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末流郎中
积食着凉二则
有个小帅哥因为家里来了客人,便打地铺,结果着了凉。有什么症状呢?晨起腹中冷痛,便黏溏。脖子肩膀僵疼,脊柱、骨盆都有点疼,是发烧的那种疼,当时自觉胃口和体力还可以,体温略高,略怕冷。记得当时他是发了舌图的,可我一忙竟把这事忘了。
但年轻人很好,他素来是很尊重我的,我忘了回复他以后,他体温便慢慢升高起来,于是自己在晚上用葱白、生姜、红糖煮水。喝了后,发了个汗,就退烧了。退烧后,大概两个小时后,又站了一会儿桩,然后就睡了。夜里到早晨七点,拉稀三次,伴大量矢气,尿黄。夜里觉尿热,白天无明显胃口。接下来他发的舌图,是舌胖郁,苔黄,并描述当下的痛苦:肠鸣腹痛,拉稀,觉手心发热,似有热邪要反复的表现。据其自我分析:拉稀来自于受凉,没有水样便的脱水虚弱感,觉鼻中干燥,鼻子出气干热,眼球酸胀。经过追问,受凉前3天,参加友人婚礼,吃席二天,进食不少肉食和海鲜。回到家里,一下子吃了三个桃子。其它两天平常食物。
我就在想,今冬的羊城,天气晴燥,这小老弟又饮食伤了脾胃,本来这样子了,又吹了海风。
他用姜葱红糖水尝试自治,可根据用后的效果来看,邪尚未解而稽留。刻下的腹泻颇似伤食下利和《伤寒论》里的太阳误下作协热利的综合。
于是以小柴胡汤为主方,结合香连丸和黄芩黄连葛根汤,再加消导兼和表的神曲,再加了个清热健脾消食的鸡屎藤。拟方如下:柴胡18g、法半夏12g、黄芪15g、红枣7个(切)、生姜3片、葛根18g、黄连10g、广木香6g(后下)、鸡屎藤15g。嘱每天1剂,水煎,日分三次服。
据这个小老弟讲,吃第1次就有感觉,吃第2次就觉得舒服,觉肚子咕噜咕噜叫,很饿,冷痛特征的便意频感觉大为减轻。晚上到睡前,拉了两次。开始大便浅黄色粘液的样子,变成深褐色食物残渣。到了凌晨3点又拉了一次很稀的深褐色稀便。早八点又一次,量小不稀,为正常软便。小便呢,黄少而微热。
我让他再吃第二剂,服后,共排“排毒型”大便7次。冷痛、急、量少,色深,或稀或软。白天排尿恢复正常,小便淡黄,不热不臊。在语音交流中,他说体感很舒爽,认为这个方子的药力很牛。过了一个钟后,又排“冷痛”大便一次,量已回归正常。根据这个情况,我叮嘱他再服2剂以全其功。
关于这个病例,其实,我是要自我批评的。虽然客观上我忙,但是,我没有及时地回复人家,也是我的不对。如果我及时回复,一剂大柴胡汤,加荆芥防风,便内外扫除干净。可惜忙忘了,竟让他受了甚多的苦。
第二个例子,是个小孩。这个小孩子原来体质就不咋的。常常容易食积和感冒,一发烧便热度很高。有一次,才退了烧一天,便是猛吃零食,在外面疯玩,汗出后又着了凉,又发起烧来。我前段时间给孩子开过一个以麻杏石甘汤坐底的方子,用以解表清里,消食退热。用了一剂后,孩子出了一身汗,体温退到38℃多一点,便左右徘徊。他妈妈无奈又给他吃了个退烧的药,可过一两个小时,又烧起来,介于38℃-39℃之间。于是,孩子妈妈便又联系我,认真介绍了情况。于是,再开了个方子,具体如下:青蒿15g(后下)、秦艽9g、鳖甲12g(先煎)、白薇10g、柴胡7g、黄芩10g、桔梗4g、陈皮4g、炙甘草2g。
小朋友吃了3剂后退了烧。人清爽,但小有虚馁,于是又开了下面这个方子:党参8g、白术8g、白芍8g、生地8g、红枣4个(切)、鸡内金6g、谷芽8g、甘草3g、太子参10g。用了4剂,这孩子便安静了。
小猴子一样的孩子,母亲和医生都是很挠头的。打骂过多,也不妥,稍不注意,这小猴儿又挺折腾,一折腾又容易犯毛病,真的很苦恼。这样来来回回,真的不容易。所以,我尽量克制情绪,尽量不批评这些妈妈们。带个娃儿跟做其它事比,委实累多了。
雕虫二则,聊以记之。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世间还真没有太容易的事。
末流郎中 2025.01.16声明:本公众号不推荐任何医生,所有调病方法、方子和观点仅供有缘者参考,如果调治过程中出现偏差,概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