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季”为喻的意义

旅行   2024-07-05 20:30   西藏  





The Meaning of "Four Seasons" as a Metaphor

以“四季”为喻的意义

西藏,不仅是海拔的高地,也是精神的高地,更有无尽缘起。在这里,艺术家周力偶然发现了她的作品《水与梦:缘起》描绘的那片真实存在的湖泊——羊卓雍措。宝石一样沉着的蓝色、光线在水面的每道反射,都让她感到如此亲切和熟悉——仿佛已经无数次相遇。

就像历经四季——周力常在作品中使用环形结构,来象征生命与自然的连续。艺术家的首次西藏个展“四季”正是从这种启示中来:源于自然,并最终回归自然。

在周力第二次踏足西藏时,展览“四季”的策展人、吉本岗艺术中心的馆长盛立宇与周力艺术工作室分别同艺术家展开了两次对话,试图深入理解“四季”、揭开西藏之行于艺术家的具体意义和背后的故事。





点击观看“周力:四季”展览纪录片


“四季”展览的缘起追溯到2023年及2024年春季,当时周力应吉本岗艺术中心的邀请,两度踏足西藏,进行深入的艺术考察和文化探访。两次探访,在路虎卫士的守护下,周力跨越山川、挑战海拔,直至西藏的精神腹地:在林芝,看桃花源中一树花开,到最终归落于土;在拉萨吉本岗艺术中心、甘丹寺、扎耶巴寺、白居寺、夏鲁寺和扎什伦布寺,被喜马拉雅文化历史、藏地生命观、以及千年壁画所触动;最后,艺术家抵达了位于日喀则拉孜县的觉囊大塔及尼姑寺。在这里,藏地女性所展现的坚韧、清澈、单纯、对信仰的笃定让艺术家获得了对“自我”更深刻的观照。


周力,镜影之一,2024

吉本岗艺术中心


回到吉本岗艺术中心。“四季女神”壁画展示出的女性力量,“四季”作为生命哲学的隐喻,深深吸引了艺术家的兴趣。返回深圳后,周力将这趟西藏之旅的感悟融入画作之中,展开对自身绘画语言的再次推进,将藏地生命观、宇宙观赋予抽象绘画,并首次尝试以西藏矿物质颜料展开创作。

这一系列新作,包括“镜影”“西藏记忆”“曼陀罗”系列,历经两年,最终于2024年5月25日在拉萨吉本岗艺术中心——这座古老坛城内展出。艺术家于2016年创作的光学装置《镜影》做为整场展览的索引,被放置于展览入口处,作品中有艺术家的自我,也映射每位观众,正是“我,我们”。展览中那些被置于高处的,发着微光的水晶雕塑,是艺术家的精神分身,直至引导观众走向中心神殿被棱镜环绕的大型黄铜雕塑《我、我们》。展览“四季”还选择了周力自2001年至今的几幅代表作,包括《窗中世界之十二》《水与梦:缘起》《黑夜之一》《尘埃之二》等,作为其20余年来关切生命意义的创作线索,也为环形的展览结构提示了艺术家不断发展、缠绕的创作主线。


从左到右:周力,曼陀罗之七,2024

周力,曼陀罗之五,2024

周力,曼陀罗之六 ,2024

吉本岗艺术中心


周力希望通过“四季”,邀请观众共同探讨与寻找关于生命的深刻意义和宇宙循环的哲学解答。而为了深入理解“四季”,也为了揭开西藏之行于艺术家的具体意义和背后的故事,在周力第二次踏足西藏时,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也是吉本岗艺术中心的馆长盛立宇与周力艺术工作室分别同艺术家展开了两次对话,我们将对话整理如下:


左图:艺术家周力

右图:吉本岗艺术中心馆长、策展人盛立宇


对谈



吉本岗艺术中心馆长 盛立宇 

× 

艺术家 周力





喜马拉雅文化,它发展在特别有力量的地理地貌上,无限广袤、泾渭分明。





藏地的这些精神价值,对艺术、当代人的精神生活,能有什么帮助和启迪?




盛立宇:展览叫“四季”,显然是个比喻。艺术家不是要画西藏的春夏秋冬。不过我还是想知道,直观来讲,西藏的地理对您有什么感受?


周力:西藏是很多人心中的圣地。在这里,可以领悟到日常生活之外的深刻体验。在西藏一天之内便可感受到四季的更迭:早晨起床时空气中或许飘着雪花,早餐后外出便遇到晴朗的天气和灿烂的阳光,傍晚时分则迎来秋风和清凉的月光。这些体验让我深思四季的意义——它们是我们绕太阳公转的自然感受。


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通过艺术作品捕捉这四季的变化,并通过此表达对自然的敬仰。我在西藏旅居的时候就有了一些初步的创作,我当时就决定,我一定要带着我的作品再回到这片广阔的天地。在艺术中,循环结构象征着始终相连,四季的轮回正是这种循环的体现。我想,我的作品来自天地,那么也要回归天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开启这次远征。


艺术家周力、策展人盛立宇

吉本岗艺术中心,2024


盛立宇:我们看了很多壁画,作为画家,您看什么?


周力:我觉得西藏整个地域就像一个巨大的能量场,一踏入这里,人就自然地沉静下来。四季轮回,在这种地貌它是非常清晰的,这么广袤的环境,你看到的所有东西都会不一样。这里寺庙的神圣感也很强烈,在里面能感受到历史的庄严。不过,真正触动我的还是那些壁画,特别是白居寺里的壁画。


我探访过敦煌的很多石窟,尤其是榆林石窟,我非常喜欢那里的壁画,它甚至启发了我的创作,比如“水月观音”背后山石的动势在展览“桃花源·迹”中的出现。白居寺的壁画是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的。以前我以为唐卡都是非常严格、需要遵循传统制式,但这次在白居寺看到的壁画,在法度中还有很多创造力,这让我特别惊讶。从精神角度来看,怎样“曲尽法度,而妙在法度之外”?这是一种精神成就。我们还参观了觉囊寺,这里保存有西藏明确纪年的最早的吉祥多门塔,虽然只剩下一点残存的壁画,但依旧凝结了超越时空的力量。


上图:周力在白居寺,2024

下图:周力在吉本岗艺术中心,2024


盛立宇:吉本岗的前身是个神殿,是文本性、精神性都很强的空间。你怎么处理“自我”和这个空间的关系?


周力:人像的来源就是跟自然的一种关照,不仅仅是一个自画像,它早已从剖析自己的过程中抽离出来,包括作品《镜影》,也对应了陆九渊的“心学”,镜像即心相。创世纪以来,所有的女神形象都是一种勃发的状态,中心神殿的金色雕塑《我、我们》也正是以勃发之姿矗立在此,空间设计师将殿内原本的四根四米高的立柱用16棱镜面包裹,雕塑、壁画、坛城、你、我都被映照在无限层叠之中,也正回应了《镜影》:你看到自己的时候是不是自己?所有的关照是源自于“心”,还是源自于物理空间?而放置在展厅廊柱的那些水晶雕塑即是一种“分身”,也是对吉本岗艺术中心的坛城墙壁内的十万尊擦擦(脱模泥塑)的呼应。



点击观看“周力:四季”展览相关视频


展览展出的绘画是与吉本岗艺术中心这座古老坛城里面的壁画互为映照和对话的。一年四季就是一种轮回,我的作品也一直在讨论这一点,包括生命的轮回,物理空间的轮回……在这座始建于19世纪的坛城内除了有四大天王之外,还有春、夏、秋、冬四位女武神在此守护。这种女性力量对众生的爱与慈悲、四季的循环、人与自然的关系与我希望寻找的精神性以及与藏地的关系是一种冥冥中的耦合。


喜马拉雅文化,它发展在特别有力量的地理地貌上,无限广袤、泾渭分明。“我”和这个宇宙融合,就无限广大;但“我”也因缘和合,可以瞬间灰飞烟灭。生命就是在循环往复中,我想把这个观念融入这个空间,这个展览。


周力,黑夜之一,2023

吉本岗艺术中心


盛立宇:西藏的佛教尤为尊崇女性本尊,这一路我们也有很多相遇,比如二十一度母、空行母、和吉本岗相关的班丹拉姆及其“四季”眷属等等。这提示我们所谓女性或者“阴性”的力量。有让你印象深刻的缘分吗?


周力:确实有两位让我印象深刻。第一位是花晓红老师,她的虔诚让我感受到了爱和慈悲的力量。她是汉族人,刚来到拉萨时身体有些不适应,但他很快就完全融入了。记得有一次,她在卓玛拉康谈到阿底峡大师愿意为行善舍弃二十年的生命时,她的眼睛是红的。那种发自内心的虔诚,非常感人。


另一位是在海拔4600米的觉囊寺碰到的尼姑,二十多岁的姑娘。在如此条件艰苦的环境中,她眼神中的清澈和单纯同样令人感动。当时气温很低,我穿着羽绒服,在与她交谈的时候,她提到她不能穿羽绒服,因为有相关的戒律,并且“成佛是很困难的”。高海拔的严酷和物质的匮乏给她们带来的不是苦难,反而是是内心的丰足和平静。这超越了我们通常的认知。这种平静的状态让我看到信仰的力量。


上图:卓玛拉康,2024

下图:觉囊寺,2024


盛立宇:经过这次旅途,您会怎么看待藏地的女性主义?


周力:这个问题其实我被问过很多次了。对于性别平等,从现实角度看,似乎还远未达到。在藏地,我观察到的女性是坚韧和隐忍的,像阿尼啦那样的女性非常坚定,她们的坚定不仅因为信仰,更是出于一种帮助他人的愿望,一种爱与慈悲。


关于女性主义,我保持一种清醒的态度。因为我知道女性的局限在哪里。通过与我的学生和周围女性的交流,我注意到生理和心理的差异使得女性容易陷入敏感和脆弱的状态。如果这种敏感性用得好,可以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如果用得不好,就可能成为她们的弱点。很多女学生在最初表现得非常优秀,但后来却突然变得不那么活跃了。很大部分原因是她们缺乏信仰和目标的坚定。如果她们能坚信自己的能力,就几乎没有什么是她们做不到的,因为女性的耐力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时,她们也容易被局限在小的情境中,一旦陷入就难以自拔。


女性面临的挑战确实很大。从我观察到的情况来看,可能有一些问题是她们希望回避的。这可能包括从传统角色压力到现实生活的困难,比如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其实阿尼啦们给我们提供一种可能性,即通过信仰找到一种使命,以这种方式找到精神上的支持和实际行动的动力。


周力,西藏记忆:度母,2024

吉本岗艺术中心


盛立宇:作为一位当代艺术家,当进入西藏这样具有浓厚地域文化的地区时,会有哪些特别的警觉?你会以什么姿态进入这个系统?


周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进入这些文化深厚的空间,首先要有的警觉是:你是被动接受,还是积极迎接?这些地方的文化背景非常浓厚,如果我的作品只是单纯地提取这些文化元素而没有进行深入的对话,那么这样的展览就失去了意义。我的作品与这些文化背景进行交流,希望能创造出新的价值。从精神层面来看,我在探讨:藏地的这些精神价值,对艺术、当代人的精神生活,能有什么帮助和启迪?尤其是在显然不适宜生存的高海拔地区,什么支撑着人的生活,日复一日?为什么那里的女性依旧可以怀抱爱与慈悲?我觉得艺术要找到这种价值观上的接口。


可能特别对当代人有启发的事:在这样的地方,人们的生活态度通常都是开放和豁达的,他们视生命如轮回,如林芝谢落的花瓣,接受生与死的自然循环,这与我对文化和艺术的理解不谋而合。


周力,西藏记忆:经幡之一,2024

吉本岗艺术中心


盛立宇:这也是你第一次使用西藏的矿物颜料。这些矿石是不容易驾驭的,能谈谈材料吗?


周力:像青金石、朱砂和绿松石等,都是“有力量”的材料。西藏的壁画、唐卡,古代绘画使用的都是矿物颜料。这些颜料的色彩沉着,且不易褪色,除非受到外界因素如烟熏或油脂的影响。这次在西藏看到的壁画很多遭遇了时间的洗礼,但依然能够从残存的局部中感受到过往的璀璨,浓烈,高贵,让人心生敬畏。这种颜料的气质与人在高原的生存状况是一脉相承的。


从左到右:周力,曼陀罗之六,2024

周力,西藏记忆:扎什伦布寺,2024

周力,西藏记忆:秋之二 ,2024

吉本岗艺术中心


盛立宇:这次全程保障旅途的是路虎卫士,你甚至有时候自己驾驶,路上有什么感受?


周力:进藏的路线,要求车辆本身要有硬核的性能,能胜任远途。在严苛的青藏高原,如果那里一定要有车,那我会选择路虎卫士。换句话说,属于卫士的天地就应该是那种荒无人烟而极为寥阔的。


还有一个原因。很多人开着卫士都会深入到那些严苛、崎岖的地方,去探索那些鲜为人知的美景。这都是为了通过征途,来突破那些限制自我的边界,表达和寄托自己高远的志向。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卫士的精神图腾。


这次展览也是一样,它是我在用我的艺术创作来表达对自然的崇敬,也是希望通过这次征途,来实现自我沉淀和净化。


旅程的意义。向外,我们看到的是万物生长的大美天地;向内,我们又能感受到精神的指引和感召。当我们驰骋在天地之间,那种恢弘的画面、那种向天地致敬的无言表达,还有那种令人战栗、心潮澎湃的感觉,就全都不言而喻了。是“士在天地间”!



点击观看《卫士×周力:士·在天地间》 


盛立宇:我们在西藏物理上的探索已经告一段落,但心灵上的探索才刚刚开始。接下来让您感兴趣的问题是?


周力:对于绘画语言的探索,包括精神性的探索可以是以无穷无尽的。每次创作,我都在思考如何深入,而不仅仅是在舒适区重复我已经掌握的方法。我会继续走,直到我觉得我的艺术已经完全表达了我的世界观。


比如说,“窗中世界”我创作了十年,现在我在思考如何继续这个系列,或者是时候暂停,重新研究了。西藏之旅无疑给了我巨大的启发,尤其是在往觉囊寺和平措林寺走的那条路。那条路让我坚信我必须继续前行。那种探索的旅程是一定是一个人走的,艺术的道路也是如此,这是艺术家的宿命。




周力

Zhou Li

1991年毕业于中国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1995至2003年间生活和工作于法国。2012年至今,受聘为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2017年至今,任顺德华侨城盒子美术馆艺术总监。2019年至今,任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五工作室主任,坪山美术馆学术委员。


近期重要个展:

2024年:“四季”,吉本岗艺术中心,拉萨;“光之玫瑰”, 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深圳;

2022年:“水与梦”,法国Château La Coste艺术中心及都柏林科林画廊;“桃花源·迹”,坪山美术馆,深圳;

2020年:“格林迷踪”,广东美术馆,广州;

2019年:“我站在窗的中间—心原”,白立方柏蒙塞,伦敦;

2017年:“生生如環”,北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2017年:“白影”,余德耀美术馆,上海。




周力:四季


策展人:盛立宇


2024.05.25 - 08.25


吉本岗艺术中心

拉萨市小昭寺路与

北京东路交叉口东北侧


点击图片阅读往期原文



研学招募|在拉萨,和艺术一起过夏天

吉本岗2024访问艺术家:周力

展讯|周力:四季



醍醐2023年开放招聘岗位



在百年神殿里上班,是什么样的体验?



点击卡片即可转至购买页





醍醐
来自喜马拉雅的礼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