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叫“汉传中医”
提到“汉传中医”,很多不了解我们的人,可能会联想到“汉古中医”、“古汉中医”、“汉唐中医”、“汉唐古中医”、“秦汉古中医”等名词,那我们之间的区别在哪?又为什么叫“汉传”呢?
最大的区别,就是其他流派名词,都在强调一个“古”,凸显其年代久远。
而“汉传中医”,字面意思指中国汉代以前流传的传统中医学术。
虽然同样年代久远,但汉代为我国历史上迄今可考的第一个政局稳定、文化昌盛、经济繁荣的大一统朝代,我中华“汉族”之名,亦源于此。是以“汉”之名,代指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正统源流,非独指汉代一时一地的局限时空。
汉传中医,重在“传”字,师古不泥古,古远的学术未必尽善尽美,我们传其精华,亦要删其糟粕。不会执于古人,更要放眼未来,不仅要将学术精华传于后人、益于后人,更希望与同道、与后人一同,继续去丰富、完善中医学术。
二、汉传中医的特点优势
千百年来,中医衍生出众多诊疗体系和学术流派,如传统伤寒六经辨证、八纲辨证,脏腑经络辨证,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经络气化学说,还有众多流派、各类诊法治法等等……
其目的都是为了认识和诊疗疾病,而面对同一疾病,运用不同的理论体系,就会有不同的路径可以选择。
在众多体系中,又存在着各有一套辨证方法论的问题,部分体系还是难以整合的、层层堆砌的碎片化理论,或使用诸多个性、神玄的术语概念来掩盖技法,导致各体系间无法汇通,使后学者面对浩瀚的中医经典和资料时难理头绪、苦苦寻觅,徒增学医的负担和成本。
尽管许多方法论都有其特长和奇效,但其理论是否自洽、易学,路径是否便捷、高效,都影响着医者学习的难度、诊疗的精度和疗效的程度。
更重要的是,其技术是否可复制?
疗效是否可重复?
多数人是否能快速掌握基本要领、便于传承?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剂之得,犹慈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瘉为剧,以生为死。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汉传中医的特点和优势在于,以《汉书·艺文志》的“医经及经方”纲要为指导思想,以广义的“方证相应(治疗方法与诊断证据相应)”为核心理念,
以汉传经方十二步辨治法式、十六纲辨治要诀、经方(内治)及医经(外治)规范化辨治流程为实践方针,
把握宏观维度与微观细节,使理论自洽统一,避免杂乱无章,还要使理论与实践相协调、相印证,将诊疗流程精简规范、诊疗思维凝练汇总,严谨中不失灵活,进而探求简明、高效、实用的诊疗路径。
我们不仅要让中医学术易于学习掌握、道术相融,更要使其具备技术可复制、可吸收、易传承的能力,医者学了就能用、易用、且善用,还能将众家之长为己所用,以提高整体中医队伍水平、培养更多中医人才为最终目的,而不是仅仅培育珍稀的中医大师。
汉传中医 · 规范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