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东海
王孟英医案浅注(99)
脉象断生死四例
仁和彭君芝亭之三令嫒,年甫逾笄,自去秋患痰嗽内热,渐至汛愆减食,咽烂音嘶,肌瘦便溏,不眠心悸。丁巳正月下旬,专人逆余往视。左脉细软而数,寸尤甚,右尺洪数,寸关不耐寻按。殆燥邪薄肺,初失肃清,阴分素亏,源流两涸,今胃气已败,万物发蛰之时,如何过去。其二令嫒深谙医理,极以为然。适邵位西枢部持蒋大理之函相召,余即解缆。嗣接赵君笛楼信云:彭证果殁于惊蛰前三日,抑何脉之神耶?
余曰亦偶然事耳。如前年五月间,偶诊顾听泉明经之脉,即谓家竾伯茂才云:顾君不可以冬,盖石象已见也。后竟殁于立冬之刻。今年二月诊庄丈芝阶脉,谓其文孙眉仙少府云:恐难夏。而立夏前三日竟逝。十月初游武林,访家瘦石兄,切其脉尺中微露浮弦,即谓其子曰:春令可虞。亦于次年惊蛰日无疾而终。脉之可凭者如是,而竟有不可凭者,此其所以为微妙之学乎?
注:昔贤论脉,皆遵古法;望闻问切,可以说分先后(看医生,总是先被望见,再闻声音及其询问;切脉位列于后,用以检验前三法得到的信息),也有医家认为四者是并列关系。只是说具体到每个医者, 有的精于望闻问,有的精于切脉侧重于脉诊;总需四诊互参,但又有“舍脉从证”、“舍证从脉”的较为特殊情况。至于真脏脉、脉与四时的五行生克关系,都需要至少是经验丰富的良医才能准确判断,这个用来判断疾病的发展变化尤其是重证的危险期,意义重大。另还有“南政”、“北政”,脉之应与不应与天体运行规律有关,很多业医者,都不知道有这么一层学问。中医脉学,博大精深如此如此!
气郁痰火案
许康侯令堂,初夏患坐卧不安,饥不能食,食则滞膈,欲噫不宣,善恐畏烦,少眠形瘦,便艰溲短,多药莫瘳。孟英按脉弦细而滑,乃七情怫郁,五火烁痰,误认为虚,妄投补药,气机窒塞,升降失常,面赤痰(一本作“苔”)黄,宜先清展。方用旋覆、菖蒲、紫菀、白前、竹茹、茯苓、黄连、半夏、枇杷叶、兰叶。不旬而眠食皆安。为去前四味,加沙参、归身、紫石英、麦冬调养而痊。
注:性格外向者不容易生病,尤其是不会得情志病;性格内向者就不同了,所谓“内伤七情”,而抑郁最伤肝脾。曾见有报道说,西方研究者发现给实验室里的小白鼠制造焦虑,小白鼠容易患上胃肠溃疡。因为肝恶抑郁而喜条达,抑郁则横克于脾胃之土。案中处方,以疏展气机、清肝养肝降胃消痰为主。
木气升痰案
沈峻扬令妹年逾五旬,体素瘦弱,不能寐者数夜,证遂濒危,乃兄延孟英视之。目张不能阖,泪则常流,口开不能闭,舌不能伸,语难出声,苔黄不渴,饮不下咽,足冷不温,筋瘛而疼,胸膈板闷,溲少便秘,身硬不柔,脉则弦细软涩,重按如无。或疑中暑,或虑虚脱。孟英曰:身不发热,神又不昏,非中暑也;二便艰涩,咽膈阻闷,非脱证也。殆由情志郁结,怒木直升,痰亦随之,堵塞华盖,故治节不行,脉道不利也。误进补药,其死可必。但宜宣肺,气行自愈。方用紫菀、白前、兜铃、射干、菖蒲、枇杷叶、丝瓜络、白豆蔻。果一剂知,四剂瘳。
注:五行之理,金本克木;然而弱金遇强木,反受木侮。此案中肝木素失柔养,气机有升无降,治疗上以清降金气为主,助金平木,“一剂知,四剂瘳”,对证妙方非市医所能梦见。声明:本公众号不推荐任何医生,所有调病方法、方子和观点仅供有缘者参考,如果调治过程中出现偏差,概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