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可点击:
西医博士的自我拯救之路(二)——我到底是强壮的小强?还是个体弱多病的弱鸡?
西医博士的自我拯救之路(三)——29岁的我,竟然三级高血压了
(13)29岁的我,三级高血压的我,没有选择吃降压药
有一天工作日手术很多,工作很忙,一直忙到晚上21点都还有1台手术没做,我已经心慌、胸闷、心悸、头微痛了一天,在晚上21点最后一台手术开始前的间隙,头微痛突然变成了剧痛,整个头搏动性头痛,我能感到脑袋中的血管一跳一跳地痛,跳动的间歇期疼痛感可以稍微好转,跳动的那一瞬间整个头痛得像炸了一样、有一种简直要爆血管的感觉,同时跳动的那一瞬间头剧痛还会伴随恶心感。我除了小时候的剧烈头痛,后来吃“正天丸”好了,已经多年没有出现过这么剧烈的头痛了。
这时候的我,其实已经经历了多次疾病打击+多次按教材指南治疗无效的伤心结果,所以已开始习惯于冷静下来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只依赖于教材、指南的“标准化”说法。当时的我想到自己第1个直接原因是:在这台手术之前,由于恰逢急诊手术、会诊、日常手术等工作诸事缠身,我已经连续36个小时没睡过觉了——除了在第1个24小时感到极度困倦,后续我竟然不困了,只是在困倦消失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心慌、胸闷、心悸加重、伴随头微痛。意识到这点之后,我告诉上级教授最后一台手术我确实无法上台,随后就回了值班室。在值班室旁边的护理站量了个血压直接飙到了三级高血压:>160/120mmHg。其实,回到护理站量血压的时候,我头剧痛伴恶心、即将爆血管的感觉已经好多了。可想而知,在手术室最难受的时候,我当时的血压一定比这个还高。护士担心地让我吃粒降压药,我拒绝了,选择了回值班室睡觉休息。一开始难以入睡,闭目休息了一会儿之后感觉竟然有了点力气,随后困意来袭、彻底睡死过去、简直可以用不省人事形容。也许是老天都觉得我太累了,当天晚上急诊手机竟然安安静静没响过,我就这么从前一天晚上21点多睡到第2天早上接近8点,晨起量血压大概120/90+mmHg,虽然低压还是有点高,但前一天晚上感到要爆血管的头剧痛感,已经完全好了。
从诊断标准来讲,我非常清楚自己曾经历了“高血压亚急症”的危险时刻,也已经安然度过。这次安然度过的经历让我进一步认识到几个事实的存在:1、人如果太累了,是可以“累到睡不着”的。换句话说,睡觉本身也是需要花费身体一定能量的,如果身体连这个能量储备都不足了,就没有办法睡觉了。2、高血压的原因一定很多很多,比如我自己临床诊疗工作中常见病人被尿憋得高血压、病人因各种原因生气发怒的高血压、情绪紧张的高血压、剧烈运动的高血压、天气冷导致冻得发抖的高血压……而我连续36个小时没休息只是其中一个高血压的原因,所以得到休息后血压自然好转了。如果世界上每个人都不管不顾高血压的原因而吃上降压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多少恶性循环的事发生?我不敢想。
就如同我不敢想,假如我没有选择休息,而选择了按诊断标准吃粒降压药摁下去自己的血压,将会发生什么事一样——会不会当时我已经疲惫不堪的身体血压终于被摁下来了,但是从此就需要降压药时不时“辅助”降血压了?会不会当时已经疲惫不堪的身体吃了药之后,因为并没有得到休息和修复,在后续的手术中更疲惫而爆血管了?我当时已经有种脑袋里要爆血管的感觉,如果这个恶果真的发生,除了伤心的队友和家人会感受长久的痛苦,我的名字也只会出现在“某医生猝死”的新闻中昙花一现,此外翻不起任何小浪花。面对身心健康这个需要一辈子观察和实践的“大项目”,所有的一切教材、指南、各种报告单、别人说的话,都代表不了自己的实际感受、代表不了自己身体、内心的实际状态,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身心健康这个“大项目”的实际参与者、实施者,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者。
“高血压亚急症”的危险时刻度过后,接下来,就是反思自己为什么血压还是稍高,休息好的血压也能有120/90+mmHg;为什么?我开始继续冷静下来找原因。
(14)为了身体健康,队友+我成了健身达人
说起高血压,我从来都觉得和自己没有半毛钱关系,因为从小到大、到工作前的入职体检,我一向都是低血压,血压100+/60+mmHg是常态,有时能低到70+/40+mmHg,所以我冷静下来思考的事情就包括:自己是什么时候出现高血压的。在放“曼月乐环”前1年的体检中,自己血压不高,并且放环之前,常规的日常工作不会让我感到明显的心慌、胸闷、心悸不舒服,所以无论说明书上怎么说,自己高血压的其中一个诱因一定是放环。那么还有没有其他诱因?我日常生活在血压变化前后还有没有什么变化?——还真有,那就是健身、和按营养学理论指导日常生活和饮食。
在前几次的旅程故事讲述之后,总会有一些朋友说我身体欠佳一定是平日久坐不动、缺运动,一开始我还解释一下,后来想想,反正这个事总会讲到,也就懒得解释了。我可真是很早的一批将健身和营养学理论运用起来指导日常生活和饮食的“先行者”,只不过,本想着是为了健康和少生病,可是最终获得的除了所谓的网红线条,就没有然后了。这又是什么意思?
工作之前,我常常去操场跑步,有时候3公里、有时候5公里,为啥跑步?因为反正也不知道运动有什么讲究、什么才是合适的运动,也就只有跑步了。后来刚工作的第1年因为忙碌+跑步后膝盖痛、下雨或天冷加重,也就没有每天去操场跑步了。直到放环之前,大概有半年,我下班后每天累得只会回家一躺。家里队友看着我每天累到回家一躺也很着急,开始拉着我和他一起健身。那时候队友是为了减肥,我就纯粹是为了让自己平时精气神足一些、不要那么累。既然是健身练习肌肉,必然会跟随一些app软件,当时刚开始起步不久的KEEP app真是成了队友和我每天健身的心头好。配合健身的还有什么?那当然是营养学理论指导日常生活和饮食,否则不就白白健身了?——那两年时间,每天早上5:30-6:00,队友和我饭都不吃,就先健身半小时,出一身大汗再洗漱、吃东西;晚上下班回家,再健身至少1小时,从在家里骑动感车、到跑步机跑步、到HIIT、到腹肌练习、核心肌群练习……,我俩后来真是熟门熟路、健身等级越来越高。饮食控制到什么地步?每餐都按照主食+蛋白质+蔬菜+热量严格计算,如果周末不小心多吃了点东西,就一定加量运动把热量消耗掉——无论冬夏、无论天冷天热,就这么严格坚持,因为按照营养学理论、按照一直以来接受的 “生命在于运动”、“多运动”的教育理念,对于一个中科院博士+一个医学博士来讲,是真心觉得这样能健康的,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动力坚持。后来有时候队友都累了,我都会严格坚持,甚至在值班室我只要有空就会健身半小时。为了严格贯彻“多运动”的理念,我甚至半夜1点处理完急会诊,都还会在值班室健身1个小时再睡觉。夏天天热怎么办?“聪明的”我俩,就开着空调,在空调的冷风底下挥汗如雨,健身后再喝一杯冷藏的无糖可乐或者无糖苏打水;冬天呢?就开着热风空调这么干。为了严格控制饮食,我俩后来也按照营养学换算,把一天的两餐都换成了低脂碳水麦片+热量确定的高纤维蛋白棒+低热量绿叶菜。这么干的好处显而易见,很快,队友+我的线条就开始显现,尤其是我,很快就开始显现腹肌、马甲线等“网红线条”,不过,1年之后,队友和我的身体问题开始显现。
(15)风靡全球、风靡目前这个时代的“营养学理念”很可能是个巨坑呢
一天的两餐都换成了低脂碳水麦片+热量确定的高纤维蛋白棒+低热量绿叶菜后,队友和我对于每天摄入的热量和运动消耗的热量基本都能做到数据上的精确计算了,然而这样的生活坚持半年多之后,队友和我开始发现生活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比如:我俩的幸福感变糟糕了、情绪控制能力变差了、周末对于高热量食物的渴望明显变强、睡眠质量变差了……最关键的是,我俩第二年体检全都长出了一堆肾结石、血压变高了、开春连续咳嗽3个月都好不了……
幸福感变糟糕这个好理解,每天早上起床健身挥汗如雨之后,为了控制热量,我俩只吃2-3块低脂麦片+喝1包脱脂冷牛奶,我有N次都感到自己吃“饭”的时候还不如一头牛,在吃草都不如的东西。毕竟,草好歹是口新鲜的,而一股子干草味的脱脂牛奶+毫无味道的低脂麦片加起来,吃到嘴里真是一言难尽。但是,按营养学理论、热量理论指导饮食和健身,要控制主食、保证蛋白质才能减脂、增肌、才能……为了心目中的“身体健康”,队友和我每天早上都上演着吃麦片喝脱脂奶时的“笑容消失术”,然后开启毫无幸福感的一天工作。
情绪控制能力变差、周末对于高热量食物的渴望明显变强也好理解,当一天的饮食有2/3都没有幸福感和满足感可言,只是靠着低脂粗粮、低脂麦片、低脂蛋白棒、鸡胸肉等一切保持活着而已,身体和情绪长期处在“不满足”+“稀缺感”的状态中,任何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可能引起情绪的恶性循环。身体不傻,总要自救,所以在节假日总会不断发出对高热量食物的渴望,包括但不限于对一大份油炸的各种肉类、肥腻的烧肉、油淋的蔬菜、一大碗蛋炒饭等食物的强烈渴望感……每到节假日,队友和我都会坐在能做出这种食物的餐馆,脸上浮现出久违的满足笑容、内心抱着对热量计算的纠结感、大快朵颐、然后再疯狂健身计算热量消耗——现在想想,那时候,两个每天严格按照营养学理论指导吃饭、运动、健身、精确计算生活的队友+我,这俩“聪明的”博士小傻子,真是快被自己、被这些“理念”折腾得要饿死了。
就算幸福感+情绪控制能力等“隐形身体健康”能忍,但是,第2年开春时,队友和我都病了,病得很重,咳得日夜不停,疲乏到无法坚持健身。痰有时是脓白色、有时是脓黄色、时多时少,咳到我漏尿。如果说我咳嗽是因为小时候身体弱,那队友又是为什么咳嗽?当时和队友在一起10多年,都没听过他咳嗽,为什么在我俩为了身体健康严格坚持饮食控制热量+健身消耗热量之后,10多年都没咳嗽过的队友反而咳嗽了?还咳得那么重?当时的我开始意识到:人体,一定不是按照营养学指导+热量消耗的指导理念能获得健康的,“这个风靡全球、风靡目前这个时代的“营养学理念”很可能是个巨坑呢“——当时的我这么想,却不知道如何从整体的角度去分析。队友和我的咳嗽咳痰反反复复,抗生素我俩吃了一把又一把,都是吃的时候痰好一点、而食欲差一点,不吃抗生素的时候咳嗽和痰又重一点,日夜不停,无法睡觉。痰一会儿白色、一会儿黄色、一会儿绿色、一会儿灰色,当我俩咳了2个多月、抗生素也反复吃了2个多月、痰开始变成红色的时候,我怒了:“我只想让队友+我咳嗽咳痰好转,没想吃药把痰变成彩虹痰,一会儿白、一会儿黄、一会儿绿的,搁这儿玩弄身体画彩虹有啥用?!管你啥菌,高级抗生素都吃了这么久,细菌都不知道死了几万次了咳嗽还不好,那就坚决不吃了!”
我拉着队友一起去了针灸科,第1次针灸,队友和我感到胸口和呼吸有种凉凉的循环感、很舒服,当天晚上我俩就咳嗽好转一半、能睡个整觉了。又针了两次,我俩当时的咳嗽咳痰——好了。这个经历让我进一步加深认识:人的身体,一定不是我所学的解剖学、生理学、营养学、多运动等教材和理念就能保持健康的。解剖学一直研究的是尸体、是死人,而我所学的没有教材和指南研究活人,按照以往所学那一套,很有可能,最后会把所有活人都治成死人。
开始恢复正常吃饭的契机是队友和我体检报告出来之后,队友体检结果说他血压高了——一个30多岁的青年人,血压140+/95+mmHg,妥妥的也是高血压了;且我俩双肾都长了一堆小石头。就算我自己是泌尿外科医生,就算我手术做得再细致,我也万万不希望把队友和自己都送到手术台上。更何况,做完了手术而身体愈演愈烈、恶性循环的情况我工作后不知道见了有多少次。想到自己经历的“高血压亚急症”的危险时刻,想到我俩生活方式向科学化、营养学理念、健身消耗热量理念转变的这一年多,身体除了线条好看了点,其余的一切并没有变好,我开始意识到这样的生活、饮食理念一定是有问题的,是为了获得“线条好看”这一点点蝇头小利而付出了情绪、感受、健康、身体整体配合度、身体储备能量等“诸多代价的赔本买卖,付出的代价无法用数据衡量、不可言说、而又实际存在。让“线条好看”的这份买卖,真是亏大了。
在后来的接诊过程中,我又见到了多个健身教练、瑜伽教练、普拉提教练、拳击教练等各种“健身达人”来看诊,他们的运动量每天一定是超越常人的,他们的线条也无一例外绝对不输当红明星,然而他们中很多人仍旧每天饱受各种身体、情绪等情况的困扰而多方求诊。我自己亲身经历之后,开始学会了冷静下来旁观各种网红媒体、网红专家吹嘘的一切“理念”。理念≠真理,教材、指南≠真理,权威专家、网红专家、学术大牛说的话也≠真理——什么是真理?伟人曾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时的我已经开始感到了日常所学、所经历、所见疾病的诸多不靠谱的事,从日常生活、工作的实践中观察总结一切而不听信于任何一种理念,再将实践成果应用于实践中,成了当时的我心目中隐隐约约的目标。
(16)高血压的事平稳度过,放了环的我,牙又开始反复裂了
意识到队友和我的高血压一定和严格贯彻执行营养学理念+健身有关之后,我俩开始恢复了正常吃主食米面、丢弃了各种低脂高蛋白高纤维的蛋白棒、鸡胸肉等一切“健身餐”,我也对“如果没有完成当天健身任务,哪怕不睡觉凌晨1点也要健身”的想法没了执念、该休息时就好好休息。再体检时,我俩的血压恢复了正常。
队友+我的高血压事件平息没有多久,有一天中午吃饭,我突然感到自己左上角的磨牙中间有个洞,这个洞很明显,明显到吃米饭也会塞住,内心感到疑惑的我找了口腔科的同学处理,结果是我的牙齿裂了,不光裂了,在我感到有个洞的地方还崩掉了一块,同学手艺很好,当机立断给我补了牙,我又开始了反思,我的牙齿怎么会裂?难道咬过什么坚硬的东西?思来想去,是不是1周前因为嘴贱尝试咬了一下坚硬的夏威夷果外壳?苍天可鉴,我真的就咬了一下而已,当时也没有任何异常感觉,除了这个原因我也想不起来有什么其他原因。就这么带着疑惑让同学补完了牙,又过了不到1个月,在手术室吃排骨时,又感到右上角的磨牙震动了一下,随后立即感到磨牙中间舌头舔过又有了个洞,这么熟悉的感觉让我不得不再次跑到了口腔科同学门诊。果然,我的牙,又裂了……好在这次裂的很小,没法补,同学也就只能安抚我了。问题是,我只是啃了一下排骨,又不是啃了个钢板,我的牙怎么又裂了?难不成以后吃口米饭都会裂?坚硬的牙齿们为什么会裂?一定是有什么原因让牙齿们变软、变脆了。思来想去,这一年多以来,身体上最大的变化,和队友不同的就是放了个“曼月乐”激素环。那么,这个环,无论说明书上怎么说,它一定对我的牙齿也有影响。当时的我怎么可能明白“肾属水、主骨、开窍于耳、其华在发,而齿为骨之余”,我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关于人身体整体的概念,但是,一向擅长推测和找原因的我,对于生活中的变化是可以排除和归纳总结的。在排查完所有细节之后,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所放这个环对身体有长远影响,这个事实基于实际观察和实践得出,但无法用数据证明,如果我跑去告诉任何一个妇产科医生,恐怕会被告知“我出现幻觉”了,哈哈。
后来想想,感恩并基于自己这段实际经历,在后续的出诊过程中,我都会对求诊朋友吃、用各种药物的实际感受和反馈有中立的认可和记录,包括但不限于身体、情绪、甚至家人的所有感受,这让我对人整体的判断和认知保持了不断的进步。
虽然牙齿连续裂了两次,但是在不取环的前提下,我也只能不断忍受身体的各种症状和变化。那么,又是什么契机让我逐渐坚定了决心取掉环、重新寻找痛经的解法?这就要和各位朋友讲讲我“乳腺长东西”的故事了。这又是怎么一回事?亲爱的各位朋友,我们下次再见。
急于知道“大结局”的可关注陈博士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