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象:双关中取弦实,双尺脉沉弱。
1.病机分析
在初诊时,见其“不怕冷,易出汗,口渴喜凉饮,近日口气严重,大便数年2日1行,小便色黄”及“双关脉弦实,舌苔黄腻略厚”等信息,考虑有阳明中焦里热食积,但尚未形成较重的病理产物结实,属于轻度的阳明证。
同时,双尺脉沉弱,是下焦虚;经期血块色黯、唇黯及舌下络粗,提示有血瘀的病理产物,结合主诉月经推迟3个月,则大概是因下焦阳气不足、血瘀停滞所造成。阳气不足+气血运行滞涩则生寒,又有阳明里热,则寒热错杂、中下焦结滞不通。
所以初诊时拟定辨证如下。
三势:病势缓,体势可,药势宜均衡
2.方药分析
主方:针对该患月经推迟的主症,选温经汤为主方之一,温经汤是治厥阴病寒热错杂的月经不调的效方,既能针对患者下焦阳虚及血瘀,亦能清热、利血、养津。
但该患热偏多,针对其阳明里热食积,合用汉传小阴旦汤为主方之二,既能清泄阳明,也可兼顾少阳,且合方后又有小柴胡汤之意。
加减:患者虽有下焦不足,但营血尚不亏虚,故去掉阿胶,以防滋腻。
处方:温经汤(-阿胶)+小阴旦汤
黄芩30g
3.事后反思
虽然当时辨为属少阳病,但回看方药,整体似乎偏温热多。现在回想,患者并无中上焦症,也无明显虚寒水气上逆的问题,其中的吴茱萸、半夏或也可减去,那么便可看作小阴旦汤+小阳旦汤+芎归汤+丹皮、人参、麦冬。如再加一味枳壳,合有前芍枳甘汤,或许能更好的针对阳明,使整体病机更符合一些。
不过从后续反馈来看,疗效尚可。其原因经师长们指点,一是温热药虽多,但药力并不强,多数轻缓的病证,即便是证候温热偏多,稍多用了温热药通常也不会引起用药偏过的问题,人体本身也有自稳机制在调整,且又有“固护阳气”为本的作用。二是吴茱萸、半夏也能辅助温阳、活血、理气,血瘀气滞得去,病理链被打破,剩下交给自身正气也能纠正了。
遣方用药原来如此灵活吖。
4.复诊反馈
后续回访均无异常。
点击进入上方小程序,可查询更多学习内容
声明
本公众号文章所列处方仅供学习交流
非中医专业人士请勿随意试药
整理:罗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