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则月经推迟案的经方治疗反思

文摘   2024-07-26 09:35   北京  
作者:汉传中医弟子 罗琪琪 医师
患者 女 37岁
初诊:2023.04.27
主诉:月经推迟3个月
刻诊:不怕冷,易出汗,口渴喜凉饮,近日口气严重,无口苦,眠纳可,大便数年2日1行,不干,小便色黄,经期前乳房胀、腹部偶有下坠感,经期有血块、经色黯、唇色黯。
舌象:舌淡红,苔黄腻略厚,舌下络脉粗。

脉象:双关中取弦实,双尺脉沉弱。

1.病机分析


在初诊时,见其“不怕冷,易出汗,口渴喜凉饮,近日口气严重,大便数年2日1行,小便色黄”及“双关脉弦实,舌苔黄腻略厚”等信息,考虑有阳明中焦里热食积,但尚未形成较重的病理产物结实,属于轻度的阳明证。

同时,双尺脉沉弱,是下焦虚;经期血块色黯、唇黯及舌下络粗,提示有血瘀的病理产物,结合主诉月经推迟3个月,则大概是因下焦阳气不足、血瘀停滞所造成。阳气不足+气血运行滞涩则生寒,又有阳明里热,则寒热错杂、中下焦结滞不通。

所以初诊时拟定辨证如下。

六纲:属少阳病(热多寒少)
五证:阳痞证(温多凉少)
四本:血瘀、食积为主

三势:病势缓,体势可,药势宜均衡

2.方药分析


主方:针对该患月经推迟的主症,选温经汤为主方之一,温经汤是治厥阴病寒热错杂的月经不调的效方,既能针对患者下焦阳虚及血瘀,亦能清热、利血、养津。

该患热偏多,针对其阳明里热食积合用汉传小阴旦汤为主方之二,既能清泄阳明,也可兼顾少阳,且合方后又有小柴胡汤之意。

加减:患者虽有下焦不足,但营血尚不亏虚,故去掉阿胶,以防滋腻。

处方温经汤(-阿胶)+小阴旦汤

当归20g 川芎20g 生姜20g 法半夏40g
桂枝20g 赤芍20g 甘草20g 吴茱萸20g
党参20g 丹皮20g 麦冬30g 前胡40g

黄芩30g

7剂,水煎服。

3.事后反思


虽然当时辨为属少阳病,但回看方药,整体似乎偏温热多。现在回想,患者并无中上焦症,也无明显虚寒水气上逆的问题,其中的吴茱萸、半夏或也可减去,那么便可看作小阴旦汤+小阳旦汤+芎归汤+丹皮、人参、麦冬。如再加一味枳壳,合有前芍枳甘汤,或许能更好的针对阳明,使整体病机更符合一些。

不过从后续反馈来看,疗效尚可。其原因经师长们指点,一是温热药虽多,但药力并不强,多数轻缓的病证,即便是证候温热偏多,稍多用了温热药通常也不会引起用药偏过的问题,人体本身也有自稳机制在调整,且又有“固护阳气”为本的作用。二是吴茱萸、半夏也能辅助温阳、活血、理气,血瘀气滞得去,病理链被打破,剩下交给自身正气也能纠正了。

遣方用药原来如此灵活吖。

4.复诊反馈


23.05.08反馈服药期间大便1-2次/日,无不适,今日月经至,还剩2包药,嘱其服完。
23.05.15回访:月经周期及量色质均已正常,余无不适,不再处方。

后续回访均无异常。

文中提及方证及加减的药症,可以在汉传经方小程序查看详情。

点击进入上方小程序,可查询更多学习内容

声明


本公众号文章所列处方仅供学习交流

非中医专业人士请勿随意试药

请在医师指导下用药

整理:罗琪琪

编审:关霖杨

北京汉传中医研究院
由北京汉传中医研究院院长刘志杰先生挖掘整理的汉传中医学术(经方药剂内治、医经针灸外治),具备“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特点,其理论框架系统而严谨,临床疗效确切而显著,人才培养迅速并可复制,是实现中医学科学复兴与现代化的基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