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10岁,体重50斤
主诉:反复发热3天
病史:患者三天前出现发热,体温持续在39℃左右,于当地医院就诊检查,诊断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并予抗生素、退热药等治疗,服药后可汗出而暂时退热,药效一过又会发热反复。
刻诊:发热,体温约39℃,怕热,轻微恶寒,无汗,鼻塞流清涕,打喷嚏,咽喉痛,咳嗽,咳黄痰,口干,自觉头部、腹部不适,大小便无明显异常。
舌象:舌质红,舌尖有芒刺,苔白厚,根部略黄。网诊无脉象。
辅助检查: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
病机分析
外感伤寒,多侵袭表位。有热恶寒者为太阳,无热恶寒者为少阴。太阳病,本具有表热的特点,寒邪直伤表位,太阳表热不得外散,则恶寒的同时有发热,寒邪束表,毛孔收缩,则无汗,是典型的太阳外感伤寒证。舌苔白厚,也提示有寒邪存在。
太阳伤寒证,许多初学者看到典型发热、恶寒、无汗等症状的第一反应便是麻黄汤。
然而,刘志杰老师在《经方辨治学》中讲道:“通常认为麻黄汤可以运用到太阳伤寒证上,是太阳伤寒证(实际病机为寒热夹杂证)的对治方。从严格理论角度上分析,是不允许的;但从实践的临床上观察,只要是太阳伤寒证而无大热者,也可以使用。因为发汗后,部分热会随汗而解。如果太阳伤寒证热证明显,便不能使用,或导致传变,变成少阴病和阳明病。尤其是小儿,更需注意。”
这是后人学习《伤寒论》时,难于辨析之处。实际上,太阳伤寒证的代表方剂,当是麻杏石甘汤。
太阳伤寒,其人恶寒发热,口舌干燥,无汗而喘者,麻杏石甘汤主之。(《经方法钥》)
太阳病,必发热而渴,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口干舌焦而脉洪者,为烦温证。(《经方法钥》)
这里所说的太阳病,是太阳病本病——表实热的证候。
患儿怕热、口干、咳黄痰,同时又有高热不退、咽喉痛、头部及腹部不适等症状,舌红而干、尖有芒刺,是温热较盛的表现,为燥热证。
“苔厚在里病候深”,舌苔后,主病位在里患者舌苔白厚而干,说明邪气较盛,且将有传变入里的趋势。至此,患者的病机看似十分明确。
六纲:太阳外感伤寒(太阳表实热+外感伤寒)
五证:阳痞证(热证+凉证)
四本:气滞
三势:病势较强、体势尚可(津亏)、药势适中
治则:清热解肌生津,兼发汗攻表
方药分析
主方:对治太阳外感伤寒,麻杏石甘汤为主方之一。对治太阳本证温热较盛的燥热证,芍药四物解肌汤可作主方之二。
太阳燥热,身大热,汗出口渴。或咽痛,或头疼,或热毒斑疹,芍药四物解肌汤主之。(《经方法钥》)
芍药四物解肌汤,是《千金要方》中治疗小儿外感温病高热的效方,方中黄芩为君,葛根、芍药、升麻为臣,苦寒直折,能够有效遏制表里燥热。
两方合用,即能解决外感伤寒,又能清内外之热,兼养津液。
加减:患儿西医诊断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为中医“痈”的范畴。故加金银花,配合主方的升麻、黄芩等药,一同清热解毒、散热消痈。
处方:麻杏石甘汤+芍药四物解肌汤+金银花
麻黄10g 杏仁5g 石膏60g 炙甘草10g
葛根60g 赤芍5g 白芍10g 黄芩15g
升麻15g 金银花30g
1剂,水煎服,水沸后再煮1个小时,少量多次服用。
复诊反馈
第二天询问孩子母亲,患儿夜晚服药后开始退热,无明显不适,嘱尽服一剂,配合清淡饮食。
点击进入上方小程序,可查询更多学习内容
声明
本公众号文章所列处方仅供学习交流
非中医专业人士请勿随意试药