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是有的,比如中药比如针灸,但娇气的她断然拒绝了,问有没有什么外敷的食疗的方法?我自然的就想起那个偷来的方。很多年以后才发现其实也不是什么秘方,而是网上一搜一大堆的介绍的那种,唯独另一味药是大家的分享所没有的。
先来解密第一味药吧。麦芽做为常用中药,目前市售品为皮大麦的果实(颖果)经发芽后晒干或烘干而成。药典记载,主消食和中、回乳或通乳。
《本草经疏》云:“麦蘖,……其发生之气,又能助胃气上升,行阳道而资健运,故主开胃补脾……”。
《本草求原》:“凡麦、谷、大豆浸之发芽,皆得生升之气,达肝以制化脾土……”。
吴鞠通《医医病书》亦云:“以黍稷生于刚土而性刚,长于补脾;稻生于湿土而性柔,长于补胃”。
近代名医张锡纯则认为生麦芽舒肝炒麦芽回乳,《医学衷中参西录》载:“麦芽为谷之萌芽,生用之亦善将顺肝木之性使不抑郁。”“因其善于消化,微兼破血之性,故又善回乳。”
所以麦、谷芽不是纯消导药。麦芽大剂量(30克以上)使用有回乳消胀之功,可用于乳汁郁积而乳房胀痛,或妇女需要断乳者。《滇南本草》谓其“并治妇人奶乳不收,乳汁不止”。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又载:“产后发热,乳汁不通及膨者,无子当消,用麦蘖二两炒,研细末,清汤调下,作四服。”至明清时期炒麦芽回乳逐渐被广大医家应用,诸多典籍多有记载。
现代的《药典》认为,生麦芽健脾和胃,疏肝行气。用于脾虚食少,乳汁郁积。炒麦芽行气消食回乳。用于食积不消,妇女断乳。用量10-15g;回乳炒用60g。有的学者认为,妇女断乳或乳汁郁积者,多伴有乳络不通之证,如单用炒麦芽回乳,效果可能不佳,所以主张炒麦芽配伍生麦芽回乳;生麦芽助肝疏泄、畅通乳络,可事半功倍。
凌一揆主编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说:“单用生麦芽或炒麦芽120g(或生、炒各60g)用于断乳、乳房胀痛。”
倪海厦老师则说到:中医认为,奶水为阳,颜色偏白,而月经为阴,颜色偏红。女人的胸部属于阳,因此排出的奶水呈白色。而女性的经血来自于奶水,当奶水下降到子宫时,子宫贴着小肠,受到小肠火力的蒸化,所以排出来的经血看起来呈红色。小肠之热它是受心火下降所致,也就是心与小肠互为表里。做一个比方,假如心是属于太阳,那么小肠就是地球的岩浆,都是同样热。小肠之热它是在辅助一切生化这个基础,包括在命门里面产生命门之火,都要靠小肠之热。也就是在上有太阳,在下有地热,这个地热便是属于小肠之热。乳汁下行经小肠热化,便形成经血。这个就是大家都知道只要产妇停止哺乳一段时间,就会来月经的原因。
如何让心火小肠火下降呢?这就不能不说这第二味药:红牛膝。
《本草图经》云:“春生苗,茎高二三尺,青紫色,有节如鹤膝,又如牛膝状,以此名之。叶尖园如匙,两两相对。于节上生花作穗,秋结实甚细。此有二种,茎紫节大者为雄,青细者为雌。”《神农本草经》:“味苦。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气,伤热火烂,堕胎。久服轻身耐老。一名百倍。”
散落乡间地头的野生牛膝,有红白两种,医家常常以色红者入药,是取象比类还是五色五味之理,我就不是很明了。但我常常用红牛膝煮鸡蛋治疗中老年人退行性关节病变,屡屡获效(药量不宜大且不可久用)。
说到这,大家应该知道了,那个偷来的秘方就是炒麦芽二两(100克)、红牛膝不论大小3蔸,煎水当茶饮,或分三次喝,连服三到五天。
然堂妹的乳肿,已有发热趋向,便加上了一味药:蒲公英。
蒲公英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花茎是空心的,折断之后有白色的乳汁。匙形或狭长倒卵形的叶子呈莲座状平铺,羽状浅裂或齿裂。冬末春初抽花茎,顶端生一头状花序。花为亮黄色,由很多细花瓣组成。果实成熟之后,形似一白色绒球,成一朵圆的蒲公英伞,被风吹过会分为带着一粒种子的小白伞,随风飘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生命。
《本草经疏》:"蒲公英味甘平,其性无毒。当是入肝入胃,解热凉血之要药。乳痈属肝经,妇人经行后,肝经主事,故主妇人乳痈肿乳毒,并宜生啖之良。"
《医林纂要》:"补脾和胃,泻火,通乳汁,治噎膈。"
《唐本草》:"主妇人乳痈肿。"
作为五味消毒饮的一员,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散结。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疬,疔毒疮肿,急性结膜炎,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胃炎,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
又因为堂妹有点抑郁伴焦虑了,所以到后来方子就变成了:生麦芽疏肝解郁、炒麦芽和中回乳、牛膝引血下行、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生麦芽、炒麦芽各60克、红牛膝3蔸(因无法找到以川牛膝12克替代)、蒲公英20克,日一副,煎水做茶饮,连服三天。
让我想不到的是,这个没经过受戒的方,堂妹喝到第二天晚上乳房胀发热感就没有了,胀痛也轻了一大半,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我心甚悦,自此以后,每逢此类需回乳或乳痛乳痈患者,都会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以此方,也每多获效,是以为记,以期同道借鉴辨证使用。声明:本公众号不推荐任何医生,所有调病方法、方子和观点仅供有缘者参考,如果调治过程中出现偏差,概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