峰通过作家的角度与我们分享了在创作中地域性对他的影响:“它在你人生成长的过程之中,给了你无数来自大地深处、大自然、山野的、山川草木的灵性。”同时,他也提到了地域的局限性,他认为坐在自己的地域谈论地域,可能有坐井观天的意味,而在创作中需要跳出这个局限,让自己“插上翅膀”,通过与其他地方的交流与行走,从更高的维度来观察和理解自己的地域,这样才能更加的客观与清晰,让自己的文学更加通透。
黄涌认为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他从三个角度分析了这种过程。首先他提出我们对于地域文学应当刨除地理概念,而这些创造者都处于同一个时代中,地域文学更多体现为一种写作特征。其次他表示地域的也是世界的,文学创作很多时候是基于个人经验,是“作家有意识地把自己个人经验带入同时代中”。最后他提到作家需要保持对自己所处时代的凝视,凝视也是交流和融合的一种。
来颖燕则认为地域性是一个很悖论的问题,作家在创作时并不会刻意考虑自己的地域特征,但空间属性会自然而然融入作品之中。她说:“每个作家既渴望自己是独特的,又害怕被孤立。”这种复杂性和辨识度是作家面临的永恒话题。她将这次的对话称作是一场“对视”,在与对方的差异中确认自我。她认为所有地域性写作都要注意到它的流动性,以及在融合中不可能取消自己的独特性。
地域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申霞艳在发言中强调了地理环境对于文明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长三角”与“珠三角”的海洋特征对于其文学发展的影响。她提到“一个文明的兴起与外部刺激有很大关系“。她回顾了中国沿海地区,特别是广东和上海在历史上如何最早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促进了这些地区国际化的进程。她还提到,随着乡土文学往城市文学的转变,海洋空间的文学创作将迎来新的变化。
韩松刚分享了对自己对江南文化与文学的研究,他表示在如今,谈论地域文学时需要进行反思和质疑。他以作家孙频为例,孙频的作品反映了她的成长背景,从早期的底层生活到后来的海洋系列以及县城三部曲,都显示了她写作与生活经历之间的共鸣。尽管孙频的作品描绘了北方县城的生活,但她身上那种所谓传统意义理解的地域性并不是特别强烈。韩松刚认为地方写作中关于地域实质性内容变得越来越虚弱,但在现代性的具体场域下,文学会产生新的独特性。
王晴飞探讨了地域文学的复杂性,他表示尽管自己在长三角地区生活了很长的时间,但仍然对于当地文化和人群了解相对有限。他提到与地方性相对的两个概念,“普遍性”和”流动性“,普遍性的文学需要地方性的个性,而流动性则是通过交流促成了不同地区的相互对应。王晴飞表示在面对全世界的时候,中国性也是一种地方性,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应当保持开放的心态,同时保留作为中国人独特的文化和伦理。
方岩则认为地域性概念的代入,会让文学生产陷入标签化的“泡沫”之中,从而忽略了对于具体文本仔细的辨析。对普通读者而言,其实是一种注意力的消散,是一种注意力的浪费。对于地域文学的探讨的思路和思考方式依然没有走出这个范围,我们反而把“地域”概念越谈越陈旧了。
地域文学的全球化
黄平对于文学的地方性和全球性进行了系统性的澄清。他提出热门的“寻根文学”的浪潮貌似以地方文学的形式出现,但是本质上寻根文学是一种高度全球化的世界文学概念。他指出,地方性并不是对全球化的简单反映,而是应当在全球化的框架下进行重新的审视和理解。他强调,地方文学的创作应当从地方回归到整体,关注全人类面临的普遍性危机。黄平希望中国的文学创作能够“为人类文明开一条新路,这才是地方文学的精益所在。”地方文学的精髓在于其能够反映出地方的独特性,同时又与全球的文化对话相结合。
许道军最后总结道:“没有全球、没有世界、没有现代化就没有地方。地方背后就是整体性、一体化、全球与世界。”
现场:王 云
撰稿:戚译心
改稿:郭 浏
摄影:王 云
编辑:陈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