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62岁,首诊时间:2024年3月5日(网诊)
主诉:夜醒后头部、后背及大腿麻如蚁行数周
刻诊:冬季怕冷,后背冷,喜著厚衣,喜晒太阳,容易疲劳,眠差,易醒,近日恶风,出汗正常,偶有头痛,舌尖发烫,时觉心跳过快、心悸,家人代测心率84次/分钟,心律不齐。胃纳可,胃痛、胃胀伴嗳气多,成型软便,排便顺畅,小便正常。夜间脚肿,按之凹陷,晨起消肿。自述空腹血糖9.4mmol/L,血压170/90mmHg。
舌象:舌质淡红带青黯,有齿痕,舌苔淡黄。
病机分析
患者怕冷怕风,喜温喜暖,提示在表的阳气不足,证属少阴表虚寒,易兼夹风寒。阳气不足,会造成气血运行缓慢,不仅人容易疲惫,还常出现“通而不畅”的现象,引起病理产物瘀滞,患者头痛、胃胀胀、嗳气,以及下肢水肿,提示有气滞、水饮。
阳虚则寒,轻的会畏寒,得暖则舒,严重的会四肢厥逆,还会有虚劳的情况。
宋本第196条说:“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如虫行皮中状者,即麻如蚁行感,是日久虚劳导致的,什么虚呢?气血津液亏虚,不能濡养五脏六腑及周身经络,所以内发心悸,眠差易醒,外有麻木不仁。
从舌象来看,舌苔淡黄,结合舌尖发烫,提示少许热象。舌质青黯伴有齿痕,提示气滞、血瘀、水饮并存。
六纲:少阴阳明合病,属厥阴病
五证:阴痞证(凉偏多+温热少)
四本:气滞、血瘀、水饮
三势:病势偏缓而主症集中,体势偏弱,药势应缓,扶正为主,兼用祛邪。
诊断:肢体麻木
类方:阳旦汤类方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应予“温阳化饮、生津补虚、兼顾清热”之治法。
方药分析
主方:从阳旦类方(温热药多,寒凉药少)中,选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主方,补泻兼顾。
《金匮要略》: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血痹,即是血脉痹阻而不通,津血不足,痹阻于肌表络脉,进而出现的麻木不仁,如蚁行。
加减:将方中生姜改用高良姜预防腹泻。因患者有糖尿病,故去大枣,以消患者顾虑。加附子加强温阳作用,加泽泻、茯苓、白术、鸡内金化水饮、生津液、消食积,加黄连、延胡索清热、消气滞、止胃痛、除痞结。
使药:赤芍、黄连、泽泻
处方:
黄芪100g 桂枝30g 赤芍20g 高良姜10g
附子10g 茯苓20g 白术40g 土茯苓40g
黄连15g 泽泻30g 鸡内金30g 延胡索20g
10剂,水煎服,日1剂,三餐饭后温服。
复诊反馈
二诊:2024年3月24日
皮肤麻的感觉减轻,疲劳感减轻,睡眠质量好转,胃不痛不胀,舌质淡红舌苔薄黄,舌质暗减轻,舌尖仍发烫,大便稍干。
按首诊方,加前胡20g 高良姜减至5g 赤芍加至30g,10剂,水煎服。
三诊:2024年4月5日
肢体皮肤不麻,全身无其它明显不适感。
按二诊方,前胡加至40g,10剂,水煎服。
后患者于2024年4月18日反馈:
皮肤不麻,空腹血糖从9.4降到5.8,全身无明显不适感。得愈。
点击进入上方小程序,可查询更多学习内容
医师简介
声明
本公众号文章所列处方仅供学习交流
非中医专业人士请勿随意试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